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1958)

Equinox FlowerUP:2022-02-24

彼岸花

评分:8.3 导演:小津安二郎 编剧:野田高梧 / 小津安二郎 / 里见弴
主演:佐分利信 / 田中绢代 / 山本富士子 / 久我美子 / 有马稻子 / 笠智众 / 北龙二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18 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龙爪花 / Higanbana / Equinox Flower
上映:1958-09-07
IMDb:tt0051720

彼岸花简介

某个婚礼上,与新娘父亲同期的三上周吉(笠智众 饰)独独缺席,原来他的女儿文子(久我美子 饰)坚持离家出走,和所爱的男人住到一起,令周吉颇为烦恼。周吉拜托公司常务,同时也是他的好友平山涉(佐分利信 饰)去文子工作地点探望。有道是别人家的事总归无关痛痒,平山虽然看似开明表示理解文子的做法,可是放到自身态度就立马180度大转弯。他的大女儿节子与公司员工谷口正彦(佐田啓二 饰)自由恋爱,打乱了平山对女儿婚事的安排。父亲和女儿不仅仅是两代人的关系,更好像天生依存而又互相折磨的冤家,一代又一代,宿命地轮回下去……
  本片根据里見弴的原作改编。

简评

彼岸花这个名字中都带着向往和美好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基本都是跟家庭生活密不可分的,他的很多电影基本都是讲嫁女儿的故事,这一部也不例外但变成了不是女儿的问题而是父亲的问题,也是反映了日本传统婚姻向自由恋爱的一种转变吧,影片还是既有的套路几个老哥们几个长大待结婚的孩子,看了开头基本也就能想到结尾了,但你还是会安安静静的看完感慨家庭的幸福和长辈的心酸不舍,这是一部六十年前的电影放在今天依然让我觉得好看,细腻生活化的表演状态和导演的拍摄手法都很舒服,通过这部影片可以把我们带到当时日本的社会环境中这可能也是一种穿越吧,感谢这样的老电影可以保留下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历史的一部分…

#Metrograph 35mm 彩色的小津似乎更能尽显其描绘的现代与传统,战前与战后,男性与女性,家庭内与家庭外的多元对抗。核心的父亲形象与女儿形象由笠智众和原节子被换为另外两位演员,显然增强了戏剧性与张力,搭配这部更为复杂与多变的剧本。战后的创伤通过“广岛”这个地点与那些出生在明治/大正/昭和初年的男性的吟诗被高度显影。饶有趣味的反而是田中绢代扮演的母亲,其目睹着女儿自由爱情的果实时夹杂欣喜与苦涩的视线正是对其自身在特定年代下命运的哀叹与遗憾,她与背后的周旋也是最后成事的关键,所以,解读小津远不止于理解父女二人。此部似乎苦涩至深,时而令人愤慨至深,但幽默时也不妨使人大笑,无论是对关西的嘲讽还是上下级关系的调侃。

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真的是绝美,日式房间大片的原木色搭配缤纷但柔和的色彩,再辅以小津优美的构图,光看画面和研究着装与建筑细节已是十足的享受。《彼岸花》还是一个嫁女的故事,小津完美地诠释了一个父亲的矛盾心理。可以开明地指导别人,却迈不过自己的心坎。说实在的多少还是女儿的不是,做父亲的男主角抵触的不是女婿,是女儿压根儿不和父母商量的自作主张。孩子们都会长大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该放手就放手吧。剧中一段古诗唱段,很有味道。

好久没看小津了,一下进入他低机位拍出来的视角,看到那些熟悉的演员在标准的日本室内构图里慢悠悠地对话,感觉还是挺亲切。情节上大体是一个想要给女儿包办婚姻的父亲在女儿的反抗及周围人的影响下最终放下芥蒂不阻挠女儿跟她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了。一个还想紧握父权却发现新社会里这套东西正渐渐失效的父亲的挣扎和放弃。照例有小津的细腻和温和,包括对这群守旧而过时的老男人也充满怀旧的温情。母亲的角色还挺饱满,非常喜欢田中绢代。另外感觉这部片里的室外镜头数量相对小津电影的平均值要多,不时拍一下山川湖海还挺好的,从屋里走出来透透气。结尾是一个火车驶过的镜头:时代终究要向前,火车所象征的不可抗拒的现代性还是会降临…

佐分利信在小津电影中几乎成为日本强硬父权与老派作风作风的标志,一改笠智众代表的慈父形象,佐分利信对待女儿婚事独断的口吻与对待三个年轻女性不同的态度,父亲态度的转变成为了故事的麦高芬,造就了小津最别样的嫁女。自由的个人意志横亘在老辈与新人之间,不断冲击着旧派的权威,夕阳中的父权逐渐落寞。失去新秩序掌控力的父辈只能沉浸在回忆中感叹时光已逝,正如夕阳武士收起也曾折戟沉沙的宝刀,伴随着不情愿与不甘心,却也不得不交出时代的制控权。反观开明的母亲、贫嘴的佐佐木阿姨,憨厚的老板娘以及三个意识前卫的可爱女孩,感叹女性总比男性更容易接受衰老的现实,然而再执着的愤怒与不满终也将湮灭于亲情的呼唤,小津将父亲的妥协刻画得恰到好处。作为小津第一部彩色片,这份原汁原味足以证明小津的风采从不受视觉色彩的制约。

