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2019)

Matthias & MaximeUP:2021-06-28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评分:7.4 导演:泽维尔·多兰 编剧:泽维尔·多兰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 / 泽维尔·多兰 / 皮埃尔-卢克·冯克 / 萨谬尔·霍普金斯 / Antoine Pilon / Adib Alkhalidey / Micheline Bernard / 安娜·多尔瓦尔 / Marilyn Castonguay / 凯瑟琳·布吕内 / 哈里斯·迪金森 / Camille Felton / 安妮-玛丽·卡迪厄 / Monique Spaziani / 雅克·拉瓦雷 / 露易丝·博巴迪尔
类型:剧情 / 同性
片长:119分钟地区:加拿大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他和他 / 马特与马克思 / Matt & Max
上映:2019-05-22(戛纳电影节)
IMDb:tt8767908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简介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泽维尔·多兰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同志金棕榈奖(提名)泽维尔·多兰

简评

好一场同性恋大型发春梦现场,多兰确定不是把所有才气都用在了挑选精美直男演员身上了吗。一边是模样可人但演技接近0宛如多兰移动充气娃娃般存在的男主,一边是高踏且华丽的用镜(以及雨夜窗口一隅窥见的禁忌之吻这种让人不禁发出姨母笑的场景设定)下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自恋狂气息,多兰堪担得起“魁北克郭敬明”一称号了!

无论他的图像风格多么矫揉,多兰的电影总还算得上是情感的完全体,只是这些其实对他很真挚的感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叙事体来获得发泄。《马提亚斯和马克西姆》这个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本身是如此的俗套,几乎是虐恋剧情的标配。这样的故事传递不出任何关于友情或爱情的真知灼见,但在某些时刻,例如结尾的电话戏里,你倒真能瞥见多兰那一刻赤子之心,无论它被时下流行的图像媒体扭曲了几多回。

是私心最喜欢的一部多兰诶!隐秘多年的情感在秋日夜晚随大雨倾泻而下,暴烈地打在两人身上,颤抖着喘息着试探着相互接近,他吻他手上的伤口,吻他脸上的粉色印记。犯蠢的朋友、或明或暗的光斑、闪烁的灯光、拉进又推远的镜头…我看得很舒适。结合《悲情三角》和本片里Harris的表演,我觉得他太适合在芭比里演一个肯了。以及我真的好奇多兰和他母亲的关系。

带着新作品重返戛纳的多兰戏里戏外都在哭,梨花带雨。明显看出来片头还没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做得太仓促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位,大量镜头存在再拿捏时长的必要,剪辑凌乱,想让其HOLD的地方短半秒,有些地方则显得长半秒,多兰drama的一面时不时蹦出来。这部作品依然是多兰式的大段大段喧闹的日常碎片,中间夹杂着“向诗歌取经”而来的音乐韵脚和意像抒情,讲述两个老友因为拍摄一部朋友的个人小电影发现彼此情根深种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多兰把晃动的镜头怼到人脸上拍特写的风格,这善于捕捉未被世事污染的青年人耳鬓厮磨的快活和亲密无间。希望他能再好好剪辑一下。主角马蒂亚斯真是太可爱了,处处都透着性感,我很喜欢(我喜欢的往往没啥演技)。

多兰一贯的signature是音乐塞满犹如mv的蒙太奇吗,其实不,而是在这些带有他明显风格的sequence中放纵地宣泄情绪,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尽情地舞、爱和破坏,理直气壮也无所畏惧。但显然在他真正处于青春尚未终结的时刻,那些被放大的情绪跟荷尔蒙才足够有效。放在现在这个故事里,几个人物浸在情绪中都稍显尴尬,他们不再是小孩子,却又不是完全的大人,情绪大过天的青春片拍法后劲不足,也比较难看到多兰的成长。但他演得很不错,而且还是有几处浓郁的段落,雨夜塑料帘中的亲吻、结尾Maxime躲在被风吹拂的纱帘后啜泣,蛮动人。

能理解多兰想要讲的东西,以一个同志视角去讲述感情确实会细腻很多,镜头语言和技法也确实可圈可点,但是过多的自我审视包括母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的这些情节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琐碎的一一讲述,这会不会也拖沓了情节和削弱了感情,毕竟主题还是两个人,而且是Matt在前,但是他们俩的感情羁绊还是没有那么全面细致的展现,欠了些感觉。

