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迪潘(2015)

DheepanUP:2021-03-07

《流浪的迪潘》(法语:Dheepan)是一部2015年贾克·欧迪亚编剧并执导的移民题材的法国剧情片,部分灵感来自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在第68届坎城影展上赢得金棕榈奖,获得第41届凯撒奖最佳影片、导演、原创剧本、男主角、男配角、摄影、剪辑、音效和美术指导共计9项提名。

流浪的迪潘

评分:7 导演:雅克·欧迪亚 编剧:雅克·欧迪亚 / 托马斯·彼得葛恩 / 诺亚·德勃雷
主演:樊尚·罗蒂埃 / 法兹·本沙迪 / 安东尼萨桑·杰苏萨桑 / 卡莉斯沃里·斯里尼瓦桑 / 克劳迪·维纳斯特汗比 / 马克·泽戈 / 巴斯·德莫 / 弗兰克·法利兹 / 约瑟芬娜·德·摩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15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泰米尔语 / 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流离者之歌(港) / 边境战魂(台) / 流亡的迪潘
上映:2015-05-21(戛纳电影节)
IMDb:tt4082068

剧情

一名来自于斯里兰卡、曾是泰米尔猛虎组织士兵的男子,与一个妇女和一个9岁女孩一起来到了巴黎,他们三人伪装组成了一个家庭,以获得政治难民身份。

为了生存,迪潘找了个看门人工作,而九岁的Illayaal则进入学校读书,后来Yalini为了赚钱也成为一个人家的保姆照料一个独居的残疾男人。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迪潘终于与Yalini睡在了一起。有一天一名迪潘昔日的上校独身来找他要他为组织筹钱以便购买军火,不过迪潘拒绝了上校的要求,他称战争已经结束了。由于迪潘所生活的社区是一些年轻人犯罪的窝点,一次发生的枪战事件让Yalini和Illayaal受到很大惊吓,Yalini认为此地也不安全,就想离开此地想去英国寻找表姐,不过迪潘阻止了她。

Yalini在保姆家工作时,目睹了雇主被人枪杀,她打电话给迪潘要他来救她。迪潘就拿起刀具武器跟当地的几名青年混混大战了一场并取得完胜。后来三人不仅成为一家人,迪潘和Yalini也生了一个孩子。

角色

  • Antonythasan Jesuthasan - Dheepan
  • Kalieaswari Srinivasan - Yalini
  • Claudine Vinasithamby - Illayaal
  • Vincent Rottiers - Brahim
  • Marc Zinga - Youssouf

制作

评价

网易影评:“在目前已上映过的几部法国电影中,《流浪的迪潘》算是完成度较高、综合水准颇具风范的一部。简单但不平庸的故事,人文的眼光视点,丰满的人物形象,仍然法国风格的社会思考,演员自然平实的演技,各方各面虽然没有更多突破创新,但也可圈可点,对得起放映结束后全场长时间的掌声。”

烂番茄新鲜度88%,Metacritic上得到78分,收获广泛赞誉。

奖项

  • 第68届坎城影展金棕榈奖
  • 提名—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简评

昨晚的b站戛纳云观影,一开始忘了,等想起来已经播半小时了。后来就没看,直接看的映后交流。戴老师分析中提到的华彩段落,那场枪战戏,据弹幕,被之前云放映删掉了,好可笑。今天看了完整版。影片确实乏善可陈,诚如戴老师所言,“老旧”。电影语言没啥新意,社会议题呈现也很老旧,戴老师提到摄影机多次从门外,窗外去拍摄,那就像是导演的位置,关于移民社区的问题更多是来自外部的一种想象,而不是从社群内部呈现。结尾的华彩段落,那场枪战戏,使用低机位,没有反打镜头,我们只能看到楼梯上的男主角的脚或下半身,看不到敌人,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不存在的枪战”。诚如戴老师所言,大团圆结局是反讽。散射光,肥皂剧式的布光和造型,一个简奥斯丁式的“花园”,确实颇具讽刺意味。本是张献民老师主场,但频繁断线,网友戏言众筹给张老师换网线。

