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的日子(1993)
The DaysUP:2021-11-01
冬春的日子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商品社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场改革大潮,似乎正席卷着社会上下每一个角落。蜗居在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夫妇冬(刘小东 饰)和春(喻红 饰)多年来过着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这两个高中时代就交往的恋人,早已被程式化的生活磨去激情。然而,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他们如死水般的心也开始活泛起来。郁郁不得志的冬一心将画作卖到海外,赚取美金;春则和远在美国的前男友保持联系,时刻准备抛弃当下的一切,远赴异国他乡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死寂的生活令人绝望,他们的心飞向各自的彼岸……
本片荣获1994年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
简评
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故事,这是一个只可能是黑白的故事,黑白菲林的质感赋予了这个故事更深的意义。初看以为是关于爱情,再看是于人生的无比的虚无感。画家的世界,怀才不遇的悲哀,火车旁的与注定告别的伴侣的争执,最后的最后,他砸碎了所有的玻璃,他变得精神失常。而她离开了探索出了更加广阔有趣的世界。是性格问题吗?还是环境所致?还是时代轰隆前进时必然的脱轨?黑土地与北京城,他的归宿是哪里。他没有根,他只能,沉浮。
真實而悸動,商品化大潮下隱藏在鏡頭後不安躁動的心,文青在平淡日子裏的愛情,在清晨還沒睡醒的時候做愛,破屋子裏幻想賣掉的畫可以換成美金。回到東北的部分讓困局有所緩和,反而在落後中看到遠走的寄望,熟悉的鐵路與工廠,還有熟悉的棟樓、呼氣與森林,很多文青在最年輕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逃離家鄉,不厭其煩地在他鄉复述故鄉經驗。
真人演出(开启了第六代的集体风格)的剧情片。开头让人膛目结舌的性爱可是再也没有在王小帅的电影里出现过。其实这个是致敬了《巴黎野玫瑰》,整部电影都跟这个类似。在中国艺术家里这种“精神分裂”的情节还是显得孩子气(矫情)了些。
大胆的亲吻做爱,台词中不乏随意的粗口,学院比例的昏暗黑白拍摄,无不透露着地下电影的特质。正如片名所指,仅仅拍的是无数“日子”里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件,精神上对外部世界的无尽向往与身体困在潦倒小屋的物理现实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的旁白是以第三人称视角,但这个第三人称从未出现在剧情里。女主喻红的配音听着很像是徐帆,音调太有特色了。
中国独立电影(资本层面)的开山作,资金来源上明显与张元《妈妈》背后的西影厂差异极大,无官方背景参与的自筹资金(导演与摄影师共同出资)保证了完全独立。王小帅在处女作中还未形成后期“迷影式”拍摄和“三线”主题的作者性标识,但却直接给出了整个第六代的电影内核——历史波澜中对人的准确捕捉,不同于贾樟柯等同代导演和他自己之后作品的人物社会属性归属,本片明显不隶属于普通人的知识分子被放置于银幕中央,并呈现出被金钱冲制到历史窄缝的窘态和处于十字路口的选择。还以极为现代性的情绪与思想氛围描绘,触摸到了六十年代世界电影浪潮的气质。声音出色,配音在多数并不明显,但争吵一场明显的声画分离令人眼前一亮,广播标示时代(领先贾樟柯),自然环境音的捕捉插入也有趣,最有趣的是旁白者的身份问题。
怎么有种法国新浪潮的感觉呢 文艺卖画家东,和漂亮女友春。春想去美国找情人,但是发现怀孕,二人回到东北老家,春还想找美国男朋友。北电就喜欢这种京味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境遇,昨天看的那个《警察故事》办狗证的也是。后来冬送春上了火车,自己住进了精神病院,全片第三人称视角,真nm甬长,两句话讲完的事,拍了一个多小时,净整些伤感的。
如果是彩色的就好了。就连广播里的早间新闻也很有时代速写意味。但还是很难感同身受那时的年轻画家,追求艺术和好的生活,到底心情有多苦闷,毕竟和当时大多数人相比,他们已经是很幸运的人了。片子里刘苦闷时听摇滚,后面放手时画喻红听的爵士。
,因生活平淡无趣产生的苦闷,周围都是依赖性的关系,吸引力消耗殆尽。既想让生活充满戏剧、艺术、纯粹追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又想不脱离社会的条框,让大家觉得自己不只是虚无,不至于疯癫。多样性、灵活性和自由度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一直缺少的,以至于我们总想“走出去”,仿佛既是充满仪式感地贴标签,也是在掩饰劣根、标榜先进。
稚嫩,朴素,装逼的一个有趣的学生作品,两个处在时代与选择困境下的青年,非常写意的用这种朴素的镜头语言配合一种丧了吧唧旁观者角度的旁白,风景中倒是有点塔可夫斯基的味道。这种剧情性很弱,但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让人更直观的去感受这个年代下人的一种情感,而这个东西也独立于戏剧矛盾引导冲突之外,也让人可以看的下去,因为他们是那么真实,是如此的真实
同样是90年代出国潮题材,由第六代导演拍出来还是表现出出人意表的独特气质:重点在于刻画人的状态及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叙事本身——在这方面《冬春的日子》是“血统”纯粹的六代作品,与张元、娄烨、贾樟柯等早期作品殊途同归。在1993年,娄烨和王小帅分别拍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相互客串演出,一时传为佳话。影片中,刘小东比王小帅好,喻红比刘小东好,开头的湿吻、呻吟等,都将喻红勾勒得异常性感迷人。
男女主角正如其名字冬和春的隐喻,因为性格抑或生活最终分道扬镳。新世纪叠加经济洪流的冲击,人们纷纷在穷困的当下展望美好未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整部影片采用黑白摄影,叙事缓慢,娄烨还在其中意外客串。结尾的长镜头,男主角转身穿起西装,一粒一粒系上纽扣,戴着眼镜,正襟危坐,面带微笑,歪着头在旁白缓慢地叙述下长久地凝视镜头,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安德烈》。或许走不出去时代的人最终的宿命都是一样的。
有谢晋风范但胜于谢晋,缓缓的叙事娓娓道来,熟稔的运镜,最后的结尾却又贴合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迷惘。画面精良,不愧是刘小东监督,更惊讶的是娄烨在里面当演员(完全认不出),喻红年轻的时候太美了,王小帅把她拍得极为诗意,这般诗意的女子注定是要离开人间烟火,去往别处……想说的太多,过阵子写个长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