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共骑(1999)
与魔鬼共骑(英语:Ride with the Devil)1999年公映的美国剧情片电影。根据丹尼尔·伍德瑞尔(英语:Daniel Woodrell)的小说《Woe to Live On》改编,剧本由詹姆斯·夏慕斯完成。小说和电影都反映了在南北战争时在密苏里不断升级的游击战。
评分:7.6
导演:李安
编剧:詹姆斯·夏慕斯 / 丹尼尔·伍德里尔
主演:托比·马奎尔 / 斯基特·乌尔里奇 / 珠儿 / 杰弗里·怀特 /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 吉姆·卡维泽 / 唐·山克斯 / 西蒙·贝克 / 马克·鲁弗洛 / 马修·法伯 / 汤姆·盖里 / 乔纳森·布兰戴斯 / 西利亚·维斯顿 / 里克·埃弗里尔 / 巴克·贝克 / 斯蒂芬·梅尔勒 / 扎克·格雷尼尔 / 玛格·马丁戴尔 / 汤姆·威尔金森 / 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 / 大卫·里斯·斯内尔 / 约翰·阿勒斯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 西部
片长:138分钟 / 148分钟(导演剪辑版)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乱世恩缘 / 与魔鬼同骑
上映:1999-09-09(杜维尔电影节)
IMDb:tt0134154
剧情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一触即发。1861年,美国成立了美利坚联盟国,南方人自恃经济力量的雄厚,许多南方人开始用游击战来挑动内战的敏感神经。堪萨斯州及密苏里州的边境,两个儿时玩伴杰格·罗德(托贝·马奎尔饰演)和杰克·布尔·柴斯(斯基特·奥里奇饰演)不经意间卷入了战争。杰格是在密苏里州土生土长的德国裔,其父亲原本希望他支持北方军队,但是他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和杰克一起加入了南方军队,他们在队长布莱克·约翰(詹姆斯·卡维泽饰演)的领导下,和队友彼特·迈克森(乔纳森·雷·麦耶斯饰演)、乔治·克莱德(西蒙·贝克饰演)、黑奴丹尼尔·赫特(杰弗瑞·莱特饰演)一起在边境地界开始了漫长的游击战争,直到寒冷冬季的来临。南方军队在游击战时,杰克认识了年轻貌美的寡妇寡妇苏·李·雪莱(珠儿·克尔奇饰演),苏刚刚因为战争失去丈夫,寂寞难耐,于是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但是战争却没有能够给他们过上幸福甜蜜生活的机会,他们不得不东躲西藏,为生活奔走异乡,最后在南北战争结束时,他们开始组建了新生活。
演员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托贝·马奎尔 | 杰格·罗德 | 密苏里州的德国裔 |
斯基特·乌尔里奇 | 杰克·布尔·柴斯 | 密苏里州人,和杰格是儿时玩伴 |
珠儿·克尔奇 | 苏·李·雪莱 | 因南北战争而成为寡妇,和杰克相恋 |
杰弗瑞·莱特 | 丹尼尔·霍尔特 | 克莱德的黑奴 |
西蒙·贝克 | 乔治·克莱德 | 南方联盟游击军队的队员 |
乔纳森·雷·麦耶斯 | 皮特·马克逊 | 南方联盟游击军队的队员 |
詹姆斯·卡维泽 | 布莱克·约翰 | 南方联盟游击军队的首领 |
强纳森·布兰戴斯 | 凯伍·怀亚特 |
花絮
导演李安解释片名的含义时说:“那一群打游击的南军是史上有名的残暴,所以大家都称他们‘魔鬼’,当然他们也是史上最有名的骑士。”该片是导演李安的第六部作品,情节大部分发生在寒冷的冬季,题材选取了几个年轻人为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故事,打破了以往南北战争一贯的白描战争的老旧手法。
