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4(1984)

28 UpUP:2021-05-15

剧照演员表影评
人生七年4

评分:9.4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编剧:
主演:(teenagers from 7 plus Seven)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136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二十八 / 28岁起 / 人生七年第四季 / Twenty Eight Up
上映:1984-11-20(英国)
IMDb:tt0088650

人生七年4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四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 ,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此时,他们已经长到28岁,正处在一生中的黄金年华。有的结婚生子,有的正在打拼自己的事业。儿时的梦想正逐步转为现实的面目,漫漫人生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2012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推出《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继续忠实的记录着这些年过半百的“孩童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简评

很多孩子长到 28 岁,人生很惊奇地和自己的 7 岁重合,第一次相信「七岁看到老」这句话慢慢变成现实,人生的路还很长。这部纪录片明白了一些事:为什么政府要给穷人发钱?因为不发钱会滋生很多暴乱。为什么学霸要留学?因为许多国家的对高人才研究项目不重视,才会导致人才流失。更重要的是最后一位,他是黑人,失去了父亲,现在拥有了五个孩子,人生很幸福。这种幸福来源于他能和这个社会达成很好的共识。哪怕人生所获得的金钱并不多,这种心态也会使他一生幸福。

看到第四部的时候,其实越发明显感觉到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导演并不完全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记录这些孩子们的变化和人生。他对于男女不同性别抛出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阶级的人的提问也差异很大,甚至剪辑也有明显的指向性,背后都带着他对于这些孩子们的预设和也许他并不自知的偏见。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将他们十四人归类。所以导演自己也在别处说过,后来才发现带着上帝视角去看待每个人的人生是愚蠢的。连同前一集中的John,对于片中个人努力被轻松带过而只突出家庭背景而向导演表达不满,这些都是导演在拍摄中因为个人意愿而疏忽的地方。只不过这样的题材过于优越了,感谢导演的坚持和努力。每次看到Neil的时候都不免庆幸有这样纪录片的存在,记录了他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即使本人都几乎无法相信。

托尼小时候有点哗众取宠,当爸爸之后放松了,承认了教育的重要和自己家境的贫穷但有爱,也努力让孩子有好的生活,不怨天尤人。英国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抚养三个孩子并打高尔夫球、业余时间尝试做演员。从21岁不愿意改变,变成了愿意尝试不断改变。传教士男孩从保险公司当了老师。工作的自由度很大。芭蕾女士受够了打仗一样的生活,去了生活节奏更慢的地方。二十八岁是和之前那些年最不一样一年,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完全相反。几乎所有人都在与异性交往上遇到了问题,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二十八岁之前找到合适的人结婚。在教育里最难的部分是让孩子对这个社会有信心。一个哥们儿还在迷茫。

80年代的欧洲感觉出来了现在国内的“内卷”,阶层跨越某种程度就是悬在底层人眼前的“胡萝卜”看似很近实则永远无法实现。大部分富裕阶层,以苏西为代表,嫁了和自己出身匹配的丈夫,很快就有了孩子;大部分中产在努力维持中产地位,为了工作不得不延缓生育;其余底层则生育最多。以上所有人的孩子似乎又注定会延续他们父母的成长路径。。。让人唏嘘。唯一跌出自己原有阶层的尼克,其实看起来他比21岁的时候开心很多,没那么多愤怒了。最值得欣慰的是所有的女性都有意识的觉醒,她们都有自己认为比生孩子、照顾老公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找寻自我价值。

21岁的那集,是把同伴之间的生活进行对比剪辑,比如彼特和尼尔。28岁这集,就是把每个人和从前的自己进行对比,对同一件事不同年龄有什么看法,比如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对有钱人的看法。这集中大部分人都结婚生子,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是人生境遇却相差很大。看到这里也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怎么过一生才算有意义,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按时按点上班,还是像尼尔那样到处漂泊。在世俗的观念里,到处漂泊的尼尔好像代表着失败的人生,但是尼尔自己却说现在的他更快乐。不管怎么过,人最终都会死,一切都归于虚无。那么到底要怎么过这一生呢?这里面让我惊艳的是彼特的老婆,她的访谈看起来很舒服,说话也很有见解,比尼古拉斯的老婆看上去更像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28岁。非常成熟有逻辑的自述和对话了。我在想,导演也许是想呈现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下的既定人生。人活在比较中,在比较中失落,又于比较中庆幸,而得到存在感。用世俗眼光看待的话,片中有些孩子的人生发展是不光鲜亮丽甚至落魄的,但前提是他们把自己置于世俗眼光的“社会地位”攀比中。比如片中一些孩子即便因儿时家庭的不圆满,长大后便寻求组建一个齐乐融融的家庭,就能说他不够聪明理想不够崇高吗?他感到快乐,他感到幸福,他自知自己的人生追求。反观质疑的观众只需问自己一句:你现在追求的,能使你快乐和满足吗。想要轻松平和的生活便心怀感恩,想要过关斩将式的生活便得付出努力去克服,只要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这些人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的模样都闪着光。

