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旦夕之间(1973)

Welt am DrahtUP:2021-07-10

《世界旦夕之间》(德语:Welt am Draht,英语:World On a Wire),是一部1973年播出的德国科幻电影。它使用16毫米胶片制作,被分成两集在电视台播出。故事改编自丹尼尔·F·伽洛耶(英语:Daniel F. Galouye)的小说《三重模拟》(英语:Simulacron-3)。2012年以两张蓝光光碟的格式发行。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世界旦夕之间

评分:8.6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编剧: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丹尼尔·F·加卢耶 / Fritz Müller-Scherz
主演:克劳斯·洛维奇 / 芭芭拉·瓦伦汀 / 古特·拉姆普雷切特 / 尤利·隆美尔 / 阿德里安·霍芬 / 伊凡·德斯尼 / 约阿希姆.汉森 / 库尔特·拉布 / 玛吉特·卡斯滕森 / 英格丽·卡文 / 高夫莱德·约翰 / 玛莎·拉本 / 卡尔·海因茨·福斯格劳 / 沃尔夫冈·申克 / 鲁道夫·伦茨
类型:科幻 / 悬疑 / 犯罪
片长:101分钟地区:西德
语言: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电路世界 / World on a Wire
上映:1973-10-14(西德)
IMDb:tt0070904

剧情梗概

西德的某个科技研究所的项目斯莫莱克戎1号,是一个模拟现实世界的超级计算机。它可以针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事件做出精确的预测。但负责这个项目的沃尔默教授触电死亡,所长任命斯蒂勒博士作为这个项目的继任负责人。然而,研究所安全主管劳兹又神秘失踪,斯蒂勒感到世界变得越来越奇怪,不断走向疯狂。

演员表

演员角色
克劳斯·洛维奇Klaus Löwitsch弗雷德·斯蒂勒Fred Stiller
芭芭拉·瓦伦汀Barbara Valentin格洛丽亚·弗洛姆Gloria Fromm
古特·拉姆普雷切特Günter Lamprecht弗里茨·瓦尔方Fritz Walfang
尤利·隆美尔Ulli Lommel记者鲁普Rupp, Journalist
阿德里安·霍芬Adrian Hoven亨利·沃尔默教授Professor Henri Vollmer

制作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 (2019年2月25日)

评价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 (2019年2月25日)

简评

太棒了,虽然时间很长(足足四个多小时),但故事发展的节奏设置和镜头、调度风格还是深孚我意。电影开始的变焦波浪般的镜头就暗示了这个世界是被设定的,但没想到的故事中的人类社会是“中间世界”,结局处男主和上面世界的女人相互缠绵,而在中间世界的镜头则目视着男主的死亡缓缓上升,深有意味。他虽然在一个世界中因清醒而死去,但在另一个世界还活着。从这部影片开始,我就开始迷上法斯宾德电影的腔调,并不得不承认,他在电影中的才华。

原来《异次元骇客》和《黑客帝国》都借鉴了这部,但这部类型片没什么商业味,属于看完能让人记住的那种。如果我们充其量是机械的电流/人工智能而不自知、如果还有另一个“真实的世界”在控制并利用我们的世界这一系统、如果我们其实是谁的一场梦梦醒之时我们都要消失、如果我们其实是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如果我们只是演员把生活之戏演给更高的存在观看、如果我们发现这一点决定去反抗…其实我觉得,即便真的存在其它可能世界,即便存在着模拟与被模拟的层级,也并没有哪一个更真实之说,重要的不是自然人和人工智能的差别,而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别,一旦拥有自我意识,那么一曲波澜壮阔的人类(其实是不是人类其实无所谓啦)之歌必定会奏响,就像《云图》里那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所有这些故事不过是借着科幻的外衣在讲意识反抗与自由的事情

。成为虚拟世界(就是《黑客帝国》里那种虚拟世界)新的开发者的男主在调查他的前任开发者B之死&B的弟弟之失踪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离奇事件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也是虚拟世界(他负责开发的则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世界),于是他渴望离开这里去往现实世界,这引发了一系列风波。最终他成功去往上一层的世界(影片没告诉观众这层世界是现实还是又一个虚拟世界)。影片运用冰冷且充满未来感与神秘气息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色彩、置景、对镜子/镜像的运用等)、不少地方丝滑鬼魅的高水准运镜/调度、克制的表演模式等营造了诡谲冷峻的科幻氛围。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实在冷淡/拖沓戏剧性缺乏(虽然这也契合冰冷神秘的影调)。

有种均衡感和一元性,较之后来的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诺兰的《盗梦空间》,《黑客帝国》及其他嵌套型故事,都有种可贵的不可分割性,所以他是大师。法斯宾德没有陷入科幻电影的科技感,把人的感情和技术的展现割裂开来,而是像德勒兹所说的“晶体”一样,很好的结晶并且映照了世界的真相,这个层面上同库布里克和塔可夫斯基一样。这是最好的科幻片,以“科幻”为工具,讲述的还是人的内心,科技把人的肉身带到何处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内心走了多远。很多地方非常寓言式的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的感知模型,嗯,这是一部(精神)感知的,而不只是一部(思维)认知的电影。电影的世界很像是我精神世界的展现。伟大。

三重模拟的世界。当中层世界的人掌握下层世界的人时,自己同时也在被上层世界掌握。伊娃是上层世界来到中层世界的联系员,与男主斯迪勒相爱。结尾处,斯迪勒即使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是被枪杀(上层世界设定好的编码),但依然舍弃爱情(扇了伊娃一巴掌),走向人群,上汽车公开演讲,想要揭穿谎言。这里他仿佛是列宁的形象,而倒在汽车上的形象又很像格瓦拉。导演运用了垂直蒙太奇的手法(有先后的时空顺序),一边呈现他作为反抗者的真实结局——死亡,一边是密闭的空间,那里有爱人伊娃等着他,似乎是想说通过反抗可以进入上层世界(是为了鼓励比较脆弱的男性主体观众),但也可以理解为是他死前的美好幻觉。更强大的主体,能够看穿这个安慰,直面反抗的结局会是死亡但依然敢于反抗。

