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9:寡妇制造者(2002)

K-19: The WidowmakerUP:2021-09-11

《K-19:寡妇制造者》(英语:K-19: The Widowmaker)是一部发行于2002年7月19日的美国影片,讲述了1961年在苏联K-19号潜艇上发生的一次核泄漏事故。电影由凯瑟琳·毕格罗导演,故事原著路易斯·诺瓦,改编克里斯托弗·凯尔。哈里森·福特和连恩·尼逊饰演正副船长。

K-19:寡妇制造者

评分:7.8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编剧:路易·诺维拉 / 克里斯托弗·凯尔
主演:萨姆·斯普卢尔 / 彼得·斯戴宾斯 / 克里斯蒂安·卡玛戈 / Roman Podhora / Sam Redford / Steve Nicolson / 连姆·尼森 / 拉维尔·伊斯亚诺夫 / 蒂姆·伍德沃德 / 莱斯·施拉普内尔 / 肖恩·本森 / 克里斯·霍尔登-里德 / 迪米特里·柴波维特斯基 / 克里斯托弗·雷德曼 / 泰格·伦岩 / 乔斯·雅克兰德 / 哈里森·福特 / 约翰·斯拉普内尔 / 乔治·安东 / 詹姆斯·弗朗西斯·金迪 / 彼得·萨斯加德 / 雅各布·皮特斯 / 迈克尔·盖拉迪
类型:剧情 / 惊悚 / 历史
片长:138 分钟地区:英国 / 德国 / 加拿大 / 美国
语言:英语 / 俄语
影片别名:轰天潜舰 / 哈里逊福特K19
上映:2002-07-19
IMDb:tt0267626

剧情介绍

《K-19:寡妇制造者》改编自K-19于1961年的反应堆事故,背景时间为1961年美苏冷战白热化期间。亚里克西·沃斯特赖克奥(Alexei Vostrikov)接替原舰长米克黑尔·波伦尼(Mikhail Polenin),担任苏联海军的第一艘弹道核潜艇K-19的指挥官。在该潜艇试航之前已经有10人丧生,被称为“寡妇制造者”(The Widowmaker)。并且在启航仪式上砸向船头的圣瓶没有破碎似乎为这艘潜艇的处女航抹上了阴影。

在一连串魔鬼训练后,新舰长和舰员的矛盾也达到了顶点。一个核反应堆发生故障将故事推倒了顶点,当时K-19号艇员可以向美军请求帮助,但是舰长否决了这一方案,经讨论决定用舰上储备的饮用淡水来冷却反应堆。在连续派出三个小组共六人在未着适合的防护衣物(当时只能找到生化防护衣而没有核防护衣,只能隐瞒参与人员)下进入高度核辐射的核反应堆,抢修设备后,险情得到了控制。然而不久险情再次发生,舰长和全体舰员决定下潜到深水中,而不至于由于潜艇的爆炸,导致战争的爆发。最后,核反应堆军官战胜了恐惧,进入反应堆核心,再次将险情控制住。而苏联的另一艘潜艇也前来营救。

返回基地后,参与救险的8名水兵在数日内死亡。由于是一次事故,因此没有获得任何奖章。而舰长沃斯特赖克奥也遭到了指控,最终无罪释放,但是终生不能再担任海军舰长。影片以二十八年后老兵重聚一起,缅怀死者而结束。

角色与演员

  • 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亚里克西·沃斯特赖克奥(Alexis Vostrikov)舰长
  • 连恩·尼逊(Liam Neeson):米克黑尔·波伦尼(Mikhail Polenin)副舰长
  • 乔斯·阿克兰(Joss Ackland):马歇尔·泽伦特索夫(Marshal Zelentsov)
  • 肖恩·本森(Shaun Benson):里奥尼德·帕西斯基(Leonid Pashinski)
  • 泰·鲁尼恩(Tygh Runyan):马克西姆·波藤科(Maxim Portenko)
  • 彼得·萨斯加德(Peter Sarsgaard):瓦蒂姆·拉德奇科(Vadim Radtchenko)

评价

尽管票房成绩不佳,本片还是收获了不少正面评价,烂番茄好评率60%. 被认为是 "不太依照事实拍摄,但是剧情扣人心弦"。

影片开拍之前,剧本曾送给生还者审阅,制作团队收到了两封公开信,一封来自水兵的,另一份来自船长。信中指出剧本把苏联水兵描写得没有纪律性,表现混乱。因此剧本进行了大范围的修改。

然而片子公映后映还是引起了争议和不满,不少苏联水兵认为片子严重损坏了他们的形象,指责导演把他们丑化为酒鬼。

2002年10月当本片在俄国上映时,52位K-19潜艇上的老兵飞往圣彼得堡参加了首映礼;尽管在他们眼中本片存在史实和技术上的瑕庛,他们对这部电影依然持赞赏的态度,特别是对夏里逊·福的演出.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中K-19潜艇的外号是“广岛”而不是“寡妇制造者”。

影片的预算为一亿美元,其中主演哈里森·福特的片酬为2,500万美元。然而影片上映后,在美国的票房仅有3,500万美元,遭遇惨败。
影片主要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新斯科舍拍摄。片中的K-19号潜艇由苏联K-77号潜艇改装而成。

