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沦落女(1985)

Sans toit ni loiUP:2021-11-21

天涯沦落女

评分:8.3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编剧: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桑德里娜·博内尔 / Setti Ramdane / Francis Balchère / Jean-Louis Perletti / Urbain Causse / Christophe Alcazar / Dominique Durand / Joël Fosse / Patrick Schmit / Daniel Bos / Katy Champaud / Raymond Roulle / Henri Fridlani / Patrick Sokol / Pierre Imbert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阿拉伯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无法无家 / 流浪女 / 没有屋顶的法律 / Without Roof or Law / Vagabond
上映:1985-12-04(法国)
IMDb:tt0089960

天涯沦落女简介

一天清晨某村庄的沟壕里出现了一具僵死的女尸。在警察的调查下,死者莫娜(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 饰)的流浪岁月由此被揭开。她身背大包四处露营,与落魄的流浪汉同居在一处房子里,一起抽烟睡觉。一个老妇人的女仆尤兰德满心羡慕莫娜和流浪汉的自在状态,不满男友保罗的简单粗暴。某夜保罗入室行窃打昏流浪汉,莫娜随即不辞而别。接下来她遇到了一对放牧的夫妇,他们给了她土地和住所,期望她能努力过上平静踏实的日子。莫娜不以为然重新上路,在路上搭便车结识了以研究树木为职业的兰迪尔,兰迪尔给予了莫娜短暂的帮助后两人便分道扬镳。此后莫娜又在途中结识了剪葡萄树枝的工人阿兹,无人知晓莫娜的流浪将把她引向何处……

第4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阿涅斯·瓦尔达 第42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费比西奖阿涅斯·瓦尔达

简评

流浪既是自我放逐,又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内心,看起来很自由,但是处处需要别人的资助,不仅要低声下气地求人,还要忍受别人的性骚扰,女生独自在外真的不安全,被收留而后又被抛弃似乎是大多数人的伪善,也不乏贪图美色,或是打小算盘的人,可是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想干,好像自己也成了令人讨厌的对象,至于自由,大概大多数人都希望不工作就能舒舒服服地活着吧;比较理想的流浪生活,就是有被动收入,或是相对自由的职业,如果有房车也不错,冬天可以去南半球流浪,至少不会冻死,人不可能不做农活就能脱离社会独自生活,像剧中的哲学硕士那样经营太大的农场却又太靠近资本主义,人如果可以靠自己就能活下去,那大概就不必烦恼未来,而是害怕孤独吧。

形式的游戏并不是在属于这一模式的每一部电影中都会出现,但是它的确反复出现。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阿涅斯瓦尔达的《流浪女》。影片由一个典型的艺术电影的情景:一个无法解释的心理危机让一位青年女子辞去秘书工作,在蒙彼利埃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她的游历或多或少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的,她将相邻村庄中的各种人物串联起来,然后沉迷于酗酒,然后耗尽生命。影片开始于发现她冻僵的尸体,然后预设了一个死后追问其生前历史的结构。那些曾经遇到过莫娜的人们引出各自的闪回,展现莫娜最后一周的生活。可是在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什么导致她死亡的?"之外,影片又增加了一个问题,”这些见证人是在向谁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所有这些场景中,叙述安排的提示是相互矛盾的,而这些提示阻碍了对这些讲述场景中人物环境的任何连贯的识解。随着影片的继续发展,这些插入的回忆继续在这些可能性之间摇摆,再混杂以其他的变化。有时重复会确认早先我们可能已经做出的推论,例如在约兰德离开故事情节之前最后一次对着摄影机自白的时候;她是唯一一个被给予三次私密独白机会的人物。而在其他情况下,人物们或者对着摄影机讲述莫娜的行为,或者经过摄影机,或者对着场景中的另一个人,或者也许还有所有可能性的某种混合。或许最令人不安的是,在某些时刻莫娜的眼睛注视着摄影机,有时是停下来,就好像她当时正在看着我们。