我还是觉得这部纪录片不是很客观地在呈现问题,每次导演问一些让那三个女孩子感到烦躁不安的问题,我都对她们感到很可怜,好像导演想要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让观众觉得工薪阶层的人生可怜狭隘的印象。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对所有职业和阶层抱持一种客观平等的眼光,每个人变成这样不仅仅是因为懒惰或者性格问题,背后都有难以抵抗的力量在推动不同的人们前进,不是只有尼古拉斯成功了,他抵抗了,尼尔也在抵抗,而他的经历却不同,甚至抵抗本身,也是有力量在推进的,基于大数定理,无一例外。不抵抗也没什么不好,人群总是要分开的,不要总引人抱怨。

很开心看到大部分人开始安定下来,也几乎都遵从了社会时钟结婚生子,他们的面容也变得柔和舒展。28岁,不再有青春期的拘谨不安,中年危机也尚未来到,现在的时光最容易找到幸福。然而,最挂心的依然是Nil,他还在漂泊,还有许多未和解的部分,但我始终相信他不是平庸或有缺陷的人,只是在还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又太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罢了。所以,有什么可着急呢,慢慢找到自己、疗愈自己吧,希望每个七年你都能多快乐一点。

富裕三子基本按照规划目标的路线成长,喜欢John关于阶层的相对成熟的思考,喜欢Charles的文艺范,后续没有接受采访我好遗憾!中产三子中印象最深的当然是Neil,他是一个精神上的纯理想主义者,不愿意与社会生存妥协,他身上有悲剧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Bruce出身精英教育却投身普惠教育,反思阶层与权威,是行动上的理想主义者。底层四子中,Nick的天赋和教育让他跨越阶层;Paul在定居之前也曾经历7个月的房车旅行;Tony的乐天性格让他享受司机的职业,同时还培养着业余的表演爱好。接近30岁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幸福的不同层面和维度,不是阶层一个词语能概括的,但教育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权是事实。

在看的时候我会观察一致性和反转。其实按部就班在自己的轨道上走的人不会让人太意外,无非就是在一条基准线上上下浮动一下而已。但是改变命运的人就我觉得很励志,走下坡路的人会很唏嘘。Suzy结婚后变得好温柔,被治愈了;Neil开始了流浪生活,一直没走出自己的困境。Tony是乐观加勇于尝试的类型,他状态一直都很自洽。棕色皮肤的(叫啥来着?)结婚生了5个小孩,他也很满足安稳和简单的生活。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低阶层的人并不会非常羡慕高阶层的人,人人都想的是能否过好自己的生活。而看一个人生活状态好不好,你会去观察他的表情是否洋溢着微笑,语气是否温和而坚定。

弹幕各种蠢必须关。7岁时样子最萌的快乐小男孩14岁的时候忽然长丑了,儿时想做旅行车司机,上了大学末了还是做了领救济金的流浪汉,沿路搭便车,我都怀疑他跟我同天生日,天生流浪者人格。在主流眼中他大概是精神病患,当然我从来都认为“健全人”是个伪概念,反正我是没见过“没病的人”。/14岁时完全不看镜头的男孩被说小时候自卑,滑稽,他7岁就很明显是这群孩子里最高智商的一个(人家只是边界感强),果然去美国成了核物理学家。/其实7岁时每天看股票的男孩更有(或者说唯一有)一种美国好家庭开朗聪明小孩的气质,也很顺理成章地弃名门闺秀娶了质朴的“Yorkshire lass”。/有意思的是东伦敦出身做了出租车司机的小混子,他小时候几乎是个戾气重的下流孩子,全靠与生俱来的自满力把自己挣成了个重视家庭的好爸爸...

让我最震惊的绝对是苏西,21岁采访时还对婚姻如此悲观的她,却在节目录制后18月走进了婚姻! 28岁的她表现得很开朗、很幸福,完全是判若两人!真的是啪啪啪打脸,哈哈,看到她如此幸福真的很欣慰。婚姻或许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能毁了两个人。约翰当上了英国最高法院大臣部显赫的律师,果然牛逼!从7岁就有清晰目标的人真的太可怕了!最让我觉得惋惜的还是尼尔,只是因为考牛津失败和一些生活上的挫折,却一直走不出来,沦落为要领救济金的流浪汉,生活在郊区依然悲观痛苦,但却依然参加了节目录制让世人知道他的现状,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还是说他已经心死了。

获得奖项

  • 第2届独立精神奖
    第2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Special Distinction Award
  • 第3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Flaherty Documentary Award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