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惊魂(1965)

RepulsionUP:2021-08-25

冷血惊魂

评分:7.7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罗曼·波兰斯基 / 热拉尔·布拉什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 伊恩·亨德里 / 约翰·弗拉瑟 / 伊冯·弗奴克丝 / 帕特里克·怀马克 / 勒妮·休斯敦 / 瓦莱丽·泰勒 / 詹姆斯·维利尔斯 / Helen Fraser / 迈克·普拉特 / Wallace Bosco / 罗曼·波兰斯基
类型:剧情 / 惊悚 / 恐怖
片长:105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厌恶 / 反拨 / 排斥
上映:1965-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0059646

冷血惊魂简介

从布鲁塞尔来到伦敦的卡萝尔(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是当地一家美容沙龙的员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会,青春美丽的卡萝尔竭力压抑自己心中躁动的欲望,由此她表现出些许的焦虑和神经质。虽然有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柯林(John Fraser 饰)锲而不舍地追求,但卡萝尔更愿意和姐姐海伦(Yvonne Furneaux 饰)厮守在一起。相较于容易紧张的妹妹,海伦似乎颇为适应这个社会,她与一名有妇之夫相恋,两人相约利用假期去意大利旅行。然而,海伦的离开却让卡萝尔的精神接近崩溃边缘,无可挽回的悲剧由此上演……
  本片荣获196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委会特别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罗曼·波兰斯基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罗曼·波兰斯基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罗曼·波兰斯基

简评

镜头介入让精神病发作成为一种景观,导演借此自嗨,他的选择注定是刻意的,免不了每时每刻都被旁观者质疑。如果经历过发高烧引起感官变形或恶梦,共情更会成为干扰。triggering可能不是惊悚电影的目的,新场景带来的“新”刺激,所谓新瓶装旧酒才是。波兰斯基的片子总给人well crafted的感受,好像每个镜头都对照课本检索着拍,看多了就。。。好满好累好无聊,给你鼓掌行了吧

心理分析典范。由街景与明暗线条组成的超大景深空间,摄影机时常因Carol的出场而改变运动方向,并在追随人物调度的运动过程中重新构图,源于Carol心理状态异变而延展/变奏的镜头调度始终游弋在空间内部。空间内发生的超现实入侵始终在Carol的行为指示下发生,映照着扭曲心理的异变投射,同时,Polanski对惊悚场面的视觉调度是Hitchcock式的,但其内里的产生机制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内心郁结对现实的反噬,后者则是外部驱动的谋杀,因而Polanski始终让人物心理先于外部事件的发生,形成了人物与空间的相噬局面。

/ 前半段看的我睡眼朦胧,后半段则全程被牢牢吸引住。因为童年创伤而无法活在正常人世界,厌恶男人、性压抑、精神分裂、妄想症……波兰斯基将一个神经质女性病态的精神世界展现得尤为深入人心。从面无表情的呆滞少女,到眼神逐渐惊悚的killer,此片可谓是早期lpz的演技巅峰,我芙终于开始不再是花瓶了呜呜呜ಥ_ಥ

前面平常,姐姐离开之后,影片进入精妙之地。腐败的肉,发芽的土豆,裂开的墙壁,伸出的手,诡异的幻想,性压抑的梦……视觉元素诡异凌厉。精神崩溃之后的杀人等行为拍得相当干脆犀利,德纳芙把压抑和疯癫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在照片的特写镜头中留下解读空间(好似后来的《闪灵》结尾),电影结束。很丰富的惊悚片。女人的悲剧,在于遇见多个好色的男人。电影中的爸爸、男友、房东、姐姐的情人,或多或少都是色鬼……片名很好地解释了。01:45:16,mkv,748MB

依旧是那个波兰斯基,将局外人内心的焦灼与神经质发挥到淋漓。只不过这次的“怪房客”成了欲壑难填的妹妹,对姐姐的依恋让她与男性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也使其爱上那个可怕的性欲载体。影片的转场,以及音响颇具惊悚效果,有些地方有希区柯克的影子(杀房东那场戏)。只是本片在情感上的隽永主要源于演员凯瑟琳·德纳芙那双人畜无害却又略带神游的眼睛,至于故事本身就简单许多,全靠画面以及观众脑补。

较为冷静克制地呈现一个人的精神从压抑到崩溃的过程。性压抑与性冲动的矛盾,异国他乡的不适,孤身一人时的不安,男性的凝视和欲望,互相交织。视听元素运用出色,视觉方面用裂缝、土豆长芽、广角镜头和拓宽的室内空间隐喻不断喷涌而出的冲动和扭曲的精神世界;腐烂的兔肉和提包里的兔头暗示着女主对其姐姐情人的隐晦情欲,科林破门而入是象征层面的强奸。门铃和电话铃将女主从幻想中唤回现实,而修道院的钟声却唤起她内心的躁动与幻想。本片与《苦月亮》像是情欲的两极,过度压抑和过度放纵都会带来伤害和毁灭。