欧迪亚的电影一方面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也指涉非常发达的电影制作工业与电影生态。于个人而言,这部电影是“好看”的,单就符号本体而言,逆小偷家族节奏,亮亮玩具,梦见大象,摇头;单就场景而言,上楼的那场烟雾枪战戏,都让我觉得可看性大过前作锈与骨。但反观对它的批评,确实也落到实处:如何想象巴黎某区的黑帮火并与斯里兰卡的反政府武装之间含糊其辞的可比性;而这种闪烁的模糊如何撕裂、迸隙那压抑隐忍的前世记忆,既是相框上那扇金色的小门,又是那使人身处心狱的战争疮疤。换言之,故事的情节安排显得不是不懂斯里兰卡,而是不懂法国了即:为什么说电影里的移民是一个借来的道具,而电影依然体系一种本土视角:在这部想象的虚构作品中,总有陌生的他者在犯罪——在磨平了一切社会存在里,永远在犯罪。

装点着冷静素质的类型片,以第三世界国家刻板印象为底+巴黎郊区刻板印象相互映衬,想体现道德体系在危难来临的时候有多么脆弱,可这完全背离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发点,首先关怀,片中对于生死,男人选择一力承担,女人选择尖叫和逃跑,甚至在片尾大开杀戒,以此换回了家庭的心,这究竟是对家庭的关怀,还是对边缘人群的怜悯?大象的漠视,南亚树林的神秘,似乎让身处异地的人们也感受到了在原本国家也感受到的战乱,可这不过是加深导演本身的不尊重,但摄影方面让人有可喜之处,夜景+虚焦+玩具灯光慢慢浮现=漂泊流浪感,楼梯+浓烟+部分虚焦+身体部分特写=焦急心情及不认同身份归属感…大团圆结局和前面的感觉撕裂感太过强烈,3星半吧

三星半,整体还不错,三个在斯里兰卡内战中饱受战争苦难的人,利用假的身份,假扮成一家人移民偷渡的故事,这个有趣的设定让故事就充满了戏剧性。法国,是他们渴望获得新生活的乐土,可现实缺既然相反,他们在这里拿着低微的收入,过着底层的生活,混乱的黑帮邻居以及突然来临的叛军上校,让他们难以在精神上逃离祖国。只能在这片土地流浪,无论是精神上的认同还是现实世界的认同。还有“一家人”之间慢慢由隔阂走向认同的过程,也挺有趣的。结尾的暖色调和“一家人”真正成为有认同感的一家人的结局,挺感动的。在没看片之前,觉得《刺客聂隐娘》没拿金棕榈挺可惜的,现在想想,对比起侯孝贤唯美真实的大唐,《流浪的迪潘》的逃离和追寻新家园会更有社会价值,更配得上金棕榈。

带着假身份的陌生人一家,偷渡到法国卷入底层黑帮冲突。个人觉得核心是很好的,合影做的小祭坛戳人,结尾突发暴力很厉害也合理,不过感情线不舒展,人物也不觉得美,视听比较普通,总体觉得是有点乏味,不算美的片子。只是还不到出戏的程度。结尾给人一激灵,细想味道又不正,总体上觉得故事比较偏粗暴。sony f55+cooke speed panchro,老镜头的感觉特别重,暗角大,最重要的大象的镜头没有焦点很难受

影片关注到了难民,引入了斯里兰卡内战的背景,题材挺好。但是总体来说金棕榈的帽子有点儿大。个人认为影片最精彩的片段是结尾前的枪战。大概简述一下影片内容:影片一开场的场景是斯里兰卡内战后的一片狼藉,让人心生凄凉感。男主人公迪潘是斯里兰卡人,效力于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临时和一名年轻女性和女童组成了家庭逃离故土前往法国,在巴黎郊区安顿下来。然而巴黎郊区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这里并非一片净土。本以为能过上平静生活的三人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迪潘不得已又重操旧业。

