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扫描仪(2006)

A Scanner DarklyUP:2021-07-15

《盲区行者》(英语:A Scanner Darkly,香港译《世纪毒杀网络》,台湾译《心机扫描》)是一部改编自菲利普·狄克同名小说的真人动画电影,内容描述在不久的未来,为了对抗失控的毒品滥用,政府当局利用高科技监视系统入侵个人隐私。本片由理察·林克莱特自编自导,使用电脑绘画式转描技术将真人演出后的影片加以卡通化。

黑暗扫描仪

评分:7.2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编剧:菲利普·迪克 / 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罗利·科奇瑞恩 / 小罗伯特·唐尼 / 基努·里维斯 / 史蒂芬·切斯特·普林斯 / 薇诺娜·瑞德 / 伍迪·哈里森 / 麦露迪·切斯 / 亚历克斯·琼斯 / Wilbur Penn / 肯·韦伯斯特 / 达蒙·克拉克 / 杰森·道格拉斯 / 马可·佩雷拉 / Jack Cruz
类型:科幻 / 惊悚 / 犯罪
片长:10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盲区行者 / 双面魔神 / 心机扫描
上映:2006-07-28(美国)
IMDb:tt0405296

剧情概要

不久的未来,毒品泛滥,一种极易上瘾的非法药品「D药丸」在美国境内流行,政府当局只好利用高科技监视系统回应失控的局面,只有协助戒瘾的新方向公司免受监控。卧底的缉毒探员弗瑞德化名巴布·亚特,试图追踪毒品来源,为了掩饰身份,平常他出入警局都身穿一种不断变化形象的「千变万化衣」,连接头的上司都不知道他的长相,因此就发生了上司要他自己监控自己的乌龙任务。随着毒瘾越来越深,巴布逐渐模糊现实与虚假间的界线,失去神智的巴布,最后被送往新方向公司的勒戒所,毫不知情自己一直置身于幕后黑手的摆弄。

角色介绍

  • 巴布·亚特/弗瑞德(Bob Arctor / Fred),由基努·李维饰演,卧底的缉毒探员,不知情的上司要他监控自己的卧底分身,喜欢唐娜,随着毒瘾加剧,他逐渐分不清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线。
  • 唐娜·霍桑(Donna Hawthorne),由薇诺娜·瑞德饰演,贩卖D药丸的小药头,不喜欢跟男人有肉体上的接触。
  • 吉姆·贝芮斯(James Barris),由小劳勃·道尼饰演,和巴布同住的毒虫。
  • 厄尼·洛克曼(Ernie Luckman),由伍迪·哈里逊饰演,和巴布同住的毒虫。
  • 查尔斯·费克(Charles Freck),由罗瑞·考克兰(英语:Rory Cochrane)饰演,巴布的毒虫朋友,毒瘾深厚,经常产生幻视,有点精神错乱。原著作者菲利普·狄克曾经有位室友,经常觉得自己身上爬满虫子,这个角色即是由此而来。
 
基努·李维与薇诺娜·瑞德

幕后花絮

绘画式转描技术

《心机扫描》使用数位摄影机「Panasonic AG-DVX100(英语:Panasonic AG-DVX100)」拍摄,然后借由鲍伯·塞比斯顿(英语:Bob Sabiston)发明的影像编辑程式「Rotoshop(英语:Rotoshop)」赋予影片动画的面貌。这套软体利用一种称为「绘画式转描技术」的动画技巧,将影像卡通化,导演林克雷特早在先前的作品《梦醒人生(英语:Waking Life)》中应用过这项技术,他在2004年一部英国纪录片里讲述自己会想到要使用转描技术,其灵感来自于做过「清醒梦」的私人经验。

在传统的赛璐珞动画里,要应用转描技术必须逐格描绘,与动画导演雷夫·巴克西的转描风格有些类似。而电脑制作的转描动画则是利用矢量图形为关键格(Keyframes),自动在动画影格间进行插补动作。塞比斯顿的动画小组从一开始就负责这条空前的动画路线,不过起初美术方向并未确立,制片进程不断延长,最后超过原来预定的发行日期2005年9月,后制经过18个月才完成(原本预计9个月),平均每一分钟动画需要350个小时以上的制作时间,一共动用五十多位动画师。