该片在1999年上映6周,票房仅有635,096美元,相比三千八百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可谓惨败。
- 李安 Ang Lee导演
- 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饰 杰克·罗德尔 Jake Roedel
- 斯基特·乌尔里奇 Skeet Ulrich饰 杰克·布尔·奇利斯 Jack Bull Chiles
- 珠儿 Jewel饰 苏·李·谢莉 Sue Lee Shelley
- 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饰 丹尼尔·霍尔特 Daniel Holt
-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饰 皮特·麦克森 Pitt Mackeson
简评
这个题材里的战争部分可能不适合李安发挥,整部片子就在打仗-受伤-养伤再打仗这样一个循环里;但在这几个南方游击队里“不合群”的人身上则有非常适合李安的故事可以讲述。父亲支持北方军的德国后裔,和反对废除奴隶制的南方佬做生死朋友的黑奴,在这场最终打到一穷二白两败俱伤的战争里活到了最后,看着那些喊着信仰、复仇的战友和敌人们一一死去,开始追逐自己的新生活。没想到Jewel演戏也不错~三星半
如果说这部片子要表现那种“站错边”的迷惘和无所适从,那种被战争席卷着被迫成长又归于平静的感觉,托比的选角真的合适。李安在他身上看到的特质,正是他一直很吸引我的原因。如此纯真细腻温柔的,哪怕在极端环境哪怕发火哪怕拿枪对着人都不让人觉得有攻击性的,被现实推着走但又有自我坚持的人(理完发那个镜头帅我一激灵)。印象深刻的一个是读信,谁不向往和平的生活呢?敌我分明吗?可是亲情和人性是一样的。另一个是黑奴Daniel在视他为朋友的主人死后,悲痛之余,感到的是free…片尾他和Jake互道姓名,终于平等,他不再是谁的nigger…这一切多么不易,人在其中又如何的百感交集。战争令人厌恶,但有些进步是非要战争才能换取的吗?大多数人们总是只能应付自己的时代…
李安拍的不是“战争”而是“运动”—是一场个体在集体中接受异己审判的运动。无差别的暴力渲染,让观众反胃暴力本身,从而忘却施暴者—无论南北。美国人不坏,但也不聪明。脸庞和嘴巴都对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意识不到自己的愚蠢时还不忘存身的礼仪。美国用自由试图征服世界,但李安告诉你,自由尚未征服美国。本片的李安更多的还是外人视角,而非精英视角。所展现出的修正主义色彩更多还是普世的人道主义。讨论的核心也并非南北,而是自由—当精神依附的实体灭亡、不再试图获得某种集体的认可,一个灵魂方可获得自由。不满足也恰好在此,托比•马奎尔片中的觉醒更多还是出于青春的反叛与对传统无因的服从。当三人在命运的岔口分别,那一刻仿佛约翰•福特《青山翠谷》附体:他们面前是一个崭新的美国……想不通结尾居然以白人视角收尾。
【4】不喜欢。很长,很温柔,很西部的,好的在于情感的硬转折,看到好多之后李安影像亲密无间的影子,特别是《断背山》的极致体现,但难看是本片的命脉。南北战争这点事拍去热血化是战争片要做到的事,但整个电影实在是太温柔和没有气息了。让整个电影的那些野蛮全部被吞进去西部的温柔中去。但主题与呈现是相悖的,还有电影的故事,反战,无毒的男性气质都在托尔身上呈现了。何必用兄弟情去框架一个这样的故事。费解。
好电影总是充满矛盾:自我的矛盾、人人的矛盾、时代的矛盾,《与魔鬼共骑》就是将上述三重矛盾集于一体,重新解构和观照美国人永恒的伤痕“南北战争”。你会发现,只要将时间轴拉长,每一个民族及其人民的深层的经历和痛苦都是相似的。同时并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沉闷的电影,李安的题材视角向来独特,镜头语言也是一贯地舒缓扎实细腻——你能够想到的几乎都能被他以电影语言填满。影片结尾,李安借男主之口再一次消解了战争正义性和正当性:“这无所谓对错,就是那么回事”。希望能够有更多“另类”视角的战争电影,但它又不总能是李安拍的,我该怎么办?