《天涯沦落女》影响了此后多少传记片和公路片的拍法,《横道世之介》世之介死后,通过与世之介有过交集的人的回忆编织起世之介短暂的一生,难道不是受《天涯沦落女》的启发?《无依之地》里兜兜转转的旅途,来来回回相似的伙伴,不正和莫娜旅途的遭遇如出一辙吗?你本是来自大海的女儿,拥有大海般自由的灵魂,最后却归于尘土,被埋葬在所有人都将下葬于此的土地。被服侍的大学生女友,嘲笑莫罗大概是瘾君子、神经病,心里盘算着男朋友姨妈的遗产;莫罗短暂停留过姨妈的“城堡”,却不带走一件物什。大学女教授边打电话边洗澡跟闺蜜谈论莫罗的事情,表现出来的怜悯都带着施舍的成分在里面,享受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被电击的那一刻,却发现脑海里走马灯路过的是莫罗的身影。富豪老太太最快乐时光是和莫罗恣意娱乐。她们所有人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莫罗。

瓦尔达的Mona,永远在路上的女孩,追寻短暂而排他的自由与快意,始终不愿成为社会规训下普罗大众的一员。她为了彻底的自由选择流浪与孤独,而选择自由本身就意味着要接受自由给予的一切短暂的温暖与寒冷,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审判,最终也将死于虚无的自由。伪纪录片式多视角访谈+情境再现,与之交集的人们用自己的叙述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流浪女轮廓,比起沦落女的个人传记更像一部群像戏。不带一丝凝视意味的观看式镜头,恰到好处的特写与配乐,运镜克制,色调是由内而外的寒冷。闪回中角色时而面对镜头交谈抒发内心,仿若戏剧演出,打破第四堵墙。Yolande房间墙上贴着Prince的海报,许是虚无主义青年们的写照

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经常会出现《天涯沦落女》开头的那种旁白叙事,想象自己死了之后,残存的痕迹只能从童年时期的玩伴,大学同学,还有一些路上碰到的陌生人的模糊、私人化的记忆里寻得,一个没有社会身份、仿佛不曾存在的人,一个浪子,她的消失没有任何痕迹,死者故事也不由自己制造与诉说,一个失语者。那些故事由不同人的言语、印象与回忆拼凑而成,死者的形象只在遥远而模糊、在脑中飘荡残存的不确定记忆之中存在,在充满偶然性的破碎的言语中确立。在这种带有些许传奇与神秘色彩的表面背后,一个生命消失,变成了野外的尸体,没有声音,没有悲伤。但是作为生者还没死去、或已经死去的主角是完全失语的吗?或许在现存的社会秩序下她是失语的,不值一提,但是她的生存姿态、死亡本身即是最有力的语言与反抗,是对善恶、道德、法律

沦落天涯是一种态度,随心所欲是她的自由,莫娜能抛下一切是为了更好地出走,自由自在,野外加香槟就是最好!剧情基本是Mona的流浪之路,在找活干求生存和不想干只摆烂之间反复徘徊,男人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她得到好处,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法国新浪潮老祖母瓦尔达的女性电影大作,这部拍摄技艺已经非常成熟,运镜剪辑干脆利落,叙事节奏也稳健流畅。我特别喜欢Mona这个角色,背着大包脏兮兮臭烘烘,睡帐篷吃法棍撩男人,她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在拍《弗兰西丝·哈》之前的三十年,法国就已经诞生了如此先锋的女主角,能够活得像她一样其实非常幸福。片中在讲女主角故事的同时,插入了很多采访式的小片段,面对镜头谈论对Mona的评价很有意思。确认了瓦尔达喜欢各种动物

莫娜走后怎样?不是走在路上,就是死在路上。面对一个不能开口说话的流浪女,任何一个接受采访的人都有话语权对她进行定义。于是,这僵死的身体的真实身份也呈现出多种可能性——诉说她的人们都在诉说他们自己。不要一提女性身体灵活敏感就联想到性欲,那可能是你的「思想肮脏」心灵需要受洗;也别一说女性身体自由《漂流》就想到逃离分离,那可能是你的原生家庭出了问题。在遭受外界无端恶意揣测和质疑时,也别只记得「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这一句,那可能是你「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叙事体。瓦尔达把女性在自然环境中追求身体自然状态的「自我解放」运动归结为妇女一生的使命和宿命,她自己正是这样的践行者,就我所知,她践行了一辈子:像《天涯沦落女》那样,把身体当作居所的她一辈子都在「墓地」睡觉。