电影配乐

电影里头长度超过一小时配乐,是由德州作曲家葛拉汉·雷诺斯(英语:Graham Reynolds)所提供。在2003年一场俱乐部的演出后,导演林克雷特主动邀请雷诺斯为电影《心机扫描》配乐。不过俩人在之前一部20分钟的短片《Live from Shiva's Dance Floor》就有过合作经验。动画制作旷日费时,配乐录制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在雷诺斯的卧室里完成,虽然经过不少音效润色,但是除了电吉他和低音吉他外,全都是乐器实际演奏,而非电脑模拟出来的电子合成音乐。电影包含四首英国摇滚乐团「电台司令」的歌曲,以及一首汤姆·约克的新歌。

电影原声带由「Lakeshore」唱片公司代理发行,其中收录一首雷诺斯写给地下乐团「Golden Arm Trio(英语:Golden Arm Trio)」的歌,以及由DJ Spooky(英语:DJ Spooky)和Jack Dangers(英语:Jack Dangers)混音制作的音乐。电影完工之后,雷诺斯将环场音效的电影配乐重新混成双声道,他精选44分钟没有用在电影里的音乐,精心打造出一张既保有电影风格,又可供聆听的CD,部份较短的音乐则被合并到较长的音轨里头。

谢幕名单

电影结束后会出现一份人员名单,他们都因为滥用药物死亡,或遭受严重的永久性生理或精神伤害(包括大脑损伤、精神病、胰脏受创……等等),这份名单撷取自原著后记,并且忠实呈现菲利普·狄克对这群朋友的哀悼之意,狄克也以胰脏衰竭将自己列在名单之中。

导演林克雷特为了纪念一位德州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路易斯·H·麦奇(英语:Louis H. Mackey),将他的名字加进这份名单,这位哲学教授曾经多次出现在林克雷特的电影作品中,他在2004年逝世。

与原著不同的地方

电影大体上将原著小说忠实呈现,但仍有几处不同的地方:

  • 电影将原著的部份内容「升级」,以符合时代描述。原著小说出版于1977年,剧情发生于1994年,电影则开章明义将时间设定在「现在算起的七年后」,如果从电影的发行年份2006年起算,电影剧情就发生于2013年。导演林克雷特在DVD讲评音轨中表示,他刻意让时间保持模糊,如此电影才没有固定的「有效日期」。原著虽然将剧情设定在1994年,但是书中仍然充斥1970年代的嬉皮俚语,这些过时俚语没有在电影对白中出现。部份科技也得到升级,例如公共电话改成了手机。
  • 电影在一开始就透露D药丸的源头是小蓝花,这点在小说中直到最后才揭露。
  • 小说中的人物杰瑞·法宾(Jerry Fabin)跟查尔斯·费克混为一体。
  • 原著中并未明白揭露巴布的接头上司汉克(Hank)的身份,仅暗示可能是唐娜。
  • 「千变万化衣」跟原著里的描述有些许不同,小说里「千变万化衣」上的影像「以千亿分之一秒的速度快速变化」,电影里则应导演要求,大幅减缓变化速度,以便观众能清楚看见显现出来的脸孔。
  • 小说中佛瑞德一开始是在「国际狮子会」演讲,电影中改为虚构的「布朗熊集会所」(Brown Bear Lodge),小说里的「麦当劳」也改成一般速食店。
  • 小说中有一部可以显示脑部花样的娱乐装置「脑波显像仪」(Cephalochromoscope),在电影中没有登场。

其它轶事

  • 菲利普·狄克曾在小说中提到,「千变万化衣」是一位名叫鲍尔斯(S. A. Powers)的人发明的,他的脸有时候会在一刹那间显现在「千变万化衣」上。在电影中,「千变万化衣」曾在一瞬间出现狄克的脸孔,衣服上别著鲍尔斯的名牌。
  • 知名电台主持人、阴谋理论家艾利斯·琼斯在电影里客串一角,导演林克雷特曾经接受琼斯访问,谈论他如何将现实生活与电影作连结,林克雷特在访谈中表示,他有时也会因为琼斯的某些核心观念而启发一些灵感。在电影开头有一场吉姆·贝芮斯和费克的「快转画面」,里头有个警察站在商店看杂志,镜头一带,杂志上的标题刚好就是《艾利斯·琼斯竞选公职》。
  • 伍迪·哈里逊和小劳勃·道尼在影片里饰演毒虫,现实生活中,小劳勃·道尼曾因在派对上持有毒品被捕入狱,伍迪·哈里逊则是个大麻主义者。
  • 动画制作小组的人员把自己绘制进电影的一些场景里头,包括「千变万化衣」上的影像,有个女孩在辨示巴布的监视中心场景,他们还把自己的名字作为背景材料随机出现在影片里。

