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椅(1981)
CracUP:2021-08-07
摇椅简介
1981年奥斯卡获奖作品,像诗歌一样优美的动画短片。
它在树林中倒下,化身为农夫家的摇椅,摇曳数十载,见证农夫的新婚,见证每个温馨的日子,成为孩子童年的好伙伴。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老化的他还是难以逃离被丢出家门的命运。
几度春秋风雪,摇椅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和点点变化。直到美术馆的门卫再次发现它。比起冷冰冰的线条,摇椅再次为孩子们带来了乐趣。孩子的遐想中,它可以是战马也可以是小船,永远承载着欢乐。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弗雷德里克·贝克
获得奖项
-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动画短片
- 弗雷德里克·贝克 Frédéric Back导演
- 胡伯特·蒂森 Hubert Tison制片人
简评
被欢快有节奏感的音乐吸引,画风是写意水彩画,简洁明快。男主人在风雪中砍到一棵树,做了一把手工摇椅,就是它见证了家庭的变迁。结婚时跳的欢快舞蹈,宝宝出生时的喜悦心情,春暖花开时的田间耕种,雪花飞舞时的美好畅想,它都看到了。小朋友把它当成小船,垂钓湖面;又把它当成骏马,奔腾驰骋;还把它当成汽车,转动方向盘前后摇啊摇的开车。可渐渐的,小镇上发生了变化,先是火车来了,大楼来了,孩子们都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工作生活,只留下老人家独自一人,终于摇摇椅在经历了岁月的摧残后“退休”了,被老人扔到了野外。多年后小镇已经成为了大城市,建起了艺术博物馆,门卫发现了老式摇摇椅,于是它再次被人们发现,再次见证孩子们的故事。谁家没有点见证生活的老物件呢?老爸做的小圆桌,白案桌,朋友家的小板凳,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生活。
动画标题为摇椅,在我看来摇椅是主角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旁观者。内容以男人砍树揭开序幕,树作为摇椅的前提,但树也是大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男人以摇椅的诞生换取与女人的婚姻,无视了大树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剥夺了松鼠等动物生存的机会,也可能就是在揭示了大自然的弱肉强食的道理。后面艺术馆的建立,动画里看到有很多人都去参观,但根据参观者们的表情来看,真正能看得懂有多少还是说这些作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们作为最淳朴的存在,不是被那些所谓高雅的画作吸引,而是被馆里一张毫不起眼的摇椅所吸引,或许也是作者想要讽刺当今社会人们为了伪装高雅的假高雅和体现真正的艺术其实是那些生活中最朴实的存在。
对我来说,最美妙的不是蜡笔素描画形式下形成整体性的动画和谐,而是这些素描画在一些动起来的地方时,暴露了透明赛璐珞片的正片叠底状态,即暴露画的本体之实存(相比常规手绘动画会隐藏其作画的存在,从而符合animation之涵义——为画“赋予生命”)。正如摇椅晓得空旷背景的多义性,并在寂寥无人的夜晚释放生之魔力,画的本体、甚至是绘画过程之实存在被观者反复确认的过程中,那个只有动画自身才知晓的领域才被发现。这一小小的“穿帮”我不愿意放过,那是动画自我意识觉醒的小小主张。
作者贝克先生所说的:“我的作品和其他动画片都应该富有思想。现在很多动画片缺乏思想,缺乏美好的创意和想象力。我想传达出思想,让人们去思考和去做点儿什么。”(对过去的怀念已经追求的那种动态平衡)『第5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我怀疑这是当年摇椅的广告片,这把摇椅质量太好了,几十年经久不衰,见证了主人的一辈子,见证了世纪的变迁,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唯一不变的就是这把椅子,修修补补又十年呀。可惜年代久远,画风过于粗狂,有些难以分辨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温暖的色调,喜欢的简约画风,蜡笔般的童真笔触,描绘的是一把摇椅的一生,以及它所经历过的人和事,往大了说就是一个时代的世纪变迁。摇椅=乡愁,老人们喜欢坐在摇椅上回忆往事,小孩子们喜欢坐在摇椅上畅想未来,无怪乎高畑勋对此片喜爱有加,假如仔细观察,老人家日后的《岁月的童话》《辉夜姬物语》多少都有此片的影子呢。
感觉自己就像那把摇椅,经历和记载了太多美好,都被时间封印在记忆里。在某些时候,因为某些事,可能是一种气味,可能是一首歌,可能是一个画面……封印忽然被打开,那些快乐的回忆,幸福的感觉,一下都苏醒过来。PS:配乐真是太赞了!
累到头脑发昏时看的观影作业。由于课程是“艺术概论”所以在想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意义何在,然后觉得这片子是在探讨“艺术”和人类的关系。摇椅象征艺术,在人类原始的劳动中艺术被创造出来,陪伴人,让人感受到美好,在工业化发展的时候被一些功利主义的人遗弃,但它仍然是人的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墙上的画已经抽象得让人看不懂,但其中凝结的是过往所有快乐的记忆,它还是来自最朴实的生活,摇椅依然被新一代的小孩们喜欢…
摇椅是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它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见证着几代人的故事以及城市的日新月异。时间是抽象且留不住的,但摇椅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时代的印迹,也就等同于记录了时间。整部影片看下来,影片里的音乐能很巧妙地配合着画面,相互配合呈现出的更棒的效果。我更喜欢后半部分工业时代的到来再到美术馆的那一段,整部影片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更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