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尽头(2016)

Poesía sin finUP:2021-09-13

诗无尽头

评分:8.3 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编剧: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主演:亚当·佐杜洛夫斯基 / 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 / 莱安德鲁·托布 / 帕梅拉·弗洛雷斯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Jeremias Herskovits / Julia Avendaño / Bastián Bodenhöfer / 卡洛琳卡尔森 / Ali Ahmad Sa'Id Esber / Kaori Ito / Carlos Leay / Hugo Marín / Felipe Pizarro Sáenz De Urtury / Felipe Ríos
类型:剧情 / 传记 / 奇幻
片长:128分钟地区:智利 / 日本 / 法国 / 英国
语言:西班牙语 / 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无尽诗篇(港) / 欢迎来到诗乐园(台) / 诗无止境 / Endless Poetry
上映:2016-05-14(戛纳电影节)
IMDb:tt4451458

诗无尽头简介

本片是一部围绕智利裔墨西哥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传记片。主要讲述其在早年的创作之路。在片中,亚历桑德罗还与很多国内年轻有才但还未成名的年轻人见面交谈。

第69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简评

。剧作和美术让人联想到黑塞的小说与Brecht Evens的水彩插画, 无法想象呈现为舞台剧会是怎样震撼的景象,但作为电影,似乎缝合着某种若有若无的抽离。达达主义、性别战争、政治变革等等,不太喜欢这种带着意淫的目光去审视,去解构,有点做作油腻。作为诗的那种浑然天成的天真只能找到若有若无的踪迹,不够荒唐,剩余的只能说是清澈的愚蠢。唯一被打动的一场戏是马戏团那场,身体与灵魂的赤裸或许能传递一瞬间的真诚。

看完这部片已经过去10天,是突然忙碌的工作让我无暇下笔,还是我根本就无话可说?面对奇幻片我总有种错愕,像是在正常的现实里正常地生活了太久,那些被称为肆意想象的只让我感到怪诞。那天在602客厅,「暂时失明」的第一次活动,大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片里性别观的不适,我在电影结束后的这刻开始感到兴奋,因为我一如既往地迷恋这些「先锋」的批判,这些话语是多么的熟悉啊。(可悲吗?我好像成为一个固守着某种常规的人)

看了演员表发现,这部自传体,演导演的是导演的儿子,演导演的爸爸的也是导演的儿子...瞬间除了卧槽不知道该说啥了。这部电影拥有导演自传体几乎所有要素了吧:甚至有二战加成的父权背景;恋母(妈和初恋居然是一个人演的);认识自我;宗教因素(大量的围着中心转圈);镜中对话与天使小丑/骷髅;最终的和解。还有很神奇的跳入跳出...那些小黑人的存在我真的满脸问号,他想用这个表达什么吗???还有睡了朋友女人那一段我真的?

1973年《圣山》→1989年《圣血》→1970年《鼹鼠》→1968年《凡多和莉丝》→1957年《被分离的头颅》→2013年《现实之舞》→2016年《诗无尽头》:在并不了解/未被剧透的情况下,决定按上映时间先后观看《现实之舞》《诗无尽头》真是明智的选择,没想到这两部电影刚好是导演奇特的自传式电影,前者讲述他的少年,后者叙述他的青年。虽然各种“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式的Cult元素收敛了一些,但依然可以看到导演奇特另类的风格,以及感受到导演对拍摄剃头发的情有独钟,……“…-你或许会问:我将会得到什么?-你将学会 如何快乐地面对死亡。-我害怕死亡。-你害怕活着。-我害怕他人失望。-为自己而活 这没有错,为他人而活,那才是天大的错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啊,大脑负责提出问题,心则给出答案。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必须要活着!….”

“诗人”是什么。是能够将“爱”“善”“美”具像化的人。上帝授予人感知,人用一个个短小,精练,优美的词组成一节节诗,却而包罗着巨大,复杂,鲜明的情感,因此诗无尽头。大师的作品一直非常对我胃口,我无数次沉迷于魔幻和现实之间。所有的似梦非梦,戏剧张力,离奇情节都游荡脑海之中。既印象深刻在画面与内涵,又次次触动在人的一生,细小浪漫,信仰执念的独到之处。

