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丽(2009)

درباره الیUP:2022-02-27

关于伊丽

评分:8.1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格什菲·法拉哈尼 / 塔拉内·阿里多斯蒂 / Marila Zare'i / 沙哈布·侯赛尼 / Mani Haghighi
类型:剧情 / 悬疑
片长:119分钟地区:伊朗
语言:波斯语
影片别名:海滩的那一天(台) / 艾莉的小秘密 / Darbareye Elly / About Elly
上映:2009-02-07
IMDb:tt1360860

关于伊丽简介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阿斯哈·法哈蒂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第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提名)阿斯哈·法哈蒂

简评

“痛苦的结局和没有结局的痛苦”:伊丽是谁?伊丽来自哪里?伊丽的前后只有在她消失之后才被提起,而一众的人只知道开玩笑。有时候我厌恶玩笑,在让他人引起不适的时候他们还在互相推脱责任,玩笑可以抵命吗?在看见做媒的人最后说了那句“她没有拒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是最真实的回答,未婚夫彻底失望了,伊丽只是一个死人,死人贞节与否已经没有关系了。节奏不错,群戏的时候几乎没有废话,大家从担心到害怕最后到掩饰,找小孩对口供的那一段简直奸诈极了。

①再次被法哈蒂的叙事技巧所折服。片名是“关于伊丽”,整体剧情看上去好像也是以伊丽为中心人物,但实际上伊丽根本就没出镜几分钟。导演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安排伊丽这个人物是为了抛出一个事件引爆点,真正的意图是为了展现其他人物在伊丽失踪后是怎样为自己洗脱责任的,从而将事件置于经典的法哈蒂式困境:每个人的行为从自己的视点来都是无可指摘的,但是结合他人的行为来看却是相互矛盾不可调和的。②“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一语双关。既是Ahmad总结自己上一次的失败婚姻,又是导演给观众的解读影片结局的钥匙,你是愿意选择“痛苦的结局”(伊丽落水)?还是愿意选择“没有结局的痛苦”(伊丽不辞而别)?

#.0# 片名叫《关于伊丽》,但其实连伊丽的全名都不知道。众人开着她和阿莫得的玩笑,她在厨房沉默不语;她坚持离开,却被强行留下;在一段希望结束的关系里苦苦挣扎两年。她在,又好像不在。最有意思的是她消失后众人的心理描写,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考虑,互相指责。就算是起初坚持要说出真相的邀请人,最后也维护了这谎言。那看似愤怒悲伤的未婚夫,最后也只是匆匆带走了伊丽的包,似乎所有人都只想快点结束这一切。法哈蒂还是很会讲述道德命题的。

关于伊丽,伊丽却无选择权和发生权。众人只想推脱责任,说服自己我是无辜的,我什么都不知道,错的是别人。人性的丑陋一浪接一浪,伊丽在海边放风筝,虚晃,一帧帧聚焦定格,可能这是一伊丽为数不多自由的时刻。当她的秘密慢慢被揭开,众人不再关心她的生命,而是她是否“忠贞”,对未婚夫是否忠诚,即使伊丽已经说分手。在伊朗(又不止伊朗)女人的生命为对男人服务,想要逃离这般地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完全可从中看出《一次别离》的身影,法哈蒂十分擅长注重于狭窄环境下所牵引的冲突,而且使得人难以想到,但是却可以理解,而且每次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个人选择,及其思考,成为考研人性的命题,但美中不足在于,过多的对白使得,无法树立每个人物的形象,使得仅仅为剧情而存在,容易让人疏离,观感疲惫,而且无法产生共鸣感。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

伊朗导演就有这个本事,将一件生活中的琐事,放大成一部电影,来呈现人在道德困境中的状态。一方面,说明伊朗这样的国家,在传统道德遇到外部冲击——主要是现代文明的冲击的时候,传统道德的局促和左右失据;另一方面也正说明人家的国家是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国家,不然哪来的道德失据?所以,以我的眼光看包括伊朗在内的伊斯兰国里,是有希望的,甚至是大有可为的、可期的。

表演,人物都很完全在感觉,那就是故事本身了。没法打分嘛,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为了名誉这种事能去自杀的,我们成长的环境主张的是自由民主那一套的对自己的爱,你活着,是以自己的快乐为基本法则。可在这里,对女性的规训是,你必须洁身自爱,注重那一块牌坊,哪怕你不爱对方,只要没有解除婚约,你去和另一个异性接触这种事就不能存在,否则将被所有人唾弃,这是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制约,也是对女性的抑制。没有这种体会,可以理解,但还是很难共情到他们那种心态。

关于伊丽。大笑的伊丽,安静的伊丽;独自一人的伊丽,被起哄的伊丽;担心妈妈的伊丽,讨厌未婚夫的伊丽;拒绝的伊丽,被认定没有拒绝的伊丽;消失的伊丽,不知名的伊丽。结尾如果没有落实就更好了,伊丽究竟在不在海里并不重要,在女主作出最终陈词的那一刻,伊丽就已经宣告死亡。少数服从多数意味着49%跟0%毫无差别,她们的呼声在阵阵海浪里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悄然无息。

这部电影到最后并不是找伊丽这个女人,而是透过伊丽,看到了各位的内心。阿莫德知道她有未婚夫却还是爱上了她。歌什菲开始的情绪崩盘让人觉得不解,后来才知道她才是知道整个过程的人,对于这种结果有多么的崩溃,而要把责任推到死人身上的时候也很无奈。而对于伊丽的未婚夫,比伊丽死亡更使他绝望的是,她从来没有爱过他,不承认他们之间的关系。其他剩下的几个人,从开始的难过,自责,愧疚,到最后的难过中带着她竟是这样的女人,我们可以不用那么自责了。最后终于懂了,伊丽为什么不是那么开心。

傑作!剧本太好了,不愧是法哈蒂。他的剧作像是由一个小漩涡开始,慢慢将所有人物都卷入这个漩涡里,漩涡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包括观众也在这个漩涡里。非常高级的剧作。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海边的别墅,出场人物居多,像是戏剧的剧作写法。强剧情的推进,没有太多情感的描绘,偶尔几处的穿插,非常到位,真诚。待二刷的片子。

打着沙滩球的男人们在被孩子呼喊着去救人的时候,一开始依旧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直到他们最终反应过来,镜头疯狂的抽动,男人们慌张的跑到海边,嘴里咕哝着“谁看的孩子!”。伊丽如一阵风一样诡异但直白的消失了,人们始终不敢断定她是为了救孩子,哪怕这个可能性是如此之高。男性变得易怒,变得冲动,女性则害怕,失魂,哭泣,海风吹来的似乎是咸咸的泪水和火药粉。人物的刻画和演员的表演是如此的丰富,真实,饱满,甚至和我的人生体验高度重合。看了一场如噩梦的电影,断断续续地使我惊醒。

获得奖项

  • 第4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4届亚洲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3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3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编剧 / 评审团大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演员 / 最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