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005)

L'enfantUP:2021-04-01

《孩子》(法语:L'Enfant)是2005年由比利时导演尚-皮耶·达顿与卢·达顿执导的电影,获得第58届坎城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奖,这也使达顿兄弟成为影史上第六组获得两次金棕榈奖的电影导演。

孩子

评分:7.9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编剧: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主演:杰瑞米·雷乃 / 黛博拉·弗朗索瓦 / 杰瑞米·瑟卡拉
类型:剧情 / 爱情 / 犯罪
片长:95分钟(法国) / 100分钟(美国)地区:比利时 / 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半熟爸爸 / The Child
上映:2005-09-14(比利时)
IMDb:tt0456396

孩子简介

布鲁诺(杰瑞米•雷尼尔 饰)是一名20岁的街头混混,过活的营生是各种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他的女友,18岁的索尼亚(黛博拉•弗朗西斯 饰)也没正当的工作,平日靠微薄的救济津贴和他度日。
  索尼亚怀孕期间,依靠钻政府政策的空子过了一段不错的日子,但在生下孩子后,生活又陷捉襟见肘境地 ,好在,布鲁诺看起来也很开心他们的生活中多出一个小生命。但索尼亚不知的是,布鲁诺的高兴劲只是佯装,他在伺机把婴儿卖掉换得一笔收入,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能力担负起父亲的责任。

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简评

孩子有了孩子发生的故事,在大街上迷茫徘徊,他也不是在展望未来,只在乎当下,吃饱,满足好当下的欲望,不背叛好友,大声哭泣都是孩子的特征啊!最近恶补达内兄弟的电影,实在是感叹那几位常驻演员,真的演啥像啥。遭人讨厌但是又令人心疼,世间存在这样的父母简直太恐怖了,随时随地打闹,幼稚但却自由,但是拥有孩子后,在孩子面前,孩子气收敛收敛,装也得装出来。因为一时的迷惘,走上错路,虽然之前也一直都走的错路,最后监狱会面时两人抱头痛哭,这只是感觉两个孩子在寻求安慰原谅,以及他们的不知所措!

真的很达内,让我完美回忆起了五六年前看《罗塞塔》时的心路历程。他们的镜头总像是一双能穿越屏幕和阶级的手,把你一下拽入原本你不属于的生活之中,并下沉下沉,不断下沉。很多情节都让人不忍看,因为知道还会更惨。幸好最后还是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尾巴,大概因为标题的《孩子》不只指主人公被遗弃的孩子,而指主人公们自己也还是不知道如何担负责任的孩子、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他们互相追逐、早恋早孕、风餐露宿、小偷小摸,比起性本恶,其实是习得性无助。达内还是心软的,教男主角不要放弃回头是岸,要是换在基氏的《十诫》里,就只能被绞死了。

《孩子》用极其冷峻的目光展现了真实的犯罪现场与道德处境。影片从头至尾未出现一点音乐(包括画内音乐),只用人声和环境音响,试图去营造逼真的声音空间,摇镜头的使用则让影像充满不安,在沉默中具有戏剧张力。影片对于犯罪的描绘非常细致入微,遗弃婴儿与换回婴儿时楼道和车库的空间展示、不与对方碰面而只听到高跟鞋声响和车声、抢劫后逃亡摩托车被铁丝勾住、将钱藏在管道下、两人潜入水中、少年被冻僵结果被警察逮住,这一系列细枝末节的展示仿佛真实犯罪中会出现的,真实的犯罪永远不会如推理片的罪犯所做的那样圆满,而是枝节横生、差错百出。影片对于道德处境的展示也使人深思,“遗弃婴儿”、“要回婴儿”、“抛弃同伙”、“自首”这些道德对立的行为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似乎一念之差堕入深渊,一念之差坚守底线,影片捕捉到了人性的摇摆不定。

达内兄弟所崇尚的现实主义,带来是极端的平静画面,以及人物面对命运的矛盾冲突时的呆滞感。本作的风格让我联想到格斯范桑特的《大象》,以及描绘是枝裕和的“平静的怒火”。片名《孩子》的指向性很明确,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孩子,以及主角本身,更深层次的,引申到对“孩子”社会存在性质意向的探讨。“孩子”在以父母为核心的现代家庭观念诞生以前,一直被视为“小成人”,为了让他们在安全,教育、情感上的保障所以社会得以建构出现在我们眼中的“孩子”。而男主由于家庭与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在社会上“欠规训化”,过于幼稚的心智让他无法承担一位父亲因有的责任,他是社会上的游离边缘体,他是双方关系的主动施害方,却又是社会性冷暴力的受害者。通过影片中的故事,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评分

看的达内兄弟的第二部。一部讲关于责任的电影,保持着达内的风格。达内的电影风格还是挺符合我胃口,长镜头,手持摇移跟,又发现其另一特色:戏剧性强的开头配上平淡却意味深长的结尾。越来越喜欢达内对细节的处理,例如男主踩泥蹬墙,木棍划水等动作,让男主的孩子性展现出来,这种人物细节塑造值得学习。虽然其人物性格个性塑造很好,但依旧缺少那么一些动机,或外部因素没有给足,无论是单车少年还是本片,人物做出的决定虽然合理却不够自然,略显勉强,外部因素的推动还是要给足。达内似乎十分喜欢用长镜头表现人物在路途中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单车少年中的少年起车狂飙还是孩子里主角的公交摩托骑行,达内可能认为人心理的变化多存在于潜意识肉体运动中。本片里的开放式构图构建的画外空间更有感觉,也不再一直怼特写,适当用大景别构建全貌了。9分

