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1955)
评分:8.1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恩尼奥·弗拉亚诺 / 图里奥·皮内利
主演:布罗德里克·克劳福德 / 朱丽叶塔·马西纳 / 理查德·贝斯哈特 / 佛朗哥·法布里齐 / Sue Ellen Blake / Irene Cefaro / Alberto De Amicis / 洛雷拉·德卢卡 / Giacomo Gabrielli / 里卡尔多·加罗内 / Paul Grenter / Emilio Manfredi / Lucetta Muratori / Mario Passante / Sara Simoni / Xenia Valderi / Maria Zanoli / 埃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13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The Swindle / The Swindlers / IL bidone
上映:1955-10-07(意大利)
IMDb:tt0047876
骗子简介
奥古斯特带领的三个骗子化装成传教士到处行骗,屡屡得手。一次他在街头偶遇自己天真烂漫的女儿,心里不禁有所顿悟,但却被人当场认出是骗子,并在女儿面前给人逮送到警局。出狱后的奥古斯特重操旧业,但在为筹集女儿学费的一次行骗中,他想独吞财物而被同伙痛殴,最终死在山崖边。
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费德里科·费里尼
获得奖项
- 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简评
7/10。前半部分看的有些云里雾里,但是后半部分很吸引我。自从Augusto出狱之后,他仍然走上行骗的道路,在面对可怜的坡脚女孩时无情地离开,最后甚至将自己贪婪的想法打到了同伙的头上。在看到Augusto甩开女孩离去的时候,我以为他是出于对女孩的愧疚而无法继续扮演下去,但是最后的结局却还是无止境的贪婪最终葬送了自己。片尾小男孩唱着歌曲离开的时候Augusto的脸上久违的漏出了笑容,可是他却寻不回那份纯真。By the way, Negroni 和Cognac特别吸引了我。
看完影片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虽说费里尼在后期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决裂的倾向,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定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各种词汇和风格。马西纳在本片中的戏份并不是很多,但依旧抢眼,似乎她为整个影片奠定了一种向往朴实善良的基调。出场的多为骗子和被骗的穷苦之人,严格意义上他们属于同一类被生活所逼迫的人。就像《偷自行车的人》中偷车的人和被偷的人一样。
4. 1,我的良心也受到考验。2,骗子总是政府和宗教人员,十足讽刺 3,环形结构,同样的骗局和荒野,年轻画家和老骗子,构成某种互文。画家是否从善呢?4,最后很难不被骗子欺骗,以为他良心发现,要自我救赎了,但这就太俗了,太不现实主义,现实是,他无法改变,他选择牺牲,他和跛女的对话,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啊,他也做出了选择,35万留给自己,给女儿,可以漠视良心漠视别人的女儿。5. 城市空间,乡村空间的某种对立,骗局仿佛只在边缘地区展开,城市里歌舞升平,富人难以欺骗,只有穷人才会被骗。老骗子和他曾经朋友的对照。6,结局的宗教意味。
《大路》《骗子》《卡比利亚之夜》是费里尼的“孤独三部曲”,《骗子》没有了《大路》中的“马戏团情节”,以心理现实主义的笔调书写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女儿面前柔软慈爱的父亲是从穷人骗取钱财的恶人,面对残疾姑娘心里升起怜悯的骗子在行动上仍然无动于衷。一开始,影片似乎是关于与妻子脐带相连的骗子丈夫的故事,在叙事中逐渐揭晓故事的主角,年老且肥胖的离异独身男子,他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失败,在恶循环中孤独死去。毛尖说,“费里尼是大路变窄的时刻”,道路开始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的街道变为通往心灵的道路,费里尼确实擅长捕捉心灵电闪雷鸣的时刻,那是直击灵魂的时刻,《大路》中藏巴诺抛弃小丑女时的折返,此片中残疾姑娘亲吻奥古斯特抽回的手,但所有转瞬即逝的心灵震动都无法干预行动。人非常善于虚伪,每个人都是虚伪的天才。
