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天(2020)

76 DaysUP:2021-07-10

《76天》(英语:76 Days)是2020年美国纪录片,由吴皓、陈玮曦和佚名执导,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初期拍摄。影片捕捉了武汉市因疫情封城期间的社会百态。影片于2020年9月14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收获好评。之后由MTV纪录片(英语:MTV Films)于2020年12月4日在美国发行。

76天

评分:8.2 导演:吴皓 / 陈玮曦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3分钟地区:美国 / 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湖北方言
影片别名:
上映:2020-09-14(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1280132

制作

2020年2月,武汉刚封城,影片的拍摄工作就在武汉的四家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和武汉市儿童医院进行。封城期间,各医院只允许病人、医护人员和记者进入,少数几家医院只批准官方严格批准的记者和摄影团队进入。然而,并非所有医院在封城由始至终都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最开始形势严峻混乱的时候,医疗物资严重短缺,许多医院实际上欢迎媒体采访,以此寻求帮助。中国其他地方的部分医疗团队驰援武汉的过程也开放拍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希望自己在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影响能够留存下来。

2月中旬,吴皓正计划为美国一家电视台拍摄关于疫情的纪录片,于是找来两位合作导演。三人于2月初便开始在武汉城内进行拍摄。他们会在线上分享原片,商讨拍摄策略。然而到了3月底,由于地缘政治上的紧张局势日益加剧,中国大幅度收紧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因此两名导演决定暂停和吴皓合作。吴皓利用在亚特兰大接受隔离检疫及电视台取消这个项目的时候,剪辑另外两位导演的片段。完成粗剪后,他立马联系了两位导演,两人最终同意和他完成影片。

和片中的医护人员一样,陈玮曦和吴皓每天都要穿着全套防护装备,这套衣服穿起来很不舒服,会阻碍呼吸,他们有好几次都觉得不舒服。一旦进入污染区,他们就要一次待四个小时,不能休息上厕所,和医生护士一样。每天晚上结束拍摄,他们都要全身消毒,才回到为前线人员安排的酒店单独休息。拍摄团队在封城期间都是身心交瘁的。

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武汉最终于4月8日正式解封。

发行

影片于2020年9月14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不久后,MTV纪录片(英语:MTV Films)买下影片美国发行权。2020年10月16日,影片在美国电影学会试映。12月4日,影片在美国上映。

评价

汇总媒体烂番茄根据73条评论打出100%的新鲜度,平均得分8.0/10。网站共识写道:“《76天》原始、纪实性地回顾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初期武汉市医院的日常,是一部引人入胜、强有力的纪录片,是一副令人出奇地感到舒适的肖像画”。Metacritic评论19条,平均得分85/100,表示“普遍好评”。

简评

继疫情初爆发时读到三联王珊的报道,蔡小川的摄影之后,在一片“挺住”,“太好哭了”之中,很少再读到看到这样对于的纪录。窒息和恐惧,分别和无力是灾难的本质,需要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撕开给人看。我们需要多点理性反思,少一点感动;在哀悼和纪念中获取力量,而不是在礼赞和歌颂中眼泪交横。

我还挺喜欢的。到最后故事们都收束起来了。散只是因为几乎完全客观的剪辑。人性闪耀在至暗时刻。结束时,一些人开开心心回家去了,而另一些人留下了一摞的手机,31条未读消息,手机壳上的孙女儿笑容配着“好开心呀!”……生命的聚集热热闹闹,生命的消散无比寂寥。小田,护士长,共产党老年痴呆爷爷……令人映像深刻。最重要的是当事人,不是评说者。

选取人物很典型。保管死者遗物的护士长杨莉,总被重症阿姨拉住手不放的小田,防护服上画画。父女一起入院、母亲去世的家庭,女儿泪流满面,却说在医院不要想这些,只想开心的事。老夫妻一起入院,老太太总想见老头一面,见面加油打气却被老头往会赶。检测阳性的产妇,生下孩子,一直不能见面,她的女儿很能吃。有些痴呆的轻症老爷子,总会到处乱跑,四处乱闯,儿子通电话的时候劈头盖脸教育爸爸,你还记得你是老党员吗?党员该怎么办?老爷子立刻就急了,我怎么不记得,我该怎么样,可是我真的难受,这么难受我不如死了。老爷子出院的时候,一会儿说不想回家了,一会儿又说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抱重孙子。

在另一场灾难的纪念日,在新近的灾难中,看了三部关于疫情的纪录片,这部最好。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和相助固然可贵,更难得的是它展示了初期人们的混乱、困惑和恐惧,它们都是真实,不该被羞于谈及。结尾也摆脱了正能量的桎梏,当一切尚未平息,与其急于宣布胜利,不如把更多的尊重就给逝者和生者。