【】孩子既是剧情线索也是对主角的概况,不成熟的念头只是一瞬,但已经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变奏的三段式是主角一直在画幅中负重却又空荡荡的东西,象征的亲情的手推车空空荡荡,他不曾负责也不曾负罪;象征爱情的夹克几乎不值一文,一次使用就如一念变换,再不珍贵;而最终友情的摩托车他只能带到警局。而开头情侣红绿的对比色也已经暗示了不合。达内还是精巧,不过虽然他们无意为主角谋取同情,观感和节奏上还是太温吞了。

新千年后的达内作品逐渐转型为围绕一个戏剧性脊骨的若干精炼切块,且这一脊骨以(通常写在片名里的)一个强概念作为引子和重心。这种百试百灵的底层浮世绘小品炮制法,首先使得臣服于戏剧性驱动力的剧作有被刻意导向特定刻奇场景的倾向(因此后期达内作品都像是专为其中某一个镜头的理念而生),其次在小篇幅内使用的高度概括性甚至功能化笔法让电影过于狭隘而几无延展性,最后观众除了情节和情节的教化意图之外什么都没得到。这两点足以让达内成为广泛意义上的类型片导演,何况他们还如此擅长于最大程度上提升观感:如何分配戏剧节点以调整情节节奏,如何适时插入对人物的白描式镜头刻画,如何引导视线……「罗塞塔」的自然主义美学已经在愈发算计的创作思路里一去不复返。

非常强大的作品,人物上的美学。在把握人物的分寸方面很少有作品能够相比,人物状态贯穿始终的彻底放松,有趣的细节也就自然流露。而且人物塑造上没有任何刻意营造的成分,主人公又典型又特别,又可恨又可爱,层次丰富,而且不同侧面过渡超级舒服,没有可以营造出来的复杂性。作者深爱自己的人物,不给人物打标签,也不化浓妆,不经意间又让人感觉人物很有生命的美感,非常厉害。可以说是小而美的典范,可以和《小武》对比看,会觉得是纯净水和脏脏茶的区别。16mm胶片+ultra prime,画面很标准,聚焦人物,通篇没有任何音乐上的加料。

导演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太到位了,一开始两个人吃个面包都要互相缠斗一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布鲁诺坐在湖边拿着铁棍子划水,这两个细节让我感觉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人一样,也展现了布鲁诺就是个孩子,虽然他已经有了孩子……剧本和拍摄都太流畅了,布鲁诺并不坏,他只是一个不爱上班还没长大的孩子,会做出一些幼稚又让人心疼的事情,毕竟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布鲁诺和他女朋友抱头一起哭的时候我也感动了,或许这时候布鲁诺已经长大了

【YVR-que】多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和主人公相仿的年纪。记得很不喜欢结尾,认为它破坏了克制冷静的视角,一切动作的意义被廉价的泪水破坏。这次在电影院欣赏,却最喜欢这个“刻意”的结尾,它让观众从客观的旁观者变为主观的参与者,让积压的情绪有了出口,让走出电影院,吸一口凉气后有了继续生活的理由。我相信,多年后如果再看本片,我可能会再次不喜欢甚至厌恶这个结尾。不过我想,这也就是所谓好片经典的意义吧?常看常新,我们带入了观看间隔中自己的经历和变化,这份变化不是懂了多少电影技法,不是表演层次的剖析理解,而是自己生活对电影理解的投射。感谢那个襁褓中的婴儿,感谢长不大的孩子,也感谢导演兄弟最后的泪水,洗刷掉那些不纯净的记忆和过去。

还是达内的手持长镜头,这次完全没有使用任何配乐,哪怕是有声源的音乐,使其纪实性更强,但结尾的抱头痛哭有些煽情,个人认为大可不必。这个故事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天,主人公的行为看上去是那么随性,前一秒还在挥霍与享受,下一秒就把孩子卖了,没有责任感就像一个巨婴。浪子回头的他受到一次接一次的打击,仿佛是生活的惩罚与戏弄,完全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他独自一人浪迹街头,和身边随处可见的流浪汉没有区别,而我们又什么时候想过这些人的过往?他们也是别人的父亲,别人的儿子,别人的丈夫。他们本性也许并不坏,只是在残酷的现实中别无选择。青年已受牢狱之灾,与之同行的少年的未来可想而知,而襁褓中纯洁无瑕的婴儿又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吗?一个生父都要卖儿为生的社会,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这就是达内兄弟的人文关怀。

一对年轻的底层情侣,生活得非常艰难和窘迫,他们很相爱,像孩子一样经常打闹、玩耍。达内兄弟说这是一部关于“道德”的电影。故事讲述影片的男主人公布鲁诺如何从出卖孩子还不以为意的状态转变为一个开始反省和意识到自己错误,并能承担责任的成熟的父亲。影片的背景是西方已经有了一套交易儿童的地下网络,电影在反抗这个局势,并提出自己的立场:孩子不是商品,不能被买卖,这是基本的人性常识。女主人公在知道男友卖掉孩子后直接晕倒表明她多么震惊和气愤于男友丧失人性的行为,这也导致了布鲁诺有了反思的起点,想要赎回孩子并求得女友原谅。达内既通过索菲亚谴责他,也表现他过得多么艰难,不得不向女友求助。女主人公的名字叫索菲亚,也不是偶然,是达内兄弟有意让她和《罪与罚》的女主人公重名,她是人性和善的象征,是布鲁诺忏悔和赎罪的对象。

获得奖项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19届欧洲电影奖
    第19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Film
  • 第51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1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18届欧洲电影奖
    第18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第3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新人女演员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58届戛纳电影节
    第5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孩子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