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婚礼(1989)

Noce blancheUP:2022-01-30

白色婚礼

评分:8.2 导演:让-克洛德·布里索 编剧:让-克洛德·布里索
主演:凡妮莎·帕拉迪丝 / 布律诺·克雷梅 / 卢德米拉·米卡埃尔 / 弗朗索瓦·尼格雷特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2分钟 / 88分钟(DVD)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甜蜜的复仇 / 逐水流情 / White Wedding
上映:1989-11-08
IMDb:tt0097995

白色婚礼简介

中年的弗朗索瓦(布鲁诺·克雷默)是名哲学老师,他和风度怡人的妻在小镇里过着中规中距的生活。然而他的学生,17岁的少女玛蒂尔(凡妮莎·帕拉迪丝)出现了,带着少年人少有的成熟和不羁。
  弗朗索瓦带着挽救堕落少女的心情走近她,却难以抑制的被玛蒂尔的热情和聪慧所吸引。他们相爱了,激情四溢,刻骨铭心。可是当玛蒂尔要求弗朗索瓦离开妻,与她一起时,男人退缩了,他想到了年龄,婚姻,道德,身份,想到了太多的琐碎。
  再次绝望的玛蒂尔用激烈的方式破坏老师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事业与婚姻,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人们再次发现她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写着“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简评

请叫我玛蒂达,我不喜欢人家叫我的姓,尽管好多人喜欢叫我苔丝小姐;我爸是精神科医生,却信奉印度哲学,因为他认为人生都是过往烟云,稍纵即逝;对于经典大师比如柏格森而言,我对导师拉辛更感兴趣,因为他认为我们都是自己潜意识里的囚徒;我也认同弗洛伊德的想法,因为我们如同提线木偶,都是上帝在操控人世间的一切;我不会爱任何人太久,因为谁都不知道十年内还有谁还能苦苦坚守~~弗朗索瓦,我不可能天天去上课,人生这一段路,怎么走都是殊途同归;弗朗索瓦,我会每天阅读《西蒙娜·韦伊的神秘主义哲学》,因为那是我们在无声交流;弗朗索瓦,我在敦刻尔克等你,我在海边小屋等你,我在无人的街道等你,等你和我来一场百无禁忌的白色婚礼~~

讨厌永远用男性视角拍摄女性的身体,无论是洛丽塔还是这部,明明要写老男人的欲望,镜头却永远对着暴露的女性。and妻子真惨简直是飞来横祸。但是多给的星是不错的摄影,以及我确实也给不了答案:如果心有灵犀,soulmate看不看年龄呢?

还是三颗半吧,可能我心态不年轻了需要一些更为隐晦的叙事……看得有点难受,玛蒂尔和卡特琳那边的刻画不太喜欢,会想起许太太。本来一直没有进入情绪,无论是相爱还是争吵半分开,虚无主义的气息都很浓烈,情绪被压缩在空气里,所以我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结尾很妙,对我来说是情感一下子落到实处,煎熬和绝望都体会到了,如果再多一些玛蒂尔视角就好了,简而言之是把男性视角换做女性视角

大三时想看的电影,最近终于找到了资源。观影过程是从怦然心动几乎一刻不停地滑向了心碎。不同于一般师生恋故事,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哲学中有关潜意识的讨论切入,探讨了人的意志被激情的力量攫取时,便无知无觉地滑向了命运的轨迹。而爱情恰好是催生激情、开启潜意识的命门。少女时的Vanessa Paradis太撩人了,顺着自身命运的轨迹,最终遇到了Depp~

爱上这部电影十几年了,我是先知道的凡妮莎•帕拉迪斯,后知道的约翰尼•德普,当时他们还在一起,真是双厨狂喜。厦门大学芙蓉隧道的网红涂鸦“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就出自这部电影。高一第一次去爱,单恋语文老师,我为他写的《上帝在我心中》登在了校刊上,他说:“有些东西是不能生根发芽,更不能开花结果的。”我喜欢安妮宝贝的书,《彼岸花•七月与安生》里说:“因为我爱他,所以我要为他漂泊到老,漂泊到死,不再回来。”他劝我好好学习,我考上了他的母校,在他用过的教室里上过课。他说我不能吃苦,我毕业后就去了西部支教。人生因为不同的选择走向不同的方向,校庆时我是那一届唯一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他像《窗外》里老师那样老去,我不后悔爱过他。我在虾米音乐建的歌单封面就是《白色婚礼》的截图。