电影和李安一样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第一幕对角色与故事的介绍让我缓些入睡,好在终于认清了人脸,故事也渐入佳境。不同于传统的好坏分明,白人拯救黑人的南北战争题材电影,李安聚焦于南北战争中人性的枷锁和内心的交战。在极具荒诞性和毁灭性的战争洗礼后,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南北方人对于自我价值,生命以及文明的体悟。用李安的话说“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这种状态(人权)的调整不晓得要花上多少年,战争强制人们快速的进去了一个新情境”
好神奇哦,李安拍骑着马的枪手,居然拍出一股子特有的娘炮味。我从未想象过拿着手枪互相射击可以如此娘炮,主要是电影中对于屠杀的表现过于的儿戏,连带着让我觉得只是有一把枪而已,有什么了不起,有种决斗啊。现在想来,昆汀也有这个毛病,就是单方面用枪孽杀之前总要装腔作势一番。李安算是很懂西方文化了。同样,李安的倔强还始终唤起人们民族情感中的不适。《色戒》如此,《与魔鬼共骑》更是如此,都是主流叙事中被遗落的死角,偶然翻出来就使得众人尴尬。当然,我觉得我们比太平洋对岸要宽容多了。这在《色戒》受欢迎和《与魔鬼共骑》暴死上可见一斑。
李安被低估的一部片,原本以为会很闷,其实还好,可能不合美国人口味吧。一开始还以为主角不会演戏,有点呆,但李安眼光没话说,很会用演员,看到后面发现主角很合适。脸盲的人要利用前三十分钟好好认一下人,认不出也没关系,大部分角色很快就死了。一个少年成长为男人的历程,直到他成长为男人的那一刻,才十九岁,乱世磨人。李安以全新的角度叙述了南北战争和种族歧视,更多讨论了人性的复杂。结局举重若轻,很令人感动,杰克没有扣下扳机,镜头内的天地一片寂静,当时我轻轻叹了口气,这是杰克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课,却不会是最后一课。前路迢迢,两人挥帽,渐行渐远,各自珍重。
风向和立场、情感与欲望,那些令你感到依赖的东西,也常常是奴役你的一种力量,但同时它们也是所谓自由的最大意义。视角取胜的内战哀歌,节奏不疾不徐、氛围悲而不伤,很多生活情境的细节映射和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弧线,都有着绝大多数美国内战甚至是一般战争题材影片所难见到的呈现和捕捉,Holt和George作为一条支线的关系投影设置尤其出彩,完成上,战争场面的调度不复杂却相当有效,出色的摄影和音乐也让影片在历史歌谣的主体属性之外也具备了一定史诗感。总体看,李安作为外来者的历史视线与超越常人的生命经验连接能力,在本片中实现了有野心却不张扬的融合,作为其最被忽视的电影,观看本片带来不小惊喜。
暧昧的中间地带、逸脱出主流历史的叙述、边缘人物的身份认同、黑人加同性恋的少数派符号,设定上都是那个时代学术界前卫时髦的元素。看前三分之一猜测剧情走向是以游击队的视角展现无政府环境下群魔乱舞的怪相,其实和国内不同政见间的分歧很像:左派和右派都在极端化对方,既然无力改变头上的体制,那就只能拿身边的同胞百姓撒气了。扣帽子站队举报语言暴力发泄私怨,民间的裂痕绝对具备再来一次浩劫的条件。但居然猜错了,影片集中表现的是两个身份暧昧的南方人如何在矛盾中度过战争。少数派的身份之上又叠加了同性恋元素,除了失去代表性外还有堆砌符号之嫌。另外和冰风暴一样看本片时脸盲症再次发作,看了好久才慢慢把名字对上脸。
现在回过头来看安叔第二个三部曲真的很奇妙,几乎毫无关联,在这之后就是卧虎藏龙等作品横扫奥斯卡威尼斯金球等各大电影节的时代了。本片气质颇像西部片版的《乱世佳人》,提供的是另一种视角,南方人也是人,也有义气和风度,同理国共,结尾的“这本没有对错”梦回进巨,话说我真觉得黑奴大哥是基…托比这次独挑大梁,恍惚中回到了最初看蜘蛛侠的少年时代,包括看十年一觉电影梦也是三年前的事了,啊人生,除了家人,就是一路告别朋友。焦虑、迷茫、但总还有希望不是吗?
战争一开始还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可到最后往往会发展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纯粹暴力,当游击队已经不分南北打家劫舍时,魔鬼连遮羞布都懒得再盖在头上。影片虽然平淡如水,但给人很强的真实感,许多细节在《飘》里已经有读到过。北军若真是王者之师、南方也不会这样逆流而抗。男主与魔鬼同行良久、最后放下了内心的魔鬼。生活中这样的魔鬼无处不在,比拳头大小、以暴制暴的冲动比比皆是,倘若我们拥有无限的力量、鬼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恶魔,这是人性里永远不可回避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