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乌托邦(2009)

UP:2022-01-25

演员表影评剧照
再见,乌托邦

评分:7.7 导演:盛志民 编剧:
主演:窦唯 / 崔健 / 何勇 / 张楚
类型:纪录片
片长:9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寻找小珂 / Night of an Era
上映:2009-03-25
IMDb:tt2105070

再见,乌托邦简介

本部纪录片由三条线索组成,对中国摇滚十年做了一次大回顾。第一条线索由寻找小珂引出。这个曾经是“做梦”乐队吉他手的漂亮男孩吴珂,曾在1990年北京轰动一时。可惊世骇俗的他,却在1996年神秘的消失了。第二条线索是有关“魔岩三杰”的前世今生。这三位在大陆摇滚乐坛中举足轻重的乐手,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年代。第三条线索则是跟拍在录音棚打工的男孩小畅。当大家跟随镜头来到他的山东老家时,一群农村青年齐声高唱Beyond的《真的爱你》。
  正如导演在开篇所言:由一无所有,到冷暖自知,到黑色梦中,大陆的第一代摇滚乐手创造出如流星闪耀的理想年代,旋即遇上MP3和商业主义的大环境,超女也来了,第一代也成为被背弃的一代。但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这群孤独的人一点也不可耻,经历了理想破灭,过来人道出时代的精神状貌;他们如今还是不折不扣完整的音乐家,走在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之前。

再见,乌托邦剧照

再见,乌托邦再见,乌托邦再见,乌托邦

简评

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这是失败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但我这个曾经把94年的那场魔岩三杰红磡演唱会看了不下三遍的人看这个纪录片真的感触好深,没想到是张培仁那段关于理想主义和文化环境的话最打动我,理想主义者在这个社会环境里更容易处处碰壁所以活得艰难,比如何勇。音乐就是我的乌托邦,所以我讲不出再见。

我的初恋是一个喜欢视觉系摇滚的小男孩。他在教师公寓的顶楼给我弹加州旅馆的时候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歌。高中难得有一次相对自由的演出,他们在空教室里排练,11点,整个楼会准时熄灯,如果没有乐队排练,那栋楼从关灯到熄灯的时候就是死寂的,但是那阵子熄灯的时候音乐不会断,还有人会怪叫两声。尽管高中生的乐队很糟糕,尽管以我现在的心智不会再喜欢那样的人了,但是不得不说,摇滚乐对我们的影响从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摇滚乐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了。出口不是一个连续和恒定的空间,也不是幻想的,出口是一些些不连续的片段,它不凭空产生,你将它发生,它出现得多了,就连成一条路。你不存在了,也不会再有出口。

09年的片子,距离94红磡,15年。15年之后,何勇长期患病、甚至过年还要被送到医院,麒麟跳再也跳不起来了,当然他还是努力的在小地方延续摇滚的梦想(执念吧),一年演出不了几场的样子,收入很少。张楚也一样、张楚这会很黑、他当时远离江湖是选择了什么都不去想不去争,选择了自然,他去了青岛海边。(是何勇无意间说出自己的生活想法,张楚和何勇其实走了不同的道路,一个挣扎、一个放弃),但其实呢,都差不多。他们被时代抛弃了。崔健说,人们不接受你,不像那个时候那么渴望批判,摇滚的审美根本不被国内接受,批判不是中国的美德。所以呢。他们能不能了却心中的结,理想主义只存活在80、90年代。短暂的十几年。他们现在可能想不了这么多,也没什么可想,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一些妥协。再见,乌托邦。

素材平平,剪辑略显粗糙,以访谈记录为主,其实手法简单,但贵在摇滚乐的真实、震撼与对80年代的怀念。张楚一如既往云里雾里的表达,混沌迷茫。何勇思路清晰,窦唯果真成仙儿,干脆放弃语言表达。赞同崔健结尾处所说,这个民族缺少理性思维和理想主义,是五千年来的禁锢。摇滚乐的一声惊雷惊醒了迷茫的国人,固有的批判思维虽然令中国摇滚乐走向艰难,但是一定要开放,让文化与音乐自由。