几年前在青藏铁路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上看了一次,当时只觉得怎么会有电影如此跳脱且风格鲜明。灰白黑色的纸板人站在码头上,开始送行主角一家,结尾色彩鲜活的主角父母和他们一起给主角送行。海洋无边,诗无尽头,从顺从到反抗,砍了树,写了诗,再到和艺术家们,和“带来火焰的蝴蝶”一起生活,丢失自我雕刻木偶,再到找回自我,笔直前进不走弯路,不后悔,不回头,直到码头开和父亲对峙,年老的导演出现,“应该拥抱才对”,年轻时没有能得到的和解在这一刻,通过电影实现了。是的,诗无尽头,人生也没有,或许存在尚且有待商榷,但的确会在每个行步的脚印上得到确证。

最喜欢的一幕是Jodorowsky和Enrique Lihn沿着一条直线穿越整个圣地亚哥的实验,看时一面为萌芽中的activism欣喜,一面觉着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50年代Jodorowsky和Lihn的超语言的行为艺术尝试启发了70年代末的诗人、艺术家,对抗皮诺切特政权的艺术行动集体CADA应运而生,但公共创作空间早已更为逼仄贫瘠。本来是一部较为温情的电影,看完后却在想为了信仰出走和留下来的人。

两年前的诗歌课上老师推荐的一部,也让我认识了这位奇特的鬼才导演。和Almodovar相比,Jodorowsky多了很多“拉美特色”,或是“诗人特色”。两人都喜欢瑰丽色彩的舞美,都关注人最根本的存在与境况问题,都体现出对边缘群体的悲悯,历史洪荒下人的苦难。但Almodovar叙事很舒缓,像讲一个发生在身边人的故事,更简单澄澈,更现实日常。而Jodo虽然更多以自传形式表现宏大主题,宏大叙事,将拉美沉重而魔幻的历史(独裁与后殖民)嵌入故事的背景之中,以“圣母般的母亲”和“暴君父亲”展现两种文明与信仰的激烈对抗。我们可以说这种文明一个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文明也即不断征服全球的主流文明,和一个古老的与理性相对的信仰的文明,爱的文明,救赎的文明,诗性的文明。两者的结合产生了Jodo,也产生了拉美。

佐杜洛夫斯基的魔幻现实主义诗意自传,依然怪诞的美术风格和满目的文学、隐喻以及符号,让这部关于童年、家庭、诗歌、爱情、理想、友谊、选择的自传影片少了些无端的矫揉造作,而多了真挚和感动。尽管如此,相比于之前的作品,佐杜在本片中的穿越时空与自己对话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些自我感动的成分,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我是诗人”,仿佛诗人就应该是荒诞的、不需要解释的,诗人的生活方式就高于大学里的数学教授。观感上有种罗伊·安德森版《八部半》的即视感,马戏团的小丑也有致敬费里尼的成分,但佐杜陷在自我情绪中的形式主义显得有些矫枉过正。

压抑原始犬吠肖像纯洁鲜花火焰蝴蝶指引肉体掌控疯狂面目蟾蜍恐惧镜像苍白欲念自我灵感使者分离天堂荒诞坦白黑暗灰尘唤起活力影子燃烧自由语言思考曲折执念的禁忌行为舞台隐形偶像恐惧狂欢盲目遗忘存在背叛堕落匍匐小丑落地共鸣惩罚废墟逃逸鲜艳飞翔改变谎言游行意识音乐离去抗争爱意隔阂摘除个体习得倒放远航模糊信仰下的天使,被出卖给谎言的恶魔,无罪之人无以告解,唯有背负大地坠入天空。

相比于《现实之舞》更加的现实主义,少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年轻的佐杜在叛逆期为了追求梦想,成为一个诗人而离家出走,之后结交了一堆艺术家朋友。因为一段糜烂的感情迷失了自我,又在诗中找回了自我。在经历了和背叛朋友以及家被焚毁之后,领悟了诗和人生的真谛。诗即使人生,即是不守规则束缚的直行,不留下痕迹,却在诞生的一刻达到了完美。人生没有意义,我们只是努力的活着。人生是一场游戏,我们要尽力笑着去面对那些苦难,最后才能微笑着面对死亡。诗歌可以超脱死亡,让生命没有极限,诗无尽头。最后佐杜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巴黎,用诗去改变世界。在离开的时候,他父亲求他别离开。他借助电影说出了那时没有说的话,并祈求父亲的原谅。期待下一部,佐杜在巴黎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亚历桑德罗的传记,完成了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的对话,也完成了小丑表演中自己和观众们的对话。这部影片何尝不是他在对着观众袒露自己的追求和思想呢。宛如影片中那个笑得苦涩的小丑诗人一般。而亚当,作为亚历桑德罗的儿子,饰演了影片中亚历桑德罗的角色。宛如命运的接力棒,也宛如是精神的传承,他融入自己父亲的一生,以艺术的形式去成为他。真是种有些浪漫的父子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