简评

美國人拍的蘇聯歷史,但並沒有因為對方是敵人就把他們描繪成白痴,或表演手撕鬼子的神蹟。敵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也會恐懼,也會勇敢,他們只是生在錯誤的時間地點,被洗腦。好大喜功、大躍進式發展的必然結局就是底下人都遭殃。我一直以為結尾會把露屁股的真實照片放出來,然而並沒有。

我实在无法摆脱哈里森福特和连姆尼森的过往形象去看这部奇怪的电影……技术上很不错,但是内核就是很怪,非常怪,操着一口蹩脚俄国式英语的好莱坞演员,结尾对于“是否让美国人救我们”的争论,都无法让人不联想到银幕之外的现实,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用屁股来决定脑袋的,电影人也不例外。

这个片名估计会让人很多人以为这会是一部无聊的电影,但没想到看了才发现居然比想象中好看,毕格罗很懂得把握影片的节奏,时不时来个戏剧冲突,使得影片节奏松弛有度。影片中所体现的军人大无畏的精神,看得让人心生佩服,尤其是修复核反应堆的那场戏,看得人既揪心又心疼,军人们这种牺牲自己忠于国家的精神值得让每一个都铭记在心。但要记住,这毕竟是美国人在讲述着苏联的故事,虽然剧情整体相当客观不带什么主观思想,但始终也还是表达了一下政治意识形态操弄军人的可悲命运,修复核反应堆的军人最后都没能被授予英雄的称号,真是白白牺牲了。

很精彩的电影。在潜水艇这个密闭空间里发生的一系列关于责任和人性的冲突,两名船长展现出一场又一场心理的博弈,以及与自己内心矛盾的拉扯。两个多小时的时长,从前期铺垫,到中期的困难重重到最后关于荣誉和生命的艰难抉择,使影片可看性很强,不会觉得剧情拖沓。故事最后几十年后活着的战士再相聚的一幕触动观众的心弦,沉静中的感动总是更凶猛,战友之间的情谊是不言自明的。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群美国人演一帮苏联人也是挺有意思的。去除政治因素不谈,电影值得一看。

虽然不知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事件本身,但作为纪实类电影来讲感觉已经相当冷静克制了,没有过多的煽情,却仍然很好的表现出船长和船员们的尊严、爱国主义还有牺牲精神,令人动容!两位老戏骨发挥都不错,个人感觉哈里森更胜一筹。另外比较难得的是,作为美国电影,意识形态方面倒没有特别的强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苏联也曾是个伟大的国家。说起来,本片当年就买了DVD,可惜没有看,有些遗憾啊……

谁说不打仗,就一定不是战斗英雄?K19上的全体官兵都无愧苏联英雄这一有可能永远不会被正式授予的称号。K19的这次出航,如果成功了,则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如果失败了,则可能造成比切尔诺贝利更严重的后果。K19的遇险,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但勇敢的官兵把自己置身于核辐射之下,挽救了一切。

整体没有亮点,特别是音效感觉还不如20年前从海底出击“夺耳”,故事有迹可循倒是挺牛的,但是冲突处理的有些草率,大副反叛变政委维护舰长,我相信,这么不走心的“举重若轻”我懵了…………另外,最关键的是道义,这样的故事,俄罗斯拍,荡气回肠印在DNA力,好莱坞拍(凯瑟琳说自己从未拍过好莱坞商业片),怎么拍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毫无疑义的怜悯。希望是我的误读。

高铁上看的,挂着基于真实事件的胡编乱造,抹黑苏共不遗余力,意识形态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为了凸现西方所谓自由价值,配合洗脑宣传用的。电影情节生硬,甩锅嘴脸呼之欲出,煽情恰不逢时,转变突兀,结局垃圾,总结该电影就是已经落伍的意识形态渗透案例。多一星给演员。

一部美国人拍的苏联历史,美国演员操着英文骂美帝,但并不影响事实被人看见。真的是没有防辐射的衣服,也真的是很水的冷却系统。我想在那个年代,时代的一粒沙子,真的是一座巨山。意识形态正确性比几百人的性命重要。并没有泪流满面,但是被这样的情节所震撼,如果换做是我,我可不一定有这样的勇气。怪不得说坚定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

第一,讲苏联核潜艇的故事,演员却是全程一口流利美语,让人出戏,你在拍历史真实事件么?扣一星!第二,片中的K19潜艇是所谓的寡妇制造者是指在这潜艇的水手不是死就是残,并不是有多厉害杀敌的能力,你更我开玩笑么?名称有毛病,扣一星!第三,那新船长就是玩笑,一上来非把潜艇搞坏不可,脑残不值得尊重,后面那些生硬的转折看得一头雾水,扣一星!最后,卡司强大,演技是摆在那里的,加一星!三星评分。

主义明明很理想,为什么腐败盛行,行政效率低下呢。当潜艇等待救援的时候,一群领导却在开会研究他们是否忠诚,可笑之极。最后所有人安然无恙,留下一丢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什么的没有变,效率依然低下,腐败依然横行,当事态再度发生的时候,人们已经不记得被强制尘封的故事,英雄故事再次上演。核泄漏事件太多了。

就像那个因为苏联解体而滞留在太空无国可回的宇航员,20世纪见证了太多时代的错误。或许一些错误无足轻重,消融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另一些错误的纠正,则来得太迟太迟。(我以为我会像那个上尉一样,死活不肯进核反应堆还吓得尿裤子。我错了我不配。以及虽然唯二的苏联元素是军装和潜艇,毕导依然nb+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