这部是属于凡妮莎的电影,她的17岁。女主聪颖美丽,虽年少已历经艰难无奈,沧桑而坚强,绝望而清醒,却死于爱情。年少女孩直奔爱而去不可阻挡不顾一切,成年男人自然会有的犹疑、权衡和取舍,年龄、身份、坦诚度、决然心,都不对等。一个说“我爱你,就像我之前从未爱过”;一个说“我们怎么生活呢?只靠爱情吗”。片尾那个看得见男主上课的房间,墙上留下的那句“这里就是海洋”,想着她隐居于此的两个月的悲喜,想获得的平静和解脱,令人哀伤和震撼。不懂片中男主角四十多岁中年却为何选了个60岁的演员来演…看17岁的凡妮莎,才知她女儿长得和她多相像。

显然,学哲学的老师会对一个神经质的叛逆颓废少女感兴趣。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到家就脱衣服,全程捂着被子遮住胸交谈,在床上穿鞋。很喜欢餐厅出来的蓝色光影。整个色调有烘焙和黄油质感。女主的表演有点像郑爽。要么爱要么毁灭。让我们做最后一次爱吧,下次见面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妻子也太软弱无能了。两人从相爱到相互折磨。看到74分的时候已经想退出了。这种题材看得太多了,感觉一般。一星给名字!

不知道这是第几部我看的“老少恋”了。所有的恋爱关系经不住大众的凝视就有“禁忌”。“老师在强奸裸体少女”,学校里的师生扑过来趴在窗上光明正大地偷窥,然后两人都得到世俗的惩戒。年少者喜欢年长者的社会阅历/举止从容/财富,年长者贪恋年少者年轻的身体和青春的脸庞。本片和《洛丽塔》等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人是通过哲学等精神的沟通相互吸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性压抑的释放、童年恋爱创伤的弥补或者权力关系的诱骗或吸引。

片中既有家庭的破裂、情人的分离,也有女主人公的死亡和男主人公的幻灭。对构成一出悲剧来说,这些可谓必不可少的成分应有尽有。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创作者所设置的这诸般情节又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并未跳出前人的窠臼。那么,布里索的独特之处何在?无可否认,他在处理这一题材时所采用的手法是高明的。首先,情节、人物集中。情节始终紧紧围绕弗朗索瓦和玛蒂尔德这对情人展开,绝不横生枝节;主要人物只有三个,即丈夫、妻子和情人,避免了叶蔓丛生。

哲学是一种病。所以哲学家要搞哲学,警惕被哲学搞。幸或不幸,在《白色婚礼》中,男主恰是一个被「存在主义」哲学《绿光》搞疯掉的哲学老师。他之所以搞不定女学生身上的「哲学」病,恰是因为他是她的「哲学」导师——是「生产」她「阶级意识」的精神之父。通过查看和听取她的档案,我们了解到,这位「虽迟但到」易碎的学生是法国《五月之后》的产物——是夹在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与资产阶级「历史虚无主义」中间,有投奔「文化资产阶级」意愿,且处于「赤身裸体」等待被文化资产阶级《领养》调教和打扮状态当中,具有两面性、摇摆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的小资产阶级。这是一段不具有道德性、合法性和将来性的单边关系,少年人怀春逐梦没有错,但理想主义是一种瘟疫,是催生「自杀性恐怖主义」悲剧的温床。所以在理想主义者《幻灭》之后,理想仍会传播。

第一部布里索,新古典主义之殇,聚焦伦理情色的作者电影,私影史十佳备选。「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人生就是一场虚无亦徒劳的旅程,因为爱你,我的人生才有意义。“整个哲学体系只是为了掩盖自身的痛苦和疲惫的人生。”借由哲学老师之口,沉郁道出痛苦是创造的源泉。玛蒂尔和弗朗索瓦的相爱是一场温柔的溺水,在互相救赎中走向幻灭。

先码一句非常精到的短评“不是因为她是个天才,而是但凡一个妓女都懂得生活的虚无。”没想到这个故事会拍得这么深刻。电影的镜头、配乐等“外在元素”都做得简约自然,为了凸显每一个深刻的细节。暂时不多评价,我想大概要研读好一些哲学书籍再反反复复看个几遍电影才能说出点像样的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