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2013)

Le PasséUP:2021-06-27

过往

评分:7.3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贝热尼丝·贝乔 / 塔哈·拉希姆 / 阿里·莫沙法 / 宝琳·布雷特 / 艾丽叶·阿吉斯 / 珍妮·简丝汀
类型:剧情
片长:130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伊朗
语言:法语 / 波斯语
影片别名:伊朗式离婚(港) / 咎爱(台) / 过去 / 曾经 / The Past
上映:2013-05-17(戛纳电影节/法国)
IMDb:tt2404461

过往简介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Ahmad(阿里·莫沙法 Ali Mosaffa 饰)在法国妻子Marie(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nice Bejo 饰)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Ahmad看到了妻子与女儿之间冲突不断。Ahmad试图帮助其改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段过去的秘密。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斯哈·法哈蒂 第71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亚历山大·马莱-吉 / 阿斯哈·法哈蒂

简评

法哈蒂的片子总能让人不自觉的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无个人情感介入的同人物一起面对生活的困境,结束后却像片中的孩子一样,受到伤害。有时会庆幸自己是局外人,只是思考都觉费力的事情,如果再涌入相应的情绪,该多累。相比完美的前作,层层递进的布局稍显刻意,但细节一流,无声处俱是惊雷。搅起浑水的前夫不再主导情节后,视点的频繁转换虽有揭示真相为依据,却间离了情境,对导演的意图疑惑起来。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完美的最后一个镜头。钢琴响起,那盏满怀爱意一起买下的水晶灯,在回家的车程中摇摇晃晃,叮铃作响。多年后,灯,拆了又换。可能自欺的不面对,失忆后向远方。可能坦然的游故地,放下后不回头。过往,是修不好的下水道,蹭不掉的油漆印,是缺席好久的香水的味道。闻到,就会流着泪,握住那只手。消散,捻灭一支烟,又可以忘掉。

后半部分才是影片冲突与矛盾的精髓,这是一部讲述过往来推动叙事的电影,这里的个个人物都为矛盾而进退维谷,他们被卡在过往事迹的动机中,都有各自的理由和困扰。都说冲突的设计色彩比较浓重,但我感觉可以接受,毕竟生活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不过影片的结局倒是分离了主题。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电影。

四星半。以一个背景角色牵连出所有人的心境活动,闯入者视角的伊朗丈夫所引发的道德拷问依然是法哈蒂传统主题,令人诟病的松懈收尾其实就是对所有过往的和解,在我这里反而是一种创作上的胜利,刻意是有的,在失去了伊朗本土母语语境的法语片上仍然保持着出色的场景调度与情绪把控,执导能力不得不服,基本秒杀了大部分悬疑片导演。抽丝剥茧的同时塑造起了人物,几位年轻演员点题相当亮眼有触动。剧作上的无力来源于创作高度的下沉,沉浸在过往的人性纠结,或者去把控现在选择原谅眼前这个人?可你说过“有些事是无法原谅的”。当你想怪罪于他人时,你是否真正占领了高地?这次法哈蒂是带着主观情绪去看待所有角色的,并未像他其它几部电影那样客观,观众接受度难免会不如前作,揭穿“真相”的过程未能很好发散,观感仍是一流。

看完之后,感觉断裂点很多,故事的叙述方向也老在变。一开始我以为会好好讲明白两人婚姻的破碎实质,然后加入了第三者:女主的现男友,三角恋也勉强成立,结果又加入了女主女儿,最后又牵强地讲到了现男友的抑郁症妻子,尤其是最后的落点落在了一对在片中没有发生实际动作的夫妻上,让观众的关注重点跑得乱七八糟的。也提醒了自己,电影真的是需要让观众注意力集中的影像载体,不是线索越多,情节叠加越重,就能成为一部佳片了。

有一点点缺乏张力,导致看着想睡,结尾茫然若失;可细碎的生活节奏又很真实,不看的时候常常想起。一次别离的导演啊,缓慢着讲着爱与家庭在烦躁的时候看不下去。和日本的那种平淡有什么区别呢,是枝裕和是真的平淡,生活如水,享受淡淡的爱与温暖;伊朗导演呢,平淡细碎拼凑的是爱与家庭的深思,像海底的平静,望不到尽头的忧思,诉不完的家庭伦理。得很细腻才能喜欢吧,得很超脱才能明了吧,每个人都推着自己往前走,妄图忘记过往,可,是过去造就了当下,你所有过往的选择导向了今天的结局,擦不掉的过去。所以人们想要找真相,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怀揣着真相的边角,可经历本就是主观,多难啊。离婚又怀孕的女主,来离婚却搅了浑水的前夫,妻子昏迷现女友怀孕的男友,三个孩子,是一台很大的戏啦。