#HFA,早期阶段接近结尾的作品。对我来说卡比利亚之夜>大路>骗子。同样聚焦在悲情又孤独的边缘人物上,同样有着明快的叙事节奏和手法,这一部内核更沉重绝望,如果说卡比利亚和杰索米娜还在给观众展现窘迫生活里可能的纯真希望,还在live a beautiful life,这一部的奥古斯都已经是在沉沦里寻找救赎了,他本身性格的复杂性再加上另外两个骗子同伙在身份设置上的设计(仿佛对应了奥古斯都曾度过的两个阶段)让这个故事兼具现实性和宿命感,看完深感无力。piccaso醉酒后的对话与结尾跟残疾女孩的独白是两个最感人的段落,镜头里流露的对物质至上生活的鄙夷也在费费后面的作品里不断出现。吐槽一下这个百年展排片乱糟糟的,如果是正序的话大概更能体会到创作脉络吧。
.19 费里尼纪念影展。骗子是可怜人,被骗的也是可怜人,富人是不会被骗的。昔日的骗子功成名就,轻而易举地洗白进入上流社会,一眼看破那些拙劣的伎俩,让骗子们狼狈不堪。可费里尼并不满足于左翼那套僵硬的阶级话语,毕加索最终回归家庭的羁绊,罗伯特逍遥自在,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奥古斯都的命运,在最后我是真的相信了他获得了良心和神性的救赎,但费里尼的答案却是如此赤裸裸的残酷,又是如此的复杂,令人遗憾又令人困惑,在他的一生里,他人对于他是否真的有过一点意义吗?当他告诉毕加索“孤独才是骗子之道”时,他的生命里还存有一丝一毫的美好吗?我宁可相信,他是连自己也骗倒了。
骗子就应该有的标准结局。男主演技非常了得!想尽办法讨好财主的揶揄奉承、被或明或暗拒绝之后垂头丧气到重新再来、看到自己女儿和别人瘸腿女儿时的矛盾、被丢弃时仍然觉得他的私房钱诱饵会起作用.....一个骗子在一群骗子中却有私心、一个骗子在一群为争夺赃款大打出手的骗子中却相信人性、一个骗子在一群不需要亲情的骗子中却期待为家里做点什么......或许这就是大多数骗子身上的矛盾点吧
让人想起《随心所欲》里提到波尔多斯那个故事:他的第一次思考把他给杀了。对职业骗徒而言最危险的不是虎口下营生,而是良心发现或动恻隐之心的瞬间所导致的破绽或误判,可能一次便足以送命。然而正是这样的瞬间,费里尼向观众讲述哪怕像男主这样十恶不赦的骗徒也有被救赎的可能。虽然我们不会知道奥古斯特如果成功独吞赃款后是否会金盆洗手,虽然因想骗同伙而被殴打致死可以讲是某种报应的‘自然’结果,但与《大路》最后一幕聚焦藏巴诺的内心痛苦类似,这里最后呈现奥古斯特的生理痛苦有某种赎清其罪孽的意味,经此处理本来可恨的人物也变得可被同情。费里尼的悲悯关怀一以贯之,但这部故事线的前后衔接有点生硬有点懒
通篇寂寥,满目萧然。在费里尼新现实主义早期,于《浪荡儿》和《大路》之后,应运而生的《骗子》似乎不那么耀眼,更别提《卡比利亚之夜》后那些极尽绚烂的超现实主义之作,但就是这份平实无华下的细腻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动容,意大利街头底层小人物的挣扎起伏尽在不言中。一个合格的职业骗子应该视道德如无物,弃良心如敝履,当他感受到煎熬的那一刻,也就预见了他人生的终章,没有及时抽身,就再也抽不了身了。这个故事里,没有十恶不赦、穷凶极恶之徒,只有可怜可恨、可惜可叹之人,费里尼的悲天悯人,全在最后那一缕瑟瑟西风里。
费里尼「荣耀与拯救」三部曲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大路」、「骗子」与「卡比利亚之夜」都充满了对底层边缘人物的关注,导演对人物的行动轨迹和心理铺垫都非常准确、详实,气质统一。「骗子」聚焦了一个纵横江湖的老骗子“奥古斯特”,对的过往行骗生涯进行了刻绘,像奥古斯特这样的道德瑕疵的角色即便已经悔改,结局也是难逃一死,这种宿命式的悲剧结尾更加有力。有了「骗子」里的死亡后也有了「卡比利亚」中的重生,通俗易懂的现实主义佳作。
费里尼继《大路》之后再一次将镜头对准下层阶级的人们,一个令人捧腹大笑,诡计多端但实属悲惨的骗子…蕴含着多少费里尼对他们的注视和人文关怀。这个时期的费里尼并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拍法,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加入大量喧闹的歌舞,创造出属于自己别样风格的现实主义,蕴含在喧闹俗世之中的别样孤独和悲凉。在这一部之中女性所承担的角色是为救赎,不同于开头两个村妇只暴露着人性贪婪的一面,毕加索的妻子和女儿,奥古斯汀的女儿,农民的女儿,她们的纯洁,善意,天真无时无刻不在把被社会异化的畸形的人拉回人性善意的边缘。虽然觉得毕加索这个形象不够饱满,但技艺精练的奥古斯汀,他内心的麻木,纠结却让人无比动容。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奥古斯汀之死让人非常震撼,最后眼前注视的是家庭,社会总是这样,让人吃人成为维系其运转的齿轮
奥古斯特临终用了不少篇幅,从白到黑再到白,一般电影可能并不会着墨如此之多。痛得等死的绝望,捱过难熬的黑夜,终于遇到了步行经过的路人,却终于在光天化日下死去,伴随石场的瑟瑟风声,一条贱命悄然离世。世事艰辛、收入微薄的景气,女儿早已被迫安之若素。用工上相对优势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能好到哪里去?骗子骗来骗去骗的都是底层与弱势,举刀向更弱者,即便现在也一样。大奸大恶之徒盆满钵满,登堂入室,贱命活着无非也是变相供养这帮货色。希望回归家庭的毕加索能有个相对美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