悬崖上的野餐(1975)

Picnic at Hanging RockUP:2021-08-14

悬崖上的野餐

评分:7.5 导演:彼得·威尔 编剧:琼·林赛 / 克利夫·格林
主演:瑞秋·罗伯茨 / 威文·格雷 / 海伦·摩斯 / Kirsty Child / Tony Llewellyn-Jones / 杰基·韦佛 / Frank Gunnell / 安·路易斯·兰伯特 / 凯伦·罗宾逊 / Jane Vallis / Christine Schuler / Margaret Nelson / Ingrid Mason / Jenny Lovell / Janet Murray / 加里·麦克唐纳德 / 马丁·沃尔汉 / Olga Dickie / 多米尼克·格尔德 / 约翰·贾瑞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115 分钟 / Australia: 107 分钟(1998 地区:澳大利亚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吊人岩的野餐 / 悬岩上的野餐 / 悬崖下的野餐
上映:1975-08-08
IMDb:tt0073540

悬崖上的野餐简介

1900年的情人节,沿用英式教育的澳洲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组织了一次目的地为海茵悬岩的郊游。孤儿萨拉却因拖延学费而无法同行,只能目送好友米兰达和同学们在迈克劳小姐的带领下出发。抵达目的地后,米兰达等四人离队攀岩,被同在悬岩下郊游的迈克尔和仆役埃尔伯特发现,迈克尔对米兰达一见钟情,尾随了上去。
  当天晚上,校长收到迈克劳与米兰达等四人失踪的报告。警方马上介入调查,校长为学院名声紧张不已,而萨拉因为失去了米兰达茶饭不思。迈克尔与埃尔伯特攀岩搜索找回了一名女学生,但米兰达仍然下落不明,萨拉在绝望中被校长赶回孤儿院,她选择了自杀……本片根据琼•莱斯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

简评

每一帧都拍得很美,此恐怖非恐怖,再配上层层渐进的音乐,真空到游离。到最后失踪少女和老师也无影踪,偏向于脱下鞋袜和束身衣的她们去到了一个无人压迫的梦幻之境。Sara却逃不掉,因为没钱,带着对Miranda的爱陨落在了花园里。(演Minnie的是Jacki Weaver,后知后觉地发现是《秘密之城》的老熟人。澳大利亚怎么来去也是那几个演员!

(),试图揭开这桩悬崖疑案的谜底已全无必要,绝美影像与配乐赋予了“消失”一词如此浪漫的诗意,明亮朦胧的光线,纯净美好的少女,融进美丽的自然之境时又走入未知力量建造的诡异迷宫。万物的勃勃生机又投射诡谲离奇的阴郁感,人脸岩石与诡异巨响。本是不谙世事却似乎参透了奥秘的白衣女孩不知是听从恶魔的呼唤还是选择逃离尘世,所有的悬疑不解在古典美感的氛围中被蒸腾得愈发迷人魅惑

我挺好奇原作小说究竟是怎样的,而这部电影里无所不在的神秘主义很让人迷惑。我倒想起了影史上有不少拍摄于七十年代的片子,也是这样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气质,仿佛跟那个嗑药灵修动不动就横穿一整个大陆的风潮相契合。要不是本片古典感美如画,少女们也朦胧美好得像一首首诗,仅凭这莫名其妙的表达,还真不一定看得下去。

电影太美了,娇艳的鲜花,洁白的蕾丝,美丽的女孩们在岩石上野餐,探险,午睡一切美得简直像一个梦境。狂野的澳大利亚原始风景和保守的女子学院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蚂蚁,水上的飞虫,高耸的岩石,成群的鸟儿既美得让人晕眩,又代表了野性和危险,更像是女孩们内心青春的骚动。美丽的米兰达和玛丽昂以及女教师永远神秘地失踪了,或许这是几个女孩约定的一次出逃,或许…影片没有给出答案,正因为如此才更让影片充满神秘之美。

配乐和画面叙事齐发力,共同刻画了一个茫茫世界沧海一粟的荒凉。女孩们深受自然的感召回到了天地间,她们赤脚走进深山并牵动尘世中人的命运如同多米诺骨牌接连落定。神性、不可抗力、苍茫、荒凉。剧情反而是最不重要/影响故事完整性的一部分。////看完影评豁然开朗,改五星:打破规训后秩序即瓦解。米兰达在情人节(限男女情侣)走出旧世界隐喻着对自身同性爱不为接受的反抗。