故事的核心冲突点是洗衣店老板妻子自杀一事,涉及到的人有洗衣店老板、女主、女儿、非法洗衣工人,是他们之间相互纠缠发力,共同作用了自杀发生。这和男主前夫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前半段一直以他的视角讲述,观众一直跟随。可故事的中心却不是发生在他身上,最后直接把他丢弃。这必然导致难以接受,情感难以升华

导演将镜头对准一个特殊的“家庭”,经过了多层重组的多远家庭矛盾,女主角与现任未婚夫的感情大概率是热情真实的,女主角与前任丈夫的感情已经是过往,但前夫却帮她解决了很多问题。过往到底能否被忘记其实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但每一个人为了迎接未来的生活,为了自己爱的人必须选择忘记不好的过去。导演特别刻画了家庭中的两个孩子,我尤其认为小男孩的刻画比较特别,他在反抗也在默默观察,他对现在的生活有许多不解,但也对现在的生活习惯喜欢。

其实他们谁都不爱,只不过在寻找空缺位置来替代。玛丽几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又跟有妇之夫在一起,所以大女儿露西会生气,以致于她老婆的自杀。不过从电影结尾,闻香水可以看出,她老婆可能早就知道出轨的事情,没有戳破罢了。感情里也没有谁对谁错,只不过不爱了,在做任何决定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毕竟任何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导演技法匠气得像学生作业,主要空间生硬、无趣、影响视觉。几乎没有一场戏有眼前一亮的拍法,全是好莱坞工业式的正反打,而比不上的原因在于剪辑,抓不住镜头最应对准的人。比如女人和情夫的对峙最高潮的一场戏,女人告诉男人女儿做的事,说完这个字后只给了男人一秒的反应镜头,之后竟然是女人观察男人状态的镜头,男人说话不给男人镜头,男人是现在受伤最大的人,不给他镜头,中心点坏了呀!这个镜头没了,最后那个长镜头显得更无趣、冗长、乏味、没必要,前面失去了中心点,后头难找回来,这是一个剪辑点的失败。法哈蒂之前是一招鲜啊?怎么这回退步了,莫非是在巴黎的原因

阿斯哈·法哈蒂绝对是讲故事的高手。悬念叙事使影片成为一场寻找真相之旅,直到结尾谜底也依旧悬而未决。“寻找”在哲学层面上形成对道德的思考,个体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并不是评判道德与否的依据,也不能成为为人脱罪的理由,远离了道德规范的行为本身就会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在此意义上,真相似乎便不再重要。影片中的法国女主角形象可作为导演其他电影中伊朗女性形象的对照而存在,伊朗男性则被设置得温柔、理智,仿佛受《古兰经》的浸染,善于解决问题。阿斯哈的影片几乎没有音乐,连画内音乐也被屏蔽,却并不沉闷,因故事本身充满了戏剧张力,情感逻辑与情节线索把握得极为精准到位。悬念叙事是因为生活的误会和巧合,阴差阳错是生活的蝴蝶效应,悬念并未使影片远离现实主义风格。本片亦被译作《咎爱》《伊朗式离婚》,更喜欢《伊朗式离婚》的译法。

不是说因为琐碎而牵扯铺衍混乱,本来生活的琐碎和一切的矛盾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解决才能让人理解。但导演分明就是要制造一切“不必要”的矛盾,矛盾不因其复杂而引人生厌,只因其不必要而让人顿失兴味。因为无论译者给它贴上伊朗的标签还是人生过往的常态,把观者强行塞到all unnecessary mess of shit就是对普通人生活的不尊重。

挑了这部电影作为2022年自己看过的第1000部影视,因为名字契合心境,至于故事,正好当作一年百般不如意后,期望的最后叹息。人生不易,总想着能偷闲找点小乐趣,可相互牵绊的日子里,自以为隐匿的犯错却能成为压倒长期隐忍而分外脆弱家人的稻草。以善恶来标签人性现在看来显得不成熟,夹缝中的灰空间是得过且过的真幸福。

获得奖项

  • 第61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第61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获奖:金卷轴奖-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
  •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
  •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
  • 第3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剪辑
  • 第18届金卫星奖
    第18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7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多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