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部队(1969)

L'armée des ombresUP:2021-04-27

影子部队

评分:8.6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编剧:约瑟夫·克塞尔 /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主演:利诺·文图拉 / 保罗·默里斯 / 让-皮埃尔·卡塞尔 / 西蒙·西涅莱 / 克洛德·曼 / 塞尔日·雷吉亚尼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Spain: 140 分钟 / UK: 145 分钟 / USA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 德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影子军队 / 影子军团 / 地下纵队 / The Army of Shadows / Army of Shadows
上映:1969-09-12
IMDb:tt0064040

影子部队简介

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杰彼耶杀死德国卫兵,逃出了国际集中营。不久,杰彼耶到英国接受戴高乐将军授勋,但在得知替代他的临时负责人菲力克斯被捕后,连夜乘飞机跳伞回国营救。几经曲折,他们始终未能救出同伴,菲力克斯和挚友弗朗索瓦在狱中服毒自杀。后来杰彼耶也遭被捕,玛蒂尔德精心策划把 他营救出来。就在杰彼耶养伤的过程中,玛蒂尔德却被捕了,并被敌人以女儿作人质威迫她供出同伴,但最后她却死在同伴的枪下。
  本片中的人物与浪漫主义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同,他们虽是为了集体和民族的利益而战,但也会因情感的软弱和个人的动机而屈服。影片格调深沉、色彩凝重,相当写实地还原了二战期间法国地下游击队的艰苦而冷酷的战斗生活,以低调朴实的纪实片风格塑造出几个英雄人物,把他们身处的孤立无援、危机四伏的困境都鲜明地表现出来,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抵抗运动及其时代的反思。

简评

9/,一段法西斯管制下的地下党反抗记忆。剧作是简易平直的低戏剧化故事,但被处以运动及静止对立的区分调度,于运动而言,清脆皮鞋声与悲壮弦乐声同奏响,延展叙事时间并形成紧张压迫气势,压垮成员神经并构建多次残酷凄伤的临终仪式感,无言可怖在不断层生;于静止而言,多室内封闭场景拍摄,浓重阴暗的光影架设,渲染肃穆萧杀的氛围抑制情绪,而对于刑罚等动作场面予以精省简化,从而保持整体质感不变并实现冷峻平静的影像张力。总体基调以蓝灰尽显,便是沉郁压抑的语境色彩,覆盖着残冬白雪的死亡与夹置在道德中央的恐惧,促使众生冷冽而软弱。他们如影附庸在战友周遭,却也被如影随行的卫兵所围困,一次次的孤独抉择在泯灭人性,这里没有英雄,这里只有自己。

写实性的慢吞吞拍摄手法配上地下背景算是对上味了,总有种害怕主角做行动太认真严谨会被发现的感觉,节奏紧张了一些。整体还是挺散的片段式拍摄,每个片段也就刚够塑造一个人物然后介绍结局顺便展示一点抵抗组织运动的缩影。结尾的字幕也有点人如草芥的感觉。在敌占区下,地下组织者只能是如齿轮般不带情感运作,磨灭,只有少数能看到胜利,对无名英雄的含义诠释的挺到位的。还是挺愿意相信结尾Luc的理论是真的,不然确实一点温暖也没有了。片尾曲加半星。

冰冷的外壳下是脆弱和温暖的角色。从起初的斗志昂扬,人物们在种种未知下走向孤独。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赋予着观众内心对未知的恐惧;但同Gerbier一样,这种恐惧是对已知的未知的恐惧。梅尔维尔的外化心理真的是别具一格。很多场面的调度都利用了被隐藏的空间,用演员表情讲故事等特色和梅尔维尔喜欢的方托马斯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妙。Gerbier之所以一角令我喜欢,离不开他那副眼镜——眼镜让这个人物那么真实可亲。本片台词极多(对于一部梅尔维尔的电影来说),但诸多的台词为影片蒙上了又一重迷雾和阴影,构筑了除景框内、乃至景框以外的另一维度,所以并不等同于宣言式的、以解释内容为作用的台词。很喜欢这种能把自己的好奇心(梅尔维尔对地下、黑帮的探索)和自己的经历(参军)结合起来并能独树一帜的导演。

影片讲述了法国抵抗运动成员,在面对绝望时坚持不懈的故事。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如此真实地展示心中的那个地方,在那里希望与宿命相伴。这不是一部关于大胆突袭和火车爆炸的电影,而是关于寒冷、饥饿、绝望的男人和女人,在纳粹占领法国的过程中隐秘地行动。他们的军队确实是由影子组成的。他们使用假名,没有地址,他们可以在瞬间被叛徒或意外所出卖。他们知道自己很可能会死。这不是一部战争片,它是关于一种精神状态。他的电影是关于抵抗组织成员内心的战争,他们必须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中,面对徒劳无益的事情坚持下去,接受战友的死亡,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只知道他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由于许多人以假名死亡,他们的牺牲从未被人所知;在影片中,两兄弟从未发现他们都是抵抗组织的成员,其中一人匿名死亡。——Roger Ebert | Review

这不是一部谍战片,毋宁说更像是黑色版的《罗马不设防》,一种心理主义的地下党抗战真实纪录。具体情节极简单,经营时间极长(那场刺杀守卫的戏),长久的压抑之后换来骤然爆发,难怪杜琪峰是梅尔维尔的头号粉丝。影子部队只能以假名存身,也只能以“非人”的姿态去就义,暴露真情与暴露真名一样危险,梅尔维尔把战争中的国家大义放置到了一个异化的意识形态位置,人活在国家和主义的阴影里,他们的影子落在何处?