#资料馆松竹映画专题放映#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开场和构图却和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很相似,若松居酒屋的老板娘出来道一声“老友重逢”,仿佛大伙儿都是熟人,真是让观众一下觉得银幕世界是如此亲切,感受到了小津电影序列里那种强烈的现实亲和力。就“嫁女”主题而言,本片更愿意表现两代人的冲突,一切都更仓促、更直露、更凸显,情绪起伏更鲜明,结构是明丽的上扬调,不似《秋刀鱼》那么圆融含蓄,就像同是扮演“平山先生”,佐分利信比笠智众要威严/专横太多了。《秋刀鱼》里缺失的母亲形象,在本片得到了极其深刻细腻的塑造,正如海报所选取的,本片的女性力量瓦解了婚姻包办的父权家长主义,她们代表着战后日本走向新生的方向。

小津在这部似乎将重点放在了戏剧的能量流转上,低机位镜头相比《东京物语》缺失了那种呼吸感和一种空间自视的性质(色彩是一部分原因)。相对的,低机位镜头与风格化的色彩运用又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人物的视线调度也更多服务于戏剧冲突而不再像《东京物语》里一样去还原,同时演员相对封闭的表演方式也很好地契合了这个叙事空间,变形为一种奇特的舞台剧风格,有些地方我甚至以为我在看塔蒂或者阿基。然而对于小津常常谈论的“嫁女”这件事,他其实并未说出多少。很惊讶于小津能用几乎相同的方法,让各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结合作用而形成相异性如此之大的两种形态。()@资料馆

。资料馆1厅。,反倒是女性力量的胜利,以田中绢代为首加以三个女孩“小伎俩”完成对父亲的规训。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小津电影执意要表达的主题。“嫁女儿”题材的小津电影,《彼岸花》更集中发力于要给女儿找到如意郎君(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的是亲情的羁绊来充当叙事动力(这是是枝裕和家庭电影的主题),其它片子则是亲情的分崩离析,显然《彼岸花》在表达上要退步。,原节子没有参演,确实觉得少了什么。

#hkiff45小津的畫面好美好舒適。把父親一家之主的嚴峻專制傲慢無禮(隨手扔衣服)形象刻畫得好貼切,看似是一家之主,但母親才是連繫一家人的中心角色。母親回憶起戰爭居然懷念起來,因為是難得一家四口可以一直待在一起啊。獨特的個人視角也應該紀錄下。父親從堅決反對到無奈接受再到主動接受,也意味著一個家庭裡父權被顛覆的意味啊。(查了一下彼岸花在日本的花語並不是美好的希望,反而是悲傷回憶?另外也有再會的意思。

第一次在小津的电影里看到女儿自由恋爱,但父亲不同意,造成家庭成员直接对立的情况。不过电影依然是跟随老父亲的视角。他在公开场合总是支持年轻人自由恋爱,发表开明又善解人意的言论。但当这种事情真发生在他身上,他又开始扭捏起来。一天一个男人直接到他办公室说想娶他女儿,他惊讶女儿居然从没和他说过这门婚事,他感觉自己被忽视、被伤害。他直接的反应是拒绝这个穷小子,但他逐渐发现他没有任何有力的理由去反对这个婚姻,他也只好接受了。电影着重刻画的就是当“自由恋爱”的事实在他自己女儿身上发生,他的那种矛盾、受伤、担心又只好无奈接受的复杂心情。小津总是把时间的流逝体现在人们接受一桩婚姻的情绪和心态的变化上。

好奇特的一部,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显然在转向喜剧的调性,但它的幽默感又实在克制,加上浓重的形式和错综的人物关系,很难归入易看的一类。《彼岸花》的故事核心仍是小津老掉牙的母题:嫁女。但这一回它把待嫁的女儿扩充到了三位还多,于是经典的家庭视角突然扩大为对女性婚姻观的考察。当然,从开头的那个“男方比较厉害就会生女儿”的黄色笑话开始,作品就已经暗示了它仍会以父权对女儿的控制为主要内容,可新鲜的是,《彼岸花》并没有类似《秋刀鱼》那样浓烈的愁绪,到最后反而豁达了。开场的火车载着女儿驶向远方,结尾的火车载着双标的父亲驶向女儿。

以节子的恋爱婚姻为线索串起了整个故事,氛围是少有的欢快,父亲平山对于女儿婚姻前后矛盾的行为或许是爱的流露。结尾处笠智众的唱诗将整片提升了一个层次,也暗示了时代之变。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嘴上这样说,实际却不想放我走,随意找个候补,一会儿又反悔,就像小孩玩积木乐在其中。"和《秋刀鱼之味》中未能看到秋刀鱼一样,本片中也未能看到彼岸花。小津的运镜和布景之前已多次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