开篇女主与人的几次chaotic的接触,都让我感觉到极度的不适,不理解为什么她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从别人身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理解她这样一个人漫无目的的漂泊到底有个什么盼头。看过整部片之后,意识到是她身上的那种极端的自我与不妥协在触及我的底线。这种mind set与我的性格似乎背道而驰,当习惯了妥协与顺从,在只看到这种行为后下意识会感到抵触。她这一路上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但这种近乎荒谬的自由似乎又带给她太多生活里的束缚,每天的目标就是勉强填饱肚子,或许这不算种束缚?很容易陷入牧羊人的说教。电影没有交代她的任何背景,只是通过他人的视角细细碎碎的reconstruct这个人。无从知晓她如何就这样坚定的选择了这种自由直到死。电影镜头和色调好看,大量的landscape,音乐!

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方式很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感也很有吸引力,用别人的讲述来展开故事和谜底,这故事太吸引人了,不仅是一种平常人难以体会和见识的另一种人和生活方式,而且切切实实具有哲理化的意味,能够让人思考很多,尤其是人本身,关注生存、自由、追求、意义、价值、信仰……任何事情到了极端就是毁灭了,自由的极致就是孤独,牧羊人说的话很有哲理,他选择了中间道路,而流浪者不是飘零是凋零,这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极致,漫无目的、虚无主义、不劳作、不自理、迷恋音乐烟酒毒这些最让人沉迷丧失意志的东西,生命最原始的无意义感出来了,当然最终是毁灭,其实一路上的这些人挺不错的,蹭吃蹭住蹭车够意思了,还有牧羊人和研究梧桐树的女士还试着去引导她,最大感想是人生的确有很多种方式,而人也确实需要目标信仰追求,不然的话唯有虚空至极。

或许瓦尔达更想去强调天涯女在沦落途中的一种追求自由的理念和状态,于是在较少内心剖析的层面上,我们作为观众是冷眼旁观的,甚至无法产生共情,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女孩为何选择流浪,仅仅是为了心中绝对自由的理念还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相比之下这个女孩更像是一阵风,可望而不可及,没有人能够读懂她的灵魂,因为她一直在路上飘荡,没有根这部电影采取的有意思的叙事模式是从天涯女的死亡开始,像《公民凯恩》一样洋葱般地剖析这个女孩的去处和走向,并且采用伪纪录片+访谈的形式,试图从他人冷眼旁观地描述中构建这个女孩的形象,虽然有些情感的冷酷,但也不乏可以看出这样的群体在社会其他阶层人们的眼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着怎样的困境。长镜头和远景总是把女孩处于屏幕边缘,就像她自我身份一般,漂泊无依,毫无定数,茕茕孑立,死于非命

“彻底的自由=彻底的孤独”最后以莫娜的绝望痛苦而黑屏结尾,意犹未尽,令人心痛,她的流浪、孤独自由、漂泊无依、富有个性,不切实际的依附别人的施舍而生存,最后堕落的一生,终于,结束了。开头以缓慢的长镜头推进,伴随着“丧缓”的音乐,仿佛是莫娜的丧钟。旁白的解说。人物出场的方式大多是镜头从底部(土地、公路,,,)往上升。多长镜头,时而采用运动长镜头,伴随着莫娜的运动而运动,同样也采用远景的方式展现环境的荒芜寒冷、农村(让我想起了《无依之地》);时而固定长镜头,采用摇的方式,展现环境的恶劣房屋的狭小甚至肮脏;有时也会采用中景,跟随着人物的走动,多横移镜头。主客观镜头的融合,但大多数镜头还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的进行记录,将镜头对准社会边缘群体。侍女对镜头的说话,打破“第四堵墙”。

获得奖项

  • 第42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42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费比西奖 / Best Actress / FIPRESCI Prize —— Competition / 主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第5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天涯沦落女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