最令人唏嘘的当然还是何勇了,海魂衫和红领巾都光彩不再了,但观众应该允许我们的偶像变老。窦唯看起来一直闷闷不乐,只琢磨自己的事儿。张楚始终像个少年,看到穿貂的女生还会悄悄问朋友,你说这是真的动物吗?他一直很明朗的。我很喜欢结尾,在何勇张楚他们连过时的合同都还弄不清楚时,那个农村的小伙子已经准备好迎接彩铃时代。

还是想说点什么,看完之后除了对窦唯依然佩服以外,就觉得张楚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个子不高,但很结实(搜他的访谈后才知道他本人有健身的习惯),整个人是愿意与人交流但情绪很稳定,又有自己的克制和坚持的。很喜欢他对于世界总是抱持着好奇的那种心态,看到后半段他在机场排队等安检时,充满惊奇和疑惑地笑着问自己朋友,你说,那个带小孩的妈妈,她的那身皮草是真的吗?我乐得停不下来。

看着何勇在酒吧唱歌,糟乱的发型、发胖的身材、音响也掩盖不住的疲惫的声音,挺心酸的,但又想到周浩在《厚街》中说的,我有什么资格去可怜别人呢,他起码还能玩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看起来身心俱疲,但在小酒吧的舞台上,对摇滚的激情仍在,这一刻,想起了那个穿着海魂衫戴着红领巾的男孩……

尽管可以说那些“摇滚神话”里的音乐人持有的是滞后的“国家-社会”框架(类似的,还有那些80年代建构起相应理解框架的知识分子),他们生命经验里遭遇的“具体的”资本和“具体的”国家经验是真实的。关于“具体的”资本,体现在当时他们是第一批摸着石头了解音乐产业运作的人:“公司只跟歌手接触,觉得乐队不好管”;“公司只能签我一个人,乐队里别的人都不能管。那我要考虑一个东西,是考虑我个人的、还是考虑集体的(张楚)”。这种“具体”的资本和乐队遭遇的经验,在新千年的农村音乐小伙身上就完全不存在了。这时候“具体”的资本意味着“让更多人听到自己声音”的欣喜,你让他去批判公司?咋可能?

片中导演反复强调了“时间节点”,正是在2019年即将过去的这个节点来看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意义。欣赏导演的态度,除了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记录,也提供了相关者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各自解读,保障了影片的客观性和讨论的开放性。摇滚于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什么关联,但每个人存放真我或者实现自我的角落都各不相同,就像有的人寄情于文学有的人活在二次元。不做评价,只想静静地看看。

材料编排不及格,线索太多太混乱,两个不知名乐手的故事都没讲清楚,访谈部分也没什么深度,何勇张楚尽显才华耗尽后的衰颓,直到崔健出场才终于来劲了。为什么同为曾经的摇滚排头兵,有的就糊到生活都难以为继,有的就还在教父宝座呢,听他们讲话就很清楚,是思想层次的差距!窦唯只露了个面一句话没说,现在我知道他为啥不爱接受采访作品没歌词了,是怕露怯,知道自己表达不出什么东西来,就干脆闭嘴吧。

2009年崔健,何勇尚有追崇者,当2021崔健再也勾不起年轻人任何汹涌的兴趣,连长征路上激进的口号都没有人愿意站起来,什么理想主义,早就被碾碎,踩在脚下,梦想里的乌托邦再也不会回来,那个可以自由畅想,宣泄,摇滚的时代,永不复回,新的人类,就让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和看世界吧。

部分人的理想价值之于社会宏观价值而言始终是孤独的存在,这种孤独有多鸡巴难受懂的都懂。老崔说唯一办法是开放,我开nm,现在这猪圈一样的大环境有几个还想要主动探索开放放出来的那点玩意儿呢?可能只有像40年前的某几场苦难才会让人反省吧。再见了,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