此片完美地诠释了神隐这个概念,时空扭曲下的恐怖效应,我更愿意去相信这样的结局,而不是所谓被乱石压死的猜测。她们脱掉了手套,脱掉了鞋袜,脱掉了胸衣,毫无束缚地奔向另一个国度,女性解放的国度。而那些神秘的启示,带领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翻找,炎热的午后,发出声鸣的怪石,微热的风,唯有少女们的嬉笑怒骂显得精致,大自然和女人互相映衬竟然我有巨物恐惧症的感觉。Sara的死就是那来自现世最直接的警示。

一群脱离了秩序的高知女性勇敢地将父权社会罩在自己身上的塑型衣揭下——狭隘自由主义不仅将她们暴露在男性凝视当中,还彻底将她们置于无依无靠的危险之地:臣服于神秘而又坚挺的《菊石》脚下,以感性的姿态听从理性的支配。为此,真正的悬崖不再悬崖上,而在这所女子学校里。这群从未接与外界有过接触的女性不仅对异样的社会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样也对异性的身体有着隐秘的征服欲,最终,这场一探究竟的冒险让双方都感受到了自然之法的强大。从成长必经之路的角度出发,这顿带着血腥味的野餐无疑是教育失败的结果:原本美妙的性体验却成了烙印在两性心里的梦魇。更可怕的是,男女之间的性探索最终成了一场颇具仪式感的性交易。这场《悬崖上的野餐》为世人敲响警钟,从相互依靠的伴侣到只能依赖某一方的奴隶,姑娘们不过是从一个系统跳到了另一个系统。

非常喜欢!前半段少女情怀、诗意哲学、自然派的吸引。后半段是女性与性解放的探讨。影片呈现的恐怖,非视觉惊吓的恐惧,而是一种吞噬、谜团、无因的混沌。女孩子们被赋予天鹅的符号,被禁锢在一种传统的礼教下。通过自然的养分,她们得以解放。就算是散发欲望,都是极为优雅的!很美很美,每一个都是波提切利天使。且要素过多,感觉导演埋下了很多可以剖析的细节。

很难说清楚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看过这种风格的电影。纯视觉系,卖弄镜头语言或运镜的电影也看过,但没有这部给我的感觉特别。被美景吸引来,看下标签有悬疑,但怎么也没想到是这样的。两三次在晚上点开又关上,挑了下午来看。一切都很美,色彩、画面、配乐、人物,米兰达美得像天使、天鹅,姑娘们的脸颊像是最娇嫩的花朵,衣服像是天上的云朵,所以少女们的消逝才让看客分外惋惜吧。出游部分精彩程度更高,后面有些许刻意吊胃口了。萨拉死前宛若倩女离魂般去看了波蒂,增加了一丝别样色彩。道具还有些中国元素。性束缚或解放,宗教,乡村里和闻风而来的看客,不称职的警察,也有一些探讨,但让我着迷的还是美,那些少女交颈而眠,雏菊,彩色的信件贺卡,天上的云,风拂过少女的发丝脸庞裙角小腿……

感觉比后来在好莱坞拍的《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更有魅力,或许是由于萦绕全片的那股神秘主义气息,齐泽克说它是彼得•威尔版的《潜行者》,我却觉得情节近似《奇遇》,自然风景的运用又像极赫尔佐格的电影,朦胧迷幻的诗意与悬疑不安的氛围相得益彰。

画面绝美,犹如流动的古典油画。剧情不知所谓,节奏缓慢,看完一头雾水。电影给我出了一个包装得花团锦绣的谜题,但不给任何答案的线索。女孩们消失了,警察们查了一个星期没查到人,后来还是一个心心念念着白天鹅的男孩找到了一个幸存者。既然找到了一个,为什么不深入地查下去?另外,Sara的身份除了是孤儿,还是什么?为啥人人都爱米兰达?那个严肃死板的院长背后有啥故事?怎么电影什么都没说清楚?剧情破碎地跟一场加长版MV似的……要不是画面和人物实在太美,我只想打一星。

但凡遇到一个看不懂的片子,就是去查查历史背景的时候…比如这部…时间是设定在1900年的土澳,前后的大事就是1901年土澳变为自治领,脱离英国全权管制……所以米兰达是本土意识觉醒,而校长是维多利亚时期女王的象征,严格执行旧制,而对抗旧制影片选择的方式是失踪,也可以说的逃离,之后学生退学,教师离职,可以看做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校长已经被年轻和中坚阶级抛弃,所以她日渐衰老,最后自杀,象征英国对土澳统治结束……反观现在的土澳,就有那么一点点反讽了…整个影片拍的画面挺美,一群女孩在野餐很有莫里索「夏日」和雷诺阿「蛙塘」的油画感…主要还是女孩都挺漂亮

获得奖项

  • 第3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 最佳服装
  • 第6届土星奖
    第6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