各界反应

《心机扫描》自从2006年7月7日上映之后,各方评价褒贬不一,《洛杉矶时报》的可莉娜·芝卡诺(Carina Chocano)认为本片「引人入胜」,她评论说:「(本片)名不虚传,毫无吹嘘夸大,电影里的真实世界有如漫画般黑暗。」。《伦敦视野》(ViewLondon)的马修·透纳(Matthew Turner)说本片「魅力十足」,是一部「美丽的动画」,并且赞扬本片「演出华丽」,以及本于初衷的剧本深度。

不过有些评论则对本片内容以及主题元素表现冷淡。詹姆斯·柏拉迪纳里(英语:James Berardinelli)只给了两颗星的评价(总分四颗星),他认为本片糟糕之处在于「不能吸引观众」,而且「无法感动人」。《娱乐周刊》的欧文·吉柏曼(英语:Owen Gleiberman)也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只给本片评了「C-」的分数,他评论本片「没看时还觉得比较有趣」,并且认为本片叙事杂乱,「没有头绪」。大体而言,本片在烂蕃茄网站获得高于平均分数的66%评价。

《心机扫描》并未瞄准主流市场,初期只在17家剧院上映,当时总票房仅$391,672,后来几周票房才见增长,最后美国国内票房$550万美元,全球票房$760万美元,总算赚回$6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和剧中主角过去的几部戏比起来,本片没有轰动的气势,在地区放映的成绩仍算不错,尤其又刚好和《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同档期,比导演林克雷特另一部同年上映的《快餐王国》要好得多。

DVD

《心机扫描》的一区DVD 2006年12月19日在北美首发,台湾三区DVD发行于2006年12月28日,内容附有讲评音轨,讲评人有导演李察·林克雷特、监制汤米·普拉塔(英语:Tommy Pallotta)、影星基努·李维、作家强纳森·拉森,以及菲利普·狄克的女儿以撒·狄克·海克(Isa Dick Hackett)。其它幕后花絮有电影拍摄纪录短片《奥斯丁的夏天:拍摄〈心机扫描〉》和动画制作纪录短片《线条的重量:动画的故事》,以及一段预告片,三区DVD幕后花絮全程都有中文字幕。

本片2006年7月先于地区试映,其后才正式联映,曾在2006年的戛纳电影节和西雅图国际影展(英语: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公开播放。史蒂文·索德伯格和乔治·克鲁尼则双双名列本片执行监制。

简评

7分。虽然还没阅读过原作,不过本作作为一部pkd作品的改编电影,在台词与气质上确实完美地沿袭了pkd其余作品——服务于剧情的科幻设定、主人公口中不断的低喃、难以区分的真实与虚幻。尤其是“千变万化衣”这一设定,在本片独特画风的展现下更为吊诡,一如Bob/Bruce在彻底崩坏、分裂后眼中所展现的世界一般。来到结局,当前半段被不断提及的小蓝花,被已然残缺的Bruce在阳光映衬下塞入靴子中时,对于观众而言拥有的仅仅是知晓其被利用、毁灭的悲愤。

曾经看过2019年的剧集《抹去重来》。同样采取了真人实景拍摄+后期动画渲染的技术,就像本片一样。而本片拍摄于2006年。可想而知当年的制作成本应该还挺高的。小罗伯特·唐尼+基努·里维斯+伍迪·哈里森 ,这样的咖位真的用本尊就可以了。而导演这一神来之笔完全表现了服用D药丸之后的混沌、模糊、奇幻感。

标记想看972天。真人演绎,手绘转特效。导演不知为何钟爱这种艺术形式,可能也是自己的风格探索吧,可喜的是,这种看似多此一举的举动居然与全片的迷狂气质契合。但导演的技巧和原著作者菲利普迪克的故事一样常规无趣,只有基努的部分视点镜头和独白有意思些。

重看。只能说,本片历史意义大于实际内涵。其最糟糕的一点是:它竭力想囊括原著中所有情节,但最终却将原本清晰明了的作品改成了没头没尾的拼接。如果一部电影需要看过原著才能明白其电影中的细节寓意,那对于影片来说无疑是失败的。本片与《银翼杀手》系列,成为了PKD改编光谱上的两个极点——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成为了最优秀的电影,最忠实于原著的反而成为了最差的电影。“动态对等”的原则,对于这部电影改编来说似乎尤为适用。尽管本片的动画技术和演员表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仍然要为ASD这部作品感到惋惜——正如陈灼老师多年前说的,它本可能成为经典。希望未来能够重新翻拍,因为ASD毕竟是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