在室内场景的处理上,影片采用了主观和客观的交叉视点以展现环境与内心的双重困境,在处理外景时则运用局促的仰角变焦拼接和嘈杂环境音结合而激发出生理性的躁郁感。而无论内景还是外景,实则都是波兰斯基狡猾的视觉陷阱,目的是带我们进入精神病患者虚实交错的痛苦体验。倘若明确区分现实与幻觉,那么影片则会掉入主题与表现手法的悖论,而波兰斯基则拥有将现实变为虚幻;将虚幻指认成现实的魔力,我们看见的修女;听见的钟声;闻到的腐臭难道不正是主人公想象中的真实吗?这些精神世界的符号所暗示的难道不正是心理分析领域钟爱的创伤触发吗?影片之所以有意避开社会背景的描写,难道不正是为了把一个人作为世界的全部感知集合吗?恰恰因为有了这些符号,影片才得意超脱现实主义范畴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心理惊悚剧,与同时期的样板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精神病患者心理的细腻把控,将场景设置在封闭空间,产生强烈的社会隔离感,剥离人物的社会身份,把人性放大;开头的迷惘眼神,联想到《迷魂记》,结局情节留白,不交代故事的最终走向,同《水中刀》;对于“性”,卡萝尔厌恶又好奇,渴望却压抑,这是三场被性侵的噩梦的根源,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斯基将噩梦情节做了消音处理,越是恐惧越想大叫却喊不出声音,让惊悚和无助达到最大化体现;在影片的最后,把镜头给到照片作为影片关键线索,这种手法让人想及《闪灵》,照片中的幼年卡萝尔位于交叉网状阴影之中,并站在所有人身后,斜视着远方,暗示她受困的内心,以及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的童年;卡萝尔时不时紧张地拍打衣服或擦拭脸颊,害怕被玷污,一次次地望向窗外不远处的修女也暗示处女情结。

【】波兰斯基将观众彻底封锁在虚实交错的精神困境中,完整体验心理异化的全过程。室外以客观视角刻画女主的冷血,旋转跟拍、聒噪的街道环境、鼓声配乐都与德纳芙呆滞的目光形成鲜明反差。室内则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横跳,虚实无缝对接,模糊不清。看似现实的事物却带着虚幻的诡异感,发霉的野兔、发芽的土豆、修女与钟声,将心理异变激化。裂痕和性侵,幻想逐渐渗透现实,杀戮也一触即发,大仰角下爆发邪性的女主与平常的柔弱对比强烈。主观视角下的室内空间被异样的扩张,彻底成为精神的外化,并用代入感极强的长镜头将观众牢牢锁住,是令人瞠目结舌又无法自拔的极致观影体验(走廊墙壁伸出无数只手的画面绝了)。结尾的眼部大特写照应开篇,并用眼神细节暗示了一切的根源

法女都必须挑战疯子/精神病!!!故事靠视听语言和演员表演(但德奶的神经质还是演得略显刻意了)撑起来,精神裂痕渗透入现实世界。有两幕:①开头眼睛特写,就想起安达鲁狗那个割眼球镜头,一丝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②Carol打开衣柜门,镜子里突然出现一个模糊的男性影子,我被吓得叫出声,然后把我妈也吓得跳了起来,隔壁本来挺热闹的这几秒突然安静...这也能被吓成这样,还妄称看恐怖片无所畏惧[doge]。

那个只呈现局部,混乱又逼仄,让人窒息的无声强暴镜头,和用大广角贴身跟随人物移动,制造出空旷和疏离感的镜头,以及贴着女主头部,对着天花板快速变焦,制造出紧张、异样感,同时也象征女主心理进一步崩溃的镜头,片中很多类似的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逐渐递进的心理崩溃过程,伴随愈发强烈的精神世界的外化显现,观众就这么跟着女主,无可挽回地走向必然的悲剧结局。根据片中线索,女主悲剧的根源,有可能是来自童年糟糕的性经历,以及性启蒙阶段对对性形成的偏执认知所导致,而这些经历和认知的形成,又大概率和她的父亲有关。对性偏执又异于大众的认知,让她对性有本能的厌恶和恐惧。随着和越来越多的男性接触,尤其又大都对她有性方面的索取,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认知和焦虑,最终悲剧的发生,似乎也就不可避免了。

论一个女性是如何变成极端性心理病患者的。一切都是环境使然,小时候被男性长辈欺凌,在美容院上班听顾客和同事异口同声痛骂男人”肮脏“,姐姐与情夫每夜性高潮令她辗转反侧……她渴望性爱,却又厌恶男性,结果只能是如此这般了。只可怜了那个真心爱他的小帅哥。看到第47分钟她关上柜门时,配乐太他妈突兀了,吓得我全身汗毛倒竖!这些年来,看惊悚电影很多(包括希胖的),也从未被这样吓到过。还好,这部分是白天看的,如果是晚上看,估计当场被吓瘫吓傻了。5555

获得奖项

  • 第3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3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
  • 第1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Cinematography (B/W)
  •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Silver Berlin Bear —— 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 费比西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