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俱乐部(2010)

The Bang Bang ClubUP:2021-03-22

枪声俱乐部

评分:8.1 导演:史蒂文·西尔弗 编剧:史蒂文·西尔弗
主演:瑞恩·菲利普 / 玛琳·阿克曼 / 泰勒·克奇 / 尼尔斯·范亚尔斯费尔德 / 弗兰克·劳滕巴赫 / 妮娜·米尔纳 / 杰西卡·海恩斯 / 帕特里克·沙伊 / 帕特里克·利斯特
类型:剧情
片长:107分钟地区:加拿大 / 南非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棒棒俱樂部 / 戰地基者組
上映:2010
IMDb:tt1173687

枪声俱乐部简介

“一张照片,也许可以改变世界”----它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角Greg Marinovich和Joao Silva的回忆录改编,讲述一位图片编辑Silva(玛琳·阿克曼饰)与她的四位战地摄影师,其中包括主角Greg Marinovich(瑞恩·菲利普饰演),他们组成枪声俱乐部,深入南非用自己的相机和镜头记录和揭示了这里的秘密和罪恶。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后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时期,他们来到这片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所在,在枪声和威胁中拍摄了极端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后来也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与此同时,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幕后制作
  影片充满诚挚与刺激,在揭露道德与真相的同时,也有裸露和性感镜头造势。而摄影爱好者大概不能错过电影中各式相机的出场,有老式胶片机也有现代数码相机。

简评

8分,战地记者,无畏的职业,刀口舔血,也了解到那张饥饿的苏丹的来历,俱乐部四个人一个自杀,一个枪击身亡,一个炸断双腿,只有男主最后完整的幸存下来,只因不再作战地记者。 四人中的肯一直是个带头大哥,最后枪击身亡,而男主遭遇了四次枪击,令人敬畏的职业,令人感叹的故事

品质不错,场面调度尤其出色,而对那些混乱冲突惨烈杀戮现场感的精准还原无疑对这部致敬战地记者主题的影片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缺点是信息量有点超载,有限的篇幅内,想把一众主人公如此复杂跌宕的职业世界和内心漩涡梳理清楚确实难度太大,毕竟这是新闻从业者里的极端人类,职业野心、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他们的疯狂和执着,伟大和病态。

。有冷酷媒体、聚焦这些片子在前,对于摄影师/记者这样的传媒角色的片子总是多了些期待,所以也有些失望。本片本应承载更多,但是情节和表达上都太薄了,有些可惜。四位主角的戏份和刻画太少,女配角们占用篇幅太多且没什么用。人物动机和心理转变交待不明也不深入。

不懂这片的重点表现放哪里,在我以为导演想要表现南非种族冲突的时候镜头转向了摄影师,在我以为导演要深入表现龙套角色的死亡对男主的意义是又将镜头转向了男女主的感情来让男主进一步成长这套路真的无聊,不过值得夸的一点是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白人对于种族部落的冲突根本上只是假惺惺的作戏罢了,拍完照片拿了奖立马酒吧蹦迪回家ML,完全不在乎,这一点导演做到了不错

我想说,那张著名的、获得了普利策奖的秃鹰和女孩儿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摄影师凯文如果当时出手,那他拯救的仅仅是那个女孩儿,但是他拍下了这张照片,拯救的就是无数个这样的女孩儿……如果要站队,我会站在他拍照的这一队,不会像那些待在和平安全的国度里向他发出道德质问的人那样审判他。他经历的痛苦,远超过我们通过镜头看到的无数倍,没人有资格质询他~

战争惨烈的一幕幕,无法想象这样一份工作。片子也讲述了战地记者的个人生活,灯红酒绿与暴乱战火相对比,却让人怀疑记者是为了什么做这些。他们私下的困惑和挣扎没有展示多少。无论如何,直面战火的他们心理肯定都有创伤,需要时间和家庭的愈合。

战地摄影师的轻浮其实是自嘲,是以身涉险后的排解,是把灾难看成内容还是作品的道德冲突,而演员只表达出了轻浮。其实我一直觉得摄影师只负责拍照不负责解决是不需要承受道德负担的,而创作者——观者——获奖者这一链条所体现出的那种对照片记录下的灾难的无视才需要道德争论,这一矛盾永恒地伴随着战地摄影师。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英雄、先进人物、或是明星、富豪的访谈,他们大都表示现在的状态并非是自己的初衷。看到这样的回答,我会认为是人成功以后在镜头前共同形成的语言表达体系。然而,看了这些鲜活真实的枪声俱乐部的成员后,我认识到那些获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的初衷可能真的没有那么伟大。他们面对镜头时说的那些让人们觉得是装B的话,可能真的就是他们的真实心声。

第一次看,超高清版,该片题材非常棒;但是感觉拍摄水平一般,影片前一个小时的部分情节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能和非洲人的对话都没有翻译有关;另外,酗酒、泡妞、爱情的戏份有些过多,部分段落甚至给人摇滚乐队传记的感觉了,偏离主题,无聊至极,甚至有催眠效果;影片后半部分倒是还行,但依旧感觉一些重要情节没有展现,最终结局还悲剧!这种题材如果拍成纯正纪录片,四星评价打底,五星评价也可以,可拍出如此效果的电影,感觉三星评价都是极限了,看一遍足够了。

一群南非普利策记者的故事。展示的南非混乱的社会场景还不错,但是大段关于记者的日常生活,酒吧,戏水,谈恋爱的展示既无用也没什么水平,简直是注水。本片主要展示了祖鲁印卡加(Inkatha)和非国大之间的血腥冲突,白人政府存在感相当低,对于南非革命题材的电影来说这可太神奇了,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普通民众眼中的革命。

过于沉重的普利策奖。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生命的堆积。导演是客观的,电影并没有想歌颂谁,这些战地记者有对名利的欲望,也有为了买可乐而穿越交火区的傲慢,人物因此更加真实。如果不能阻止那些生命的逝去,是否可以让他们被看见,哪怕是冒着失去自己生命的代价。当然应该有人被责怪,但绝不应该是这些记录真相的人。悲悯是最廉价的。苦难先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

最好的部分是前半截南非内战的表现,两方人马,愚昧、迷信、仇恨,挥舞砍刀,“刀枪不入”,永无止境的厮杀,无解的撕裂社会。那张传奇照片的部分反而轻慢平淡,或许是角色配比的问题,男主肯并非《饥饿的苏丹》的摄影师。俱乐部成员的塑造都嫌扁平化,按流程逐渐失去平衡感、同情心的,按流程逐渐沉迷于毒品和名声的---力有不逮的战斗场面会让人出戏意识到,摄影师和士兵、暴民之间,另有摄像机在运行,摄像机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烈。同类题材最爱《夜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