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2003)
评分:7.4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编剧:Sergei Potepalov
主演:安德烈·薛提宁 / 阿里克谢·尼穆斯霍夫 / Aleksandr Razbash / Fyodor Lavrov / Marina Zasukhina / Anna Aleksakhina / Jaime Freitas / João Gonçalves / Svetlana Svirko
类型:剧情 / 同性
片长:82分钟地区:俄罗斯 / 德国 / 意大利 / 荷兰 / 法国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父子迷情(台) / Father and Son
上映:2003-05-23(戛纳电影节)
IMDb:tt0363249
父与子简介
本片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朦胧迷离的感情。阿列克谢(阿里克谢·尼穆斯霍夫 Aleksei Nejmyshev 饰)的父亲(安德烈·薛提宁 Andrei Shchetinin 饰)是一个退伍军人,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离不开儿子,儿子也非常依赖父亲。因为父亲的关系,阿列克 谢也进入了军校,他的父亲经常到军校探视他。某日,阿列克谢的女朋友来到军校向他提出分手,原因似乎就是她难以接受他们父子俩过于亲密的关系。阿列克谢常常做噩梦,醒来后他问母亲在哪里,父亲却无言以对。父亲表示,外地有一份更加高薪的工作等着他,但是父子二人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是父子,有些时候他们像兄弟,有些时候他们像情人。但是他们心里都清楚,终有一天他们会分开,父子俩该何去何从……
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第56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获得奖项
-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提名:主竞赛单元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导演
- 安德烈·薛提宁 Andrei Shchetinin演员
- 阿里克谢·尼穆斯霍夫 Aleksei Nejmyshev演员
- Aleksandr Razbash Aleksandr Razbash演员
- Fyodor Lavrov Fyodor Lavrov演员
- Marina Zasukhina Marina Zasukhina演员
简评
极其文艺的展现手法,呓语的独白,对立的人物像,如同晨起淡金色的晨光笼罩在这座城市里,还有这对儿独孤的父与子。极其迷情的台词,穿插的城市风景以及变轨的电车,两人间不对等的爱情互相焦灼着彼此之间,借用儿子的女友点明。最后儿子试图探明父亲的内心,就像一开始看着那张胸片一样始终不解。最后如梦初醒,退回到床上留恋着彼此的味道,又像进入梦中转接开头场景。
故事极为晦涩,演员可能都恍惚自己在演什么,但片子的美学太独特了,如梦似幻:昏黄朦胧的柔光,晦涩神秘的气质,对白都被处理作错位的呓语,暧昧又从未逾越伦理,被窗棂分隔的面庞,“我们总有人陪伴,但父亲最终孑然一身“。一部适合”凝视“的电影。虽然将其比作俄苏关系的评论有点牵强,但此片和同样讲父子的政治寓言《回归》,确实形成了某种有趣的联结……
。一对父子过于亲密(亲密到似兄弟似爱人)的感情关系。影片运用昏黄梦幻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一些方面——如构图的力度——还能做的更好)与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暧昧且如梦一般的诗意。但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本片叙事太模糊不清,导致对角色的塑造在效果上非常差(虽然也不至于近乎为零),扣2分。