①我思故我在,只有思想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再没有比笛卡尔哲学更能表达电影的立意了②无处不在的镜像和刺耳的电子脉冲强烈而又频繁地暗示了主题③你以上帝视角看人,人以上帝视角看你,当上帝删除角色的时候,也会给出一个看似合理的方式,比如猝死,比如枪杀④生冷的剪辑,晦涩的台词和怪异的举动使本片难孚众望,但如果你愿意理解导演的表达意图,明白构思的巧妙布局,细究人物的情绪变化,你会发现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佳作⑤也许我们只是一个个电子版的楚门,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高维次元也许只是拔掉了一个插头、删除了一段代码

镜头里的人物调度和对话都是“艺术性”,不知这是不是德国人认为的未来感、人与人未来的联系。色调与摆设、背景都是超现代、半复古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向往不已。世界发展最危险的是,无论有多少个仿真世界副本,副本都会研究人工智能从而副本的世界进程向制造方针副本的“上一层”世界逼近,像芝诺悖论一样,整个世界不知有多少层,但每一层都以人工智能仿真水平去逼近上一层,这么一看,世界真是危在旦夕,无论再来多少次副本都一定会向同一个方向坍缩,似有“神力”指引作用。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所观察到的是真实、还是仿真、还只是意念制造的表象呢?德国一派哲学家早就在思考存在、真实的问题了,我却还要借助电影才能管中窥豹。整个电影对于试探世界是否真实的节奏很合我胃口,验证世界不过是仿真后,如何向他人证明,真是个困局,世人视我疯癫

大概是多重世界之滥觞。总在移动的镜头,无处不在的反射面,却给我很强的停顿感,人物说话不紧不慢,动作在一瞬间完成然后静止,这让故事显得有点疏离现实。节奏有点慢,前半段背景介绍和斯蒂勒意识到“真相”后逃亡的篇幅有点长,而且对于下层和上层都缺乏可视化描写。芝诺悖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开点,如果后面能在呼应一下就好了。结尾的交叉剪辑不是很懂,似乎他到了上层就皆大欢喜,后来者两部的结尾伏笔意味更明显。色彩还挺鲜艳。片尾的小调儿很好听。

真的好好看……老片子拍的就是精致啊,当年的电视台播出的竟然是这种水准的影片吗orz。虽然没有看懂全部的剧情,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感觉,慢悠悠的科幻电影,可以说是完完全全走入了主角的内心世界,看着看着我都快是怀疑是我跟他一起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镜头运动太绝,场景布置太细节。看到后面的时候,男主赴死之前我突然对自己的生活有了种奇怪的感觉……就好像是程序被修改了一样的断片:我为什么在看这样的电影?我居然就要开始准备毕业作业了?我竟然要准备出国留学?我竟然就算考研也还是要考电影?我感觉好恍惚,好恍惚……

带有哲学意味的科幻片,披着科幻外衣的悬疑片。贯穿全片的玻璃和镜子,使片中的人和世界都变得模糊、扭曲、虚实难分。角色大部分时间都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尤其是没有配乐的时候,说话声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音乐很有特色,舒缓的古典乐曲配上现代感十足的电子音效,营造出一种充满矛盾的诡异感。片名直译是“网络上的世界”,探讨的是真实和虚拟的问题,真实的一定是真实的吗?这完全取决于人。“我思故我在”,人产生意识,意识决定世界,世界是人的意识的投影,产生意识则决定人的存在。当人开始怀疑世界的真实,即是另一种意识的觉醒,是对过往意识的冲击,人会变得焦虑痛苦、摇摆不定并质疑自己的存在,意识构成的人的世界便危在旦夕。就我看过的有限的科幻片来讲,此片算是《异次元骇客》《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的祖宗了。

就是 异次元骇客的前身么。镜子、映像、透明装置使用之频繁达到了令人呕吐的程度,我能感到在计算机还不普及的年代想要表达“作为社会微缩副本的(副本的)我们和渺不可及的真身”需要一点形而上的道具,但是一个概念翻来倒去,加之人物木偶般的惊诧、机械的互动(该死的镜子everywhere),这种拍摄手法在当时也未必可取,,否定现实是通过赋予现实以一种陌生的技术感未来感来达成,还是从我们对现实本身的熟识中找出其可能实为虚幻的惊悚感来实现?现在的科幻至少在这一点上做得比它好多了

法斯宾德是德奥的库布里克(不是因为《蓝色多瑙河》)。如果TV片都这品质,那电影确实面临威胁。影片节奏较慢,但主人公non-stop不知疲倦的探索真相让故事紧张刺激。频繁出现的镜子、极具风格的美术设计和华尔兹一样的运镜令人目眩,音乐ohne Ende,意外的有很多温暖浪漫之处。御用男演员KL魅力十足,法斯宾德镜头下所有女人都要glamourous。结尾虽细思极恐,但也给了观众及时享乐的慰藉(或相反)。不知大卫•林奇有没有看过该片,森林小木屋一段很容易联想到《双峰》,还有《黑客帝国》《西部世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等。能在观赏性和深刻性上找到平衡,且无论作为电视还是院线电影丝毫不觉得长,40年后依然历久弥新,超越时代的经典。如果不是体力不支,可连续看两遍,很多细节。(莉莉•玛莲提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