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1992)
C'est arrivé près de chez vousUP:2022-02-08
人咬狗简介
热爱吟诵诗歌且幽默健谈的杀手贝罗特(Benoît Poelvoorde 饰)自费请来一支摄制组为他拍摄纪录片。在镜头前,他毫无保留且毫无隐讳地展现每次行凶的全过程,并悉心讲解不同的杀人技巧。摄制组成员从最初的观众逐渐演变成贝罗特的帮凶,这一种疯狂之人仿佛失控的汽车,飞速向毁灭的终点驶去……
本片成本仅为15000美元,却成为比利时当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荣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SACD奖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奖、1993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Sitges – 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enoît 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奖、199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Metro媒体奖。
本片导演Rémy 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岁。
第45届戛纳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特别奖伯努瓦·波尔沃德 / Rémy Belvaux / André Bonzel
获得奖项
- 第4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影评人周单元-最佳长片 / 青年电影奖-特别奖 -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SACD Award —— Best Feature / 青年电影奖-特别奖 - 第20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游戏 - 第6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European Film Award —— Young European Film of the Year / 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Achievement of the Year - 第1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Metro Media Award
- Rémy Belvaux Rémy Belvaux导演
- 伯努瓦·波尔沃德 Benoît Poelvoorde导演
- 伯努瓦·波尔沃德 Benoît Poelvoorde演员
- 菲利普·布莱斯本 Philippe Blasband演员
- Rémy Belvaux Rémy Belvaux演员
- 安德烈·邦泽尔 André Bonzel演员
简评
此人100% pure evil,还神他妈是表现派。有那么一系列的犯罪片都在讲政府改造/复仇私刑与青年犯罪之间的故事,因为单独讲青年犯罪好像很没得讲,本来行为就毫无逻辑,这种人的心路历程最多只剩下忏悔。这部如此直接了当,抛开那些以正常人审视犯罪的传统套路,直接切入杀人犯的视角,媒体曝光和杀人手法拙劣等技术性失误才是本片的痛点。还把“我热爱艺术,美学造诣有得一批,爱好就是及时行乐幸灾乐祸,翻出黑暗面给俗人们开开眼”的傻逼人设展现得要多直接有多直接,惹人厌程度直达巅峰,感觉自己全身上下被冒犯。杀人场景也拍的巨他吗真实,看的我心惊肉跳,隔几分钟就要喝口水压压惊,突然就想这辈子一心向善笃信宗教。这种片子,这种主人公,所带来的煽动力完全是逆向的。监狱改造片就应该播这个。
羡慕那些欧洲人的浪漫天赋。最后镜头传来鸽子的咕咕声,小混混们葬身废楼里的挽歌。一部杀人如麻的犯罪伪纪录片,靠街景,诗歌,风景,音乐,帅哥主角情节的合理编排,文艺可观得不像话。对于班,完美的杀人狂,天赋到处点满。绝对理性,向往自由,广交朋友,诗歌音乐美术信手拈来,有时候也会保护弱小,懂分寸。但狂放之下的心狠手辣,说白了还是小聪明,他再牛逼自成一派也只是混迹在街头单打独斗的小混混,所以,没有真正的队友,目标也只是想赚点钱,理所应当地被另一波小混混消灭。这是一个混混的消亡史。摄影主创的独白和一点一点加入班的杀人破格行为也显得很有趣,看多了,习惯了,就参与了,不过他们又笨又贪,本来身处白昼却被黑暗牵连死亡,傍上了班却又被自己的蠢笨害死。越想越觉得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人生还有很多胶片,但是总有人觉得不够
碎片化叙事,情节之间割裂,或者说它就没有叙事,整个电影就是在塑造人物,不止是塑造杀手,也包括拍电影的人,但由于片中暴力过于无端,与其说是杀手,倒更像个杀人狂。通过男主对社会、对人、对艺术滔滔不绝的看法挖掘其形象,这主要得益于电影高超的台词设计。波尔沃德这个演员真有潜力,就看他一个人在镜头面前眉飞色舞,张弛有度。全片充满冒犯,对普通人的虐杀,甚至是老年人、儿童。同时展现媒体暴力,这些没有主见,被杀人狂牵着走还自诩电影艺术的文艺青年,一直冷漠旁观,甚至参与其中,终于反噬到自己,深陷泥潭,一个接一个扑街。影片的一个重要高潮莫过于突然发现另一个杀手背后也跟着一个摄制组,讽刺力度到达制高点