不是很同意将本片放在同性电影这个标签下去讨论,因为这只是父子间的一个分别之前的片段,是两个人对未来都在做选择之前的转折片段,那么是不是伦理边缘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导演最重点渲染的就是那种介于梦境和现实交错之间的一种情感迷思。从儿子的角度看,母亲角色的缺失是不小的痛,同时也让他对父亲更加迷恋,同期还面临着青春期的迷惘,人物设计上,有很多的镜像人物都是很微妙的投射,儿子本身也面临着性向的模糊觉醒,所以加剧了这种贯穿全片的模糊感。因此从成长的角度看这些设计,我觉得才是解读本片的正确视角
2003年的戛纳主竞赛电影,现在看是最深刻展现当代俄罗斯人精神状态的电影。里面的父与子的关系暧昧,开场父子紧紧相拥,父亲安慰做噩梦的儿子,全片有很多场景都是父子相拥,父子反复讨论的主题是:离开。“我要离开这里”“没有你我怎么会快乐”“你离开后就只剩我一个人”,这简直就是如今俄罗斯社会蔓延的对于前苏联的怀念和缅怀最具象的表达。里面父子解释不清,纠缠不明的态度也是当今俄罗斯社会对于前苏联的复杂情感。另外,父亲在俄罗斯/苏联文艺作品中出场的频率太高了。
当头埋在水下时 视物是扭曲 流动的,音响是嘈杂 模糊的 索科洛夫的影像就具有水底的质感。父与子的故事也是通过音乐叙述的回旋曲,柴可夫斯基的主题在窸窣语声噪声间闪烁,随人物情绪浮沉,偶有情绪爆发的电子间奏,最后回归永恒的孤寂。父爱是施予折磨,子爱是承受折磨。然而为了活着,我们必须分离
电影开始父亲与儿子的相互拥抱像极了母子之间的拥抱,儿子把父亲的爱当成母爱一般依赖着,父亲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对儿子身上,彼此对之间的感情显得那么迷茫。最后儿子对父亲说很爱他,是明白了不能继续把父亲的爱当成母爱了,而父亲最后在雪地里的画面,仿佛就像死亡的来临,孤独一个人。这段暧昧且迷茫的感情终究来到终点。
【3--】被译名和标签耽误的影片。实则翻译成《父与子》比《父子迷情》更贴切,情迷何处?反而这个翻译很迷。与其说父子相恋,不如说这是一道心照不宣的父子羁绊,儿子自幼母爱的缺失,父亲内心隐藏多年的秘密,更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惹得人胸痛不已。整部影片唯美,却又过于意识流,不禁让观众怀疑起导演想表达的初衷是什么。
整部片子里,父亲就像一尊绝美的雕像一样存在,看不到任何情感的流转。 相反倒是儿子这个演员,将一个少年的敏感、忧郁、纠结、痛苦演得惟妙惟肖,镜头下的儿子能够把观众的心牵动起来。 这片子看第一遍,焦点肯定是父亲,毕竟帅成这样的男人实在少见。再看,就能发现父子二人演技的明显差距了。 如果父亲的表现能够更好一点,当年戛纳两人说不定真能同时封帝。
三星半。亲密关系的抒情诗,要将亲密关系的表达维持在一个唯美并有序的度上,是件不容易的事,许多电影抗拒不了激烈戏剧化的诱惑,这里可以直接窥到背后导演的心理。电影很舒服,与许多优秀的俄罗斯电影一样,摄影机有着画笔的能力,行云流水,观看电影如同徜徉在艺术馆里,情节、节奏等等都变成了一种氛围。这部电影不在于非要去定义是什么,而是从里面还可以看到什么,正如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一定要是怎样,而是它原来还有如此的亲密性。
如果没有开头的doi戏以及剧中父子两总是含情脉脉的对视,我会以为这是亲情片。剧中的对话以及剧情真的像现代诗一样令人费解,我几乎全程问号,看的云里雾里的。父亲和儿子的颜值很高,好馋他们身子,还有那个女友也很漂亮。看的时候,我还是疑惑儿子到底是爱女友还是父亲,搞不懂,两者都爱的话,女配角是看出来儿子更爱父亲而选择离开儿子的吗?…看到后面儿子对父亲说"你不会一个人的,你会结婚的",父亲微微一笑,儿子反而难过了,我心里更tm的难过…该怎么说,这部剧拍的很含蓄除了开头那段,朦朦胧胧的情感,暖黄色的色调,超高的颜值,还是俄罗斯人,真的是我非常喜欢的片子类型
【A】前30分钟太棒了,一直是五星观感,不再刻意追求“美”的索科洛夫才能真正地让影像“变美”,影像有种抓人的魔力。父子间模糊且复杂的情感被那些细微的神态,动作变化描绘的极为动人,饱满的人物形象也让这些朦胧的情感得以宣泄出来。父子间的关系在亲情,爱情,友情之间来回自如切换,调度出奇的强大,配乐也异常的出彩。可惜30分钟一过,观感瞬间下降,不知为何索科洛夫往这本属于父子二人的电影中加了太多无用的人,事,物,也似乎有意地在扩大电影格局。舒缓轻巧的配乐瞬间变得如动作片般激烈,多方人物在桥梁上走来走去,打成一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在拍《谍影重重》。收尾部分也只能说尚可,好像也与开头形成了巧妙的闭环...(顺带一提,饰演父亲的演员真的太像shroud了,让我频繁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