选取人物很典型。保管死者遗物的护士长杨莉,总被重症阿姨拉住手不放的小田,防护服上画画的医生。父女一起入院、母亲去世的家庭,女儿泪流满面,却说在医院不要想这些,只想开心的事。老夫妻一起入院,老太太总想见老头一面,见面加油打气却被老头往回赶。检测阳性的产妇,生下孩子,一直不能见面,她的女儿很能吃。有些痴呆的轻症老爷子,总会到处乱跑,四处乱闯,儿子通电话的时候劈头盖脸教育爸爸,你还记得你是老党员吗?党员该怎么办?老爷子立刻就急了,我怎么不记得,我该怎么样,可是我真的难受,这么难受我不如死了。老爷子出院的时候,一会儿说不想回家了,一会儿又说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抱重孙子。

不太忍心打分,因为突然乍现的历史,每一刻都过于沉重,淤积着曾如鲠在喉的各种情绪,一句不要信百度,要信医生,就可以带出时代泥沙俱下的线索,在给定的素材里,纪录片暗织视角,比如对身份的捕捉 (Christian, party member),对生机与“死寂”的呈现,护士长杨莉在长镜头穿过的门廊与新生儿的回家之旅成为对照(正如死者与婴儿手的特写),在个体身上显现这个过于残酷的春天,吴皓没有高出这些细节的野心,但可以感到一种自然的变化:逐渐活泼的护士服涂鸦(一种QQ空间式表达),逐渐亲密的医患关系(跨越口音的依赖),这里面都有人身上最世俗、也最本真的创造力,一种在历史中继续生活的心,影片的“安全”或许也是这样,就像上一个转折时代的智慧:把历史的判断留给后人。

一直不敢看,终于点开,还是哭成狗!走了的人不停响铃的手机,预备拿下来的镯子留作纪念,不听话的老人走来走去,满身插满管子的老婆婆,接新生儿回家的年轻父母前一秒故作镇定说要看看好不好看,下一秒泪眼婆娑,不停的通知亡人的家属的护士长,不停的道歉我们真的尽力了……看到了医者父母心,是真的白衣天使啊,那些画在防护服外面的画和医生护士们一样绚丽一样美……

为数不多没有主旋律视角介入的covid19纪录,这也是本片唯一的优势。在相对纯粹的创作环境下,影片没有回避混乱,亦没有阻断情感,贡献了诸如楼道争执和手机来信等许多令人五味杂陈的桥段。不过,内容可以朴素,形式不应混乱,在素材窘迫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如此无章法的剪辑无疑会让观者产生困惑,进而破坏情绪上的连贯

并不是很清楚应该如何评价一个纪录片。和调查向的比76天没有抽丝剥茧,拍摄地点和拍摄手法也相对局限。但是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和用镜头真实地记录这个事件可能就足够好了。Q&A的时候大家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动,如何帮助医护人员心理,以及为什么武汉遭遇了几个月后,美国疫情刚开始还是那么混乱。也许不是任何国家体制的问题,而是人类本身。Wu姓导演也没说什么“言论”,他提到刚开始拍的时候确实是因为愤怒,假如最开始不压信息会不会好一点?但后来慢慢发现面对疫情,每个国家和每个国家的相似之处是更多的。有采访吹哨人,但是最后都没有剪辑进去,因为感觉打扰观众去feel,会变成told。打五分因为记录牺牲的人,付出的人的方法不是只允许自己国家拍一大堆莫名其妙狗屁不通的“献礼”电影电视剧。

摈弃宏观叙事而专注记录灾难之下汉城一隅的医患人情世故,也如导演坦言他们没有能力去呈现城市的全貌,只能更侧重个人经历去着眼小环境的故事,这份来自细微处的凝视与关怀,让观影全程始终有着不可名状的力量感,可叹的是作品之外那些关于导演背景与发行策略的舆论话题,早已盖过了人们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度,这场影响全球的灾难事件,终究也无法愈合早已被撕裂的人心隔阂

看完庆幸自己没有被临床医学专业录取。虽说疫情之时,媒体大肆称赞医生护士的崇高性,以致让我也产生一种倾向性,但看到纪录镜头下的她们时,才发觉自己或许根本不能拥有如此强的耐心和精力。当面对重大卫生事故时,医院还是肉眼可见的混乱,这样的秩序——或许就更需要无知的年轻人奉献青春去浇筑方圆。在这样一个医疗秩序下,怎样平衡各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一场疫情又放大了这种沟壑。

诗意(形式感)而冷峻(介入程度)地使用最质朴无华的镜头语言纪录武汉医院内疫情前后的现实生活,无解说。多切口,小而生动,泛中心人物们还原群像。有对于生死的思考,乐观坚强和重病严峻的对抗,人们缺乏精神的引领和真正设身处地的人性关怀。党性和人文性是缺位的。

获得奖项

  •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提名:观众选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