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1991)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UP:2021-03-30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评分:8.1 导演:阿兰·科诺 编剧:阿兰·科诺 / Pascal Quignard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 / 让-皮埃尔·马里埃尔 / 安妮·波诺什 / 吉约姆·德帕迪约
类型:剧情 / 爱情 / 音乐 / 传记
片长:115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日出前让悲伤终结 / 世界上所有的早晨 / 世界的每一个早晨 / 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
上映:1991-12-18
IMDb:tt0103110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简介

17世纪的法国,音乐大师桑德·哥伦布(Jean-Pierre Marielle 饰)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他带着两个女儿远离喧嚣,过着隐居的生活,每当他演奏手中的维奥尔琴时,妻子的倩影便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马莱斯(Guillaume Depardieu与Gérard Depardieu 饰)拜入哥伦布的门下,向其学习音乐。心高气傲的他无心师傅的教诲,一心凭着技艺跻身凡尔赛著名琴师行列。师徒俩由此决裂,而哥伦布的大女儿玛德琳(Anne Brochet 饰)则紧随爱人马莱斯的身后。纸醉金迷,物欲横流,被奢华表象所迷惑的马勒斯渐渐丧失原有的真性情,他与玛德琳的爱情破碎,那曾经为爱人创作的《梦中的女孩》也变成不堪的回忆……
  本片荣获199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电影原声、最佳音效、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阿兰·科诺 第50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之事,音乐是为了代替郁闷在心的人发泄心里的话,音乐是为了失去的童年,为了盖过鞋匠敲鞋的声音,音乐是为了人出生前、呼吸前、见到光亮前的那段时间,音乐能唤起活着的人,同时也能唤醒死去的人…就用音乐在日出前将悲伤终结吧!整部电影画面法式文艺、复古,并带有质感,节奏缓慢,但正如细水长流,音乐也缓缓流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是一部好电影啊

无论镜头或故事都弥漫着美而忧伤的气质。充满诗意的文本、宛若古典油画的构图,与滑拉维奥尔琴发出的婉转忧郁的低音,组成了电影沉重而唯美的基调,音乐家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对音乐如生命般的热爱与执念,妻子女儿相继离去深夜木屋静坐叹息,饱尝孤独滋味,将心底的悲伤化作如泣如诉的音乐,都令人无比感动,女儿泥足深陷的痴恋让浪子回头,领悟音乐的真谛,只是感知到悲伤为时已晚。

真正的音乐也许就是情感本身,不依仗技术,不依托于乐器,也不是写出来的乐谱,这就成了隐居林中的乐师一家和宫廷乐师的分界线,玛莲娜可惜了,为了这样一个男人殒灭了自身。老乐师思念亡妻的情节非常动人,“我和风一样,你把我想象成风就好了。风把音乐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死去的人还留在这土地上。”(评论里有人说演员握弦姿势不对,幸好我不懂大提琴,妹看出来)

作为传记电影真的很支离破碎,全靠旁白来贯穿,并且作为提琴家的传记片,大量拉琴的镜头却毫无灵魂,因为演员不会拉琴,就怼着一张木纳的脸拍?但凡做个手替也这强吧(不太恰当的对比《交响乐情人》,里面的演奏镜头就好很多)。一星给油画般的画面感;一星给维奥尔琴声的如泣如诉;一星给片末解释“什么是音乐”的一串排比句中的一句:音乐是为了人出生前,呼吸前,见到光亮前的那段时间。没了。

一些语焉不详的句子与工整地回忆式框架,只有在逝去的时光中才能抓到幸福。美的转瞬即逝和不可言说仿佛是对人类最大的馈赠又是最大的玩笑,那一次性成像的瞬间只能让有意者遇到,那些将其紧紧握住并无限放大的被我们称为痴人,而意识到美的转瞬即逝並灵敏地发现每一个它存在的瞬间的才是真正的“人”吧。 正是因为这点我既觉得遗憾——没有办法把这些瞬间推己及人;又觉得有幸——比他人难得享受着馈赠。然而“当音乐成为纸上的音符时它就死了”,那就请让在日出时将悲伤终结,连同美一起终结。