伪杀人狂纪录片,吓死心脏病老太,各种杀人片段,剧组人被暴力传染轮奸家庭主妇并灭门,狂躁话唠又多愁善感的杀人狂,不禁让人想到《此房是我造》与本片的关系。最后杀手在吟诗中被爆头,摄制组被全歼,这样一个疯狂作恶的电影团队在被消灭时竟然如此叫人不舍,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伪纪录片形式的无道德宣言虐杀片,主演对着镜头打破第四堵墙,一本正经的解释滥杀和奸杀的体力消耗,杀小孩沉尸与杀成人沉尸的区别。在cult movie里这种类型的片子不靠血浆猎奇视觉冲击取胜,而是靠展示反英雄主义的挑战世俗道德底线取胜,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看的目瞪口呆大骂毫无人性畜生人渣,然后导演哈哈大笑这样子。其实喜爱cult 文学影视作品的观众(比如我)在现实生活中反而拥有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洁癖和严于律己,但是在虚拟世界里就完全放得开,可以接受各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玩意儿。
“爱情会留下硫磺的味道”难以言喻的暴力行为在杀手冷峻的表现下竟显得温和,杀人不眨眼但又极富浪漫气息,总会把杀邮差作为自己工作的开始,爱音乐,爱诗歌,喜欢传授自己的杀人技巧和理念,特别惊艳的一部电影,破碎跳跃但主旨明确,非常喜欢那一段收音设备与摄像机分隔开的镜头效果,让镜头远处的声音大而近处的声音小,但如此变态的电影承受能力一般的朋友还是慎看
三星半,想象力爆棚的局部写实,在一个命题里详尽的表现人物,这一点很棒。整部电影非常流畅,并且不工于技巧,一方面是成本所限的拍摄方式,一方面的创作上打破了一种起承转合的思路,一个杀人,一段拍摄,看起来拍的是杀人,实际上拍的是隐藏的摄像机,如此一样,眼睛就很好的被固定在观看主角的身上了,不体验他,但要看着他。男主角的表演保持了很好的兴奋感,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他控制节奏,基本上摄影机就是跟着他胡来,他需要高度紧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怎么演,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作用,创作的理性大于内容上的感性。
就像是用手机拍摄的伪纪录片一样,镜头晃动但是非常逼真真实。主角轻描淡写的杀人记录,配上温和舒缓的音乐,他过程一丝表情都没有,身边跟随的人也从始至终无动于衷。能勾着看下去,但是越看越痛苦,临近结尾了以为主角依然能逍遥法外,那几枪让我猝不及防,这样的结局简直大快人心。看了这部觉得好多暴力片都像在过家家,但我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了,发自内心的恐惧,喘不上气来,太可怕了。
一部拍摄一个杀人狂的日常的伪纪录片,对于这个变态,癫狂,暴虐的杀人狂来说,杀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他的所作所为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但他身上却又有着和一般人相同的文艺和情感。矛盾的是,恶人简直称不上是人,但他却又肯定是个人。作为伪记录片来说,在细节上处理的很出色,包括话筒的收音,胶片跑完后的白条,真实感营造的挺出色。
连环杀手的伪纪录片,全程手持摄影,但和《Angst》vlog似的第一视角不一样的是,影片利用影画技巧(比如开篇侃侃而谈的沉尸配重与鸡尾酒橄榄大赛互文,工厂追击中声画不同空间,沉尸的蒙太奇,以及倒放慢放等等)创造高纬度的打破第四面墙式的参与感。原本揣手旁观的观众变成共犯。本该是走进观察对象内心的记录,但被观察者从头到尾就是迷,家庭幸福受过良好教育却对生命毫无敬畏,一边是毫不掩饰暴力一边念诗大开玩笑。相反我们毫无防备地走入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在剧情陡转暴力迭起中,质询我们作为恶的帮凶的可能性。整部影片就是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长篇地狱笑话,而我在大笑过后只能惊恐地转身猛敲电子木鱼,阿弥陀佛,本人愿意行善积德一个月来弥补这一个半小时丢失的功德。
情节非常explicit,露骨到有点看到反胃。另外,非常讨厌男主这种自信过头滔滔不绝的油腻男,现实生活中也是。真的喜欢的点只能说是cinematography了,拍摄手法很特别。—- UGC Grand Normandie, 副制作人也在现场
这是一部注定不会被大众接受的电影,但是又是有着那么奇异的吸引力。它暴力得无以复加,但是却毫不掩饰,它在考验甚至谋杀你的道德感,但是又横生出一种黑色幽默感来。伪纪录片的形式赋予了它各种在常规电影中不会出现的镜头,这种镜头感在你克服了你内心的道德违和感后,会牢牢的抓住你的眼睛,让你一直跟着镜头在观察,在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