补标:以前不知道《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为什么喜欢穿风衣,原来是吴宇森受梅尔维尔的影响。这可以算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谍战片,影片的色调很喜欢,虽然是战时,但剧中演员的服装,真的像时装周,帅得不行。(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我们国家谍战剧的祖师爷了,特别是《伪装者》、《五号特工组》等);电影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三个人用毛巾把人绞死,因为不同于用枪,不会一下子就死,而是会挣扎,会看到被绞的人,对生的渴望,但由于战争,我们已不去考虑人性,要么杀人,要么被人杀。

依然冷峻、冰冷、灰暗以及简洁。与大部分谍战片迥然不同,该片没有讲述一件抵抗组织针对纳粹的行动,通篇都只是越狱、营救、处决内部叛徒的内容。尤其主人公菲利普,在逃出并处决叛徒后,飞到英国接受褒奖,随后又飞回再次处决了昔日盟友。令人不禁感到困惑而骇然。这部电影显然并不是歌颂抵抗组织的丰功伟绩,相反,它所探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当形势令一个人为了民族存亡游走在死和生的边缘、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和唯一准则时,道德和人性对于他到底还有多重要?换言之,他是否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纳粹?利诺文图拉的表演大赞,其冷峻的棱角和风格与梅尔维尔的镜头水乳交融,眼神之间却也流露着角色内心软弱、痛苦的挣扎。配乐少但佳。处决青年、夜渡潜艇、跳伞、乔装营救等段落都彰显了梅尔维尔极度克制冷静的叙事特点。

在差点被打死之前,他又想起舞会里女军官那张脸。她是不害怕的,无论头顶上的轰炸怎样地厉害,她只是有些迷惘。他也一样,残酷、沉默、孤独,德国人留给他们的是地狱一样的困境,不能拯救的战友,无法言说的背叛,无可奈何的处决。2月13日德国人到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所有认识的战友都死去了,于是他不再逃跑。影子部队隐藏在黑暗里,探照灯一过来的时候就会消失,藏在黑暗里的折磨几乎伴随他们的一生,只是他们知道,夜晚一定会过去的。

并非一般意义的谍战电影,而是着重讲述战争状态下杀人与被杀的故事,通过两位“叛徒”死亡的对照和出现的地下反抗者全军覆没,证明了梅尔维尔是个虚无主义者,片子也是个虚无主义悲剧。影片的台词简洁、摄影冷峻、“希望”不在场,对德军的控制也较少展现,并且彻底隐去了刑讯逼供的生理疼痛感,习惯了中国传统谍战作品里宁死不屈、国仇家恨、敌人残酷无情叠加的叙事下,这种人物塑造、拍摄手法和故事核心都是难以理解的。而且在影评通胀的今天,“bug,逻辑,三观”这种车轱辘话又要堆上去了。这个时代的人应该会越来越难理解上个世纪法国电影的观念和拍摄手法。

也许他们在死前都不会觉得那么遗憾,因为这就是作为影子的宿命,能够侥幸逃脱实在是不敢想的。在那个集体无意识的年代,革命理想自然是高于一切的,可是也许更为荒唐可悲的是,你所守护的主义也可能成为你的催命符,为了集体你也可能随时被牺牲。舍身取义从来都不是说着玩玩,是会实实在在的发生的时候,那种恐惧感足以毁灭任何人。当你成为影子部队的一员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这是一个以圣吕克和杰彼耶为首,包括马蒂尔德、弗朗索瓦等成员的马赛地区抵抗运动成员在斗争中先后死去的故事。如果你也经历过在这种传统镜头中永恒的灰暗和冷酷,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疑惑起什么是革命?革命不仅是硝烟中的孤胆英雄,也不仅是染着鲜血的爱情,更多的时候革命是有关死亡,背叛和阴谋的。你要忍受没有佳人的乱世,无人生还的结局,少言寡语的对白,以及暗淡阴冷的色调。马蒂尔德见到革命的挚友开着车拔出枪来杀她时,眼神中没有反抗,没有惊讶,仿佛这一天是她用女儿不被送到波兰当随军妓女换来的,最好的结果。

在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有着亲身经历的这部电影中,他讲述了法国抵抗军身临绝境奋勇抗争纳粹的故事。君王已经城上竖降,他们却内心怀抱着宿命论的希望感,不时变换着身份,游走在穷乡僻壤,在饥寒交迫和莫名恐惧中,坚持做着徒劳无功的努力,遭遇随时的处决,以假名死去,牺牲无人知晓。没有扒火车炸桥梁的壮举,也没有临刑前的豪言壮语;没有月下弄笛的优雅,更没有身穿长款风衣的爱情。有的只是内心的斗争、面临的困境、即将来临的酷刑。画面精准严谨,镜头沉郁凝重,诸多段落排列起来像一根点燃的引线,却令人焦虑的缓慢燃烧,渐渐逼近焦灼爆裂。大师之作,甚佳。

获得奖项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