古朴寂静的油画/漆黑空洞的世界,逃避进琴弦,用音乐筑起一座与亡妻的围墙。可他忧郁的因素似乎只是追求着悲伤本身,悲伤像平静冰冷的湖水,与他相互裹挟追求。沉郁最终随着流水在这个与世界隔离的房间顺延至悲哀的女性身上。女性果然还是最悲哀的……这时期的电影里的少女都是美的像艺术品,最终也都殒落…../在寥寂的夜晚最后摆上亡灵踪迹的静物,在日出时让悲伤终结,让一切终结。

剧情,音乐,要表达的情绪什么的都很好。就是大提琴演奏的部分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太假了,姿势手法都不对,握弓也不一致,更不要说韵律感觉了,完全就是胡乱的瞎拉。这是致命的硬伤。不知道音乐顾问是干什么吃的。。“听听我女儿的哭泣吧,她比你弹奏的声音更接近音乐”这句话真是又美又绝!

文艺片最为擅长表现的领域。拍摄于1991年的这部略显小众的影片可能并不特别为人所熟悉,但相信许多人一定听过这个诗意的片名。更多的人——尤其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听说到这部片子应该来自于华裔大提琴家王健的推荐;他曾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部影片,让他顿悟到了作为一个东方人,应该如何去感悟和演奏巴赫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许多人会弹奏乐器,甚至水平不错,但是称得上音乐家毕竟少数。如同本片中的老师,只为音乐疯狂,风声、画家画画的声音、小孩撒尿的声音,这些都是自然的声音,他都非常认真的去感受。他视金钱与贵族为粪土,即便生活艰苦、女儿不幸福,他依然对音乐执着追求。写下来的音符反而不是最好的!主人公是位音乐大师。他斥责弟子说:"听听我女儿的哭声,比你拉的琴还接近音乐"。后来,他又问弟子:“音乐中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东西?”弟子回答:“我需要的是悲哀和泪。”主人公释然。仿佛间,我对什么是音乐好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爱奇艺好像在1:19:00左右有一段删减。十七世纪的故事,已经过了中世纪了,但在音乐上还没有进入我感觉上熟悉的古典时代的那种感觉,比那个时代前一点,也许是我的宗教感不够,认知偏差了。对于艺术的追问,艺术和生命存在的结合。镜头的气质很肃穆安宁,喜欢带着宗教感的音乐,就更喜欢这样的电影了。

古典主义的电影,每一帧都如同油画一般,就连墙面护墙板的雕刻都是讲究的,陈丹青在他的节目里问过一个问题,“大家有在烛光中看过壁画吗?”那种烛光里的镜头,明暗处理,包括所有的画面色彩,镜头角度,人物,景深,我还蛮震撼的。但,某一部分男人的软弱,从古至今,至今无变。女人可以殉情,男人坐在宫殿里颤颤巍巍念念叨叨却依然无法掩饰他的自私。我忘记我有没有看完了,只有喝剩下的酒,跟又一个独自的夜晚。

在末段狠狠的共情看哭了,导演刻画父亲这个角色时极力的克制,他越是表面镇定他内心其实就越充满风暴,他寻求的不是一个弟子而是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日出时悲伤终结代表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行振作,然而这种振作的理由的逝去只能让老人永陷黑暗之中。最后二者痛苦的共鸣才使得合奏成立,也是片子最打动人心的点,片尾的曲子让后劲更加悠长,看哭了反正就是。

获得奖项

  • 第1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Cinematography (Meilleure photographie) / César —— Best Music (Meilleure musique)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音效 / 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César —— Most Promising Actor (Meilleur jeune espoir masculin) / César ——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or Adaptation (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ou adaptation)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剪辑
  • 第50届金球奖
    第50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