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1979)
The Little FlowerUP:2021-10-09
小花简介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陈冲 饰)的哥哥赵永平(唐国强 饰)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 饰)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白莉 饰),母女相逢却互不相识,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本片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在1980年的第三届电影百花奖上获最佳故事片奖。陈冲凭借本片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通以及南斯拉夫第九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陈冲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王酩
获得奖项
-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女演员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音乐
- 张铮 Zheng Zhang导演
- 黄健中 Jian-zhong Huang导演
- 陈冲 Joan Chen饰 赵小花
- 刘晓庆 Xiaoqing Liu饰 永生娘
- 唐国强 Guoqiang Tang饰 赵永生
- 王佳宁 Jianing Wang饰 赵永生(童年)
简评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
抛开意识形态和情节不谈,从电影的影视视听语言上,我真的震惊到无以言表……隐喻蒙太奇、主观镜头、意识流、整个画幅色彩的变化和铺陈、翠姑中弹时画面的鲜红、声画对位、闪回、梦境、戏剧冲突、环境音的营造……把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关系以意识流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通俗易懂,真的精彩绝伦……论影视视听语言的创新与运用,这是祖宗辈儿的,真的佩服
中影史: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1979年——走向转折的一年的作品。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叙事,把色彩融入到叙事中,把彩色的现实和黑白的闪回交织在一起,而且现实和闪回的剪切点往往在主角看向什么的特写镜头,使得闪回和现实互相形成节拍,加强了本片的主观情感色彩。最后战斗的画面也使用红的单色,音响使用音乐而非枪炮,反而让配乐消失后打到主角的那一枪被强调出来。其实我感觉本片的最大胆的处理是结尾,因为你可以看作是主角死前的幻觉。
金鸡电影节国产经典老电影展映。1979年的片子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属于王炸组合,且非线性叙事方式与传统老片也有很大区别,两首经典插曲在歌者清澈明亮的嗓音演绎下传唱至今。陡峭山路上一步两个血印,以及后面的人桥,用直击人心的方式展现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深,两个女主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喜忧参半的结局则留下太多的惋惜。
风华正茂的唐国强,光艳动人的刘晓庆,青涩秀美的陈冲,摆在现在就是顶流偶像剧啊。小花的形象就是陈冲,这个已经深入民心,但没想到电影中刘晓庆才是真正的小花。似乎最后的结局是牺牲了,但不能明示。(中了三枪刚刚取出弹头昏迷不醒,听见哥哥来了就噌的一下坐起来,实在忍不住要吐槽)电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这部电影在当时相当火,我却没有完整看过,只从后来的电视中了解了个别片段。李谷一演唱的电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更是大众耳熟能详,我几乎能唱下来。该片尝试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了一家兄妹三人的骨肉之情,这在之前十几年电影中极少见,这也许是该片一举成名的原因之一吧。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当时都只有20多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表演尚显稚嫩且明显带有时代底色。后来,这几位演技精进、成熟,逐步奠定了在中国影坛的帝、后地位,可称为表演艺术家了;其中陈冲已是具有国际地位的演员了。若在当时,年青的我一定会给该片打个高分,而现在打不上去了。
视听手法新颖出色,在战争的大背景之下,更注重兄妹三人的情感命运。将色彩作用于叙事,以相似动作匹配镜头,且回忆为黑白色调,现实为彩色色调,同时在幻觉方面还有虚焦的纯色色调;高低调画面交错,甚至有以纯色滤镜来拍摄战争的高潮,红色的滤镜也暗示着流血的悲剧,同样的隐喻还存在开头-鸟窝的掉落和骨肉的分别,影片还大量使用两级镜头,跟拍,变焦。
79年的一部全新面貌的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虽然是“旧瓶”,但装的真的是新酒。叙事上,打破中国传统电影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而是通过闪回、黑白画面,来切换过去和现在,叙事时空复杂而精彩,而这些时空的变化完全是基于主角的心理与情绪起伏。与以往的战争片不同,《小花》既没有突出政治正义与否或者塑造集体主义的英雄形象,而是把兄妹相认放在主体位置,主要讲述寻亲过程中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视听语言方面,导演也做了相当多的探索,例如:用旋转镜头来表现兄妹重逢的欢喜、黑白区分现在和过去、用奔跑、电风扇旋转做转场镜头切换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用红色调来展示片尾的战争场面、不停响起的《绒花》……视听符号成就了电影自身艺术表达,不得不说,导演对电影视听符号的探索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是“丢掉戏剧的拐杖”的电影了!
18岁的小花气势一点不输24岁的刘晓庆,手撕汉奸比用膝盖爬山自然。那时的口号喊的很真诚,因为有群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八路讲宽大”的戏谑,那时的战斗很直接,没有桥直接人肉做桥墩木板做桥面。红滤镜将火与血混成一体,最后水面的光影,飞翔的鸽子,七彩的阳光,铺成小花的天国之路,这拍法比拍直接咽气好一万倍。
①虽然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太大的余味,但比预期中想的要好,随影笔记居然记了一页 ②最重要的象征是首尾呼应的暴雨、大树、鸟窝,隐喻了从动荡年代亲人离散的大环境到雨过天晴结成露水的时代变革。 ③片中有诸多回忆、想象、梦境的展现,如何顺畅的转入与转出是重点,所幸创作者每一次都把握得很好,声音转场、相似体转场或是特写转场都不令人视觉疲劳,而从内容上来说,想必八十年代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对个体的精神世界有了形象化的展现④ 多次脚的特写:暗示了各个人的身份与现状,比如小花为救战士而双脚流了一地的血和国民党腐朽聚会下高跟鞋与皮鞋的对比 ⑤最后的色调、画面和音响的结合的很精妙,先是音乐占据整个声场,只有一点点的人声和环境音,小花中弹后影片声场整个进行了置换,音乐戛然而止,只展现人声和环境音
小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深刻,今天翻出来又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蛮好看的。比较有时代性,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可观赏性,都算是那个时候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峰了。不得不说的是三位主角的出演,特别是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1979 年的电影,27岁的唐国强是真鲜肉,男神一样的存在;24 岁的刘晓庆还是自然美;18岁的陈冲还有婴儿肥,多美好啊!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还是主旋律的题材,陈冲与刘晓庆无修饰的美、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真挚绕梁、脸谱分明的正邪不两立,无一不是那个年代最鲜明的烙印。
该片讲述了1930年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被迫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 之后,却又义无反顾收养红军的遗孤,十几年后失散的亲人们终于重逢的故事。该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突出一个新字,围绕一个“情”字,导演脑洞大开,好戏连台。何翠姑、赵永生、赵小花三个人物之间的命运和纠葛,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观众会不自觉地被带入电影情节中,与主人公琴瑟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