多兰的电影就是一种状态,能进入就喜欢。拍摄手法有意思,聚会场景用了很多zoom in,营造家庭DV质感。一个没有呈现的吻成了麦格芬,一直搅乱两人的心绪。前半部一个与外部世界和社会联系,一个人与家庭联系,拍出两人不同的状态。可惜后面的格局又小了很多。依然自我重复:撩直男、母子关系、友情、家庭,但架不住拍的好。吻唤起了从小长大的两人暗藏心底的情愫,想直面又逃避。好在结局太暖了,两个男生间的感情是爱情也是友情,无论经历过多少不堪这份情谊永远割舍不下,很好哭。

【】一个主体被分化成青梅竹马的两人相互吸引和分裂后,多兰早期过剩自我表达的自恋以及刺痛的争吵都因为这种映射而收敛和成熟,那些情感不再以表层的文本急躁躁地横冲直撞而是渗透在每个表情和动作中。适时的说话,适时的沉默,因偶然而作祟的心绪在一个暴雨夜涨潮盈满决堤后空空如也,没有先设的决裂或死亡,而用光影与音乐完整地栽培这段关系。情绪最水到渠成和饱满的一部多兰。

好一个同性恋大型发春梦现场,多兰确定不是把所有才气都用在了挑选精美直男演员身上了吗。一边是模样可人但演技接近0宛如多兰移动充气娃娃般存在的男主,一边是高踏且华丽的用镜(以及雨夜窗口一隅窥见的禁忌之吻这种让人不禁发出姨母笑的场景设定)下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自恋狂气息,多兰堪担得起“魁北克郭敬明”一称号了!

在雷雨高潮之前的部分真的十分精彩。与《只是世界尽头》中充斥着画面的噪音化的对话不同,多兰在这部电影中精彩地创造出了声音的节奏组,人物聒噪的对话像呼吸一般规律地开动与停止,在这有机的表面之下便藏着两位封闭的、满肚心事的、沉默的男性角色。这一段的精彩的之处也在于此,一吻之后二者再也没有见面,但声音对二者带来的遭遇(对于Matt而言是妈妈们的闲言碎语、工作时的应酬;对于Max而言则是母亲的争执)直接将二者的心境连接起来,更不用说一些明显的隐喻了(盆栽、公交车上在男性注视下的流血)。问题是在于,工具室与雷雨场景之后,我们看到的便只是俗套且无聊的镜头—音乐拼贴,用一些看似唯美伤感的碎片镜头配以钢琴曲仿佛就可以解释二者亲热后的心境。当然,也许这也是多兰的高明之处,一种更浅显易懂的艺术的商业取向。

嘈杂的聚会看得心烦,但就是在喧嚣中仅有的那几秒钟寻找和注视让我不敢呼吸,电影不就是这样的东西么,要拍两个小时的烦闷,只为惊雷响起的那一吻。花园派对结束后马蒂亚斯在房间里透过窗户看马克西姆抽烟,在淡蓝的暮色中他看着马克西姆的所有小动作然后不由自主地笑起来,那种笑是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笑的笑容。在之前也有一组镜头,马蒂亚斯独自在餐厅透过窗户看见一个男人在抽烟,露出了笑容,随即发现不是马克西姆,又回过了神。到结尾的时候马克西姆在抽屉中翻到马蒂亚斯小时候的画,我才恍然大悟,一直都以为他俩是高中同学才认识,原来是从小就一起长大。于是我开始想象,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马蒂亚斯一定看过无数次马克西姆的侧影,这是他最喜欢欣赏也永远无法带走的风景。(能把法语说得这么难听是不是魁北克独一份,真的受不了了)

妈妈与儿子的冲突。我相信我们都看过我杀了我妈妈,那么对于这一个情节,其实我不太喜欢,我知道多兰在尝试塑造自己年少悲惨的经历,但为什么要再一次重复我杀了我妈妈,而不是另寻出发点,家庭的悲惨为什么不可以从父亲,以及其它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即使有复制我杀了我妈妈的嫌疑,也总比再一次一成不变的重复来的好些。

获得奖项

  •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同志棕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