个人认为选择什么真人渲染动画啥啥的挺败笔的。一方面动画另一方面人物呢个絮絮叨叨啊,omg,这个间离效果(我完全无法入戏)实在太强了。探讨的内容让我觉得:啊?就这?全景监控和毒品控制是实行totalitarianism的绝佳手段,got it,不过也真的是因为我本来就好困了呢

·迪克同名末世科幻小说作了相当忠实的改编,尽管内核黑暗阴郁,但影片更多在(主要由话唠争吵段落带来的)幽默喜感与悲情哀凉之间游转。[半梦半醒的人生],这一制作方法也与本片对瘾君子生活体验的刻画卓然贴合——现实与虚幻交相混融,难分彼此。[梦之安魂曲]有得一拼,而基努·里维斯的主演和片子对未来社会全员监控(全景敞视监狱的高技术极端版)的描摹又令人不由得想及[黑客帝国]。·唐尼将毒虫贝芮斯的的狂妄自负疯癫兴奋劲儿演绎得入木三分,伍迪·哈里森也足够痞贱痴笨,而薇诺娜·瑞德又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双面角色,既敏感神经质又悲悯良善。。。()

真相是否被识破在剧情的走向下似乎变得愈发愈无足轻重,留下的已经是一地鸡毛的现实。这不叫用完即弃,这叫用完即废啊。实际上本片的画风不太像动画片,有点像真人版加了一层动画的滤镜拍出来的,角色的棱角也很容易让人猜到扮演者是谁,而剧作本身的科幻内核也相对有限,感觉更像是禁毒宣传片吧。

刚打开电影,那混乱色彩的伪装衣看着难受,过了一会儿才体会到原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高速上汽车抛锚,在拖车里的扯淡,看向后窗玻璃的配色非常喜欢,这就是美式动画该有的感觉。最后,电影虽然是有点长,但这在我看来是导演、演员和后期的炫技。

没看任何介绍随便下的甚至都不知道是动画,演员们都是谁,观感奇妙无比!大咖是真滴如云,从唐尼、基努、薇诺娜看到伍迪老师我都感觉好晕眩是不是看错了......这么神奇的视觉制作上一次看到还是什么拍照软件里的特效,如果能再眩晕点儿,多加一些迷幻电子的配乐会更上头。故事越往后越产生崩坏危机,然后闷声不响的结束了。(很想看这个技术翻拍好多我喜欢的电影!

【】这种迷离又神叨的电影,第一次看绝对难承受,我一般称其为“飞”片。上次看理查德的《半梦半醒的人生》就是同类观感,四十分钟闷到看不下去,后半场已经没在看了,盯回屏幕还是眩晕。试图在脑海中理个剧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剧情,一场游戏一场梦,不是困就是吐啊,此片真是做到了“观影如嗑药”。有时觉得毒瘾做成动画,比起真人实景,的确加深不少诡异感。(是基努卧底又被自己人坑了吗?晚上刚看《街头之王》,他又被当工具人了,好烦啊!)

一部不简单的电影中的一个不复杂的故事。故事讲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个个风格迥异的角色从塑造到演绎,都非常出色;剧情推进的过程中,有不少埋下的小伏笔,叙事丰满且有细节。但是,在故事本身含有twist的情况下,影片带来的冲击力并没有所期待的强,更何况是用了如此特别的呈现方式。这也叫人思考:虽然这种视觉很新奇,但真正为叙事服务了些什么呢?片子的立意挺深刻,甚至可以说是高尚,讲述的方式也有独特的想法,可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情感高度。整部片子除了视觉,也难说让人印象深刻。C+

真人拍摄后再通过画师绘制,从形式上来说很好的贴合了故事想要表达的毒品致幻后大脑对真实还是幻觉的表现;叙事虽然还是比较典型的林克莱特话痨风,但总体来说更偏向于意识流,虽然拉高了观影的门槛,但总体来说也是为了展现出嗑药后的那种“嗨”感 ★★★☆

获得奖项

  • 第33届土星奖
    第33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动画电影
  • 第59届戛纳电影节
    第59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