某些类型电影的段落如果放在真正的类型片里应该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在这部电影里倒是让人扶额了。象鼻神(破坏神之子,放下杀戮立地成佛)和与黑帮火拼都可以是迪潘脑中的幻觉,意味着第三世界新移民在新国家立足时的归顺与杀伐欲的冲突,也是新旧两种身份的冲突。许鞍华的《胡越的故事》和罗泓轸《黄海》的结尾都有漂泊外乡的男性一番杀戮后被迫继续漂泊并海葬爱人的段落,本片最后反而重组家庭并生下一子,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不同的处理是一个非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导演一厢情愿的想象。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和看待他者的视角,才使这部电影形式上精于调度而内涵上流于表面。

算是带着比较低的预期去看这部金棕榈作品,但观感并没有很差,相反还觉得非常不错。视听打造格外精致,节奏合理,细节丰富,男女主表演相当得好,高潮戏根植于铺垫依旧的积压情绪与反复摹写的多重身份中,很好地诠释了视觉的美与暴烈。只是剧情上有点放纵,结尾收得太平庸太苍白。整体而言算是佳作,但仍然在《索尔之子》之下,且远不及《刺客聂隐娘》,夺魁主要还是主题的取巧。

导演对这个群体寄予了善意的想象,但是相比起来,《悲惨世界》对现实复杂性的呈现、移民群体与本地人之间的冲突与困境的具体细节、各方立场的探讨都更胜一筹。所以整个影片的视角只能像影片中男主隔窗相望的镜头一样,看着这喧闹的一切。黑场过渡用得很有意思,形成一种沉重的呼吸感,配合上缓缓的推镜头,逐渐抵达心神深处的浸入感。黑帮的设定有些出戏,如实地展现环境就足够龙潭虎穴了,完全不必弄一个飓风营救低配版。

可能是第一次看真正意义上描写难民题材的影片。故事不够饱满,围绕主人公“迪潘”的描写零零散散,最后直接就「happy ending」。仿佛迪潘是主人公,但又不像主人公。我小时候可能很向往这种——摆脱不幸,迎接幸福新生活式结局,但对这个故事,这类现实主义题材来说,这个结局很理想,有真实却又不现实。或者说挑选了类似境遇中的幸运儿一家、“好人”一家来书写。看到几个对于这部片子拍摄目的的不同意见,我对这类片子并不了解所以不发表意见。总的来说这个片子虽然不是多么打动人,但是可以当做了解“难民”的一个小故事。b站这部电影下面还附带了两位和一个up的直播视频,蛮不错的大家可以看看~

看不太下去,这样一个假装亲人的剧情设计本就很好来写一个反传统家庭的俗套温馨故事,也一样有话题性,但这部相反,不仅写家庭的内部矛盾,还写法国郊区黑帮火并造成的家庭外部矛盾,让人觉得这个拼凑的家庭特别的单薄。无论是迪潘以一敌百还是结尾,都有些过于梦幻了。既做不到《我是布莱克》那样有力,也做不到前作《锈与骨》那样至少让人感动那么一会,至于那些类似前作的鲸和大象这些巨物奇观传统意象的运用,更是又毫无新意。

欧迪亚从不吝于在影片中刻画多元文化,但《流浪的迪潘》是他第一次直面殖民体验,而这也为影片赋予了新的元素。斯里兰卡在电影中出现得很少,但推动全片发展的却正是主角们对它的思念与对新生活的希冀,而在描绘这一场背井离乡的旅途时,影片也表达得极为详尽又情真意切。片名其实有些不准确,因为电影关注的是主角三人,而非只有迪潘(遗憾的是,尽管饰演伊莱娅的新人演员表现非常好,她在后半部分戏份比较少),但由于背负着最沉痛的过去,迪潘是最渴望能融入法国文化的。而雅丽妮则不那么情愿了,毕竟她只有26岁,却突然摊上了年长的假丈夫和孩子,还要磕磕碰碰地学一门新外语。

获得奖项

  • 第4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北美上映影片
  •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