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情怀(1973)
《俏郎君》(英语:The Way We Were),是一套1973年的美国浪漫剧情片,由薛尼·波勒执导,芭芭拉·史翠珊与罗拔·烈福主演,并由芭芭拉·史翠珊演唱同名主题曲。故事其实是改编自编剧亚瑟·劳伦斯当年在康奈尔大学的经历,而芭芭拉·史翠珊的角色有不少方面其实就是劳伦斯自己。
电影情节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女主凯蒂 莫洛斯基(芭芭拉·史翠珊饰演)与男主胡贝 戈丁尼(罗拔·烈福饰演)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大,女主是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以及强烈反战的犹太人,男主则是一个慵懒的没有任何政治倾向的新教徒。在同个大学期间,她被他美男子般的面孔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所吸引,尽管他并不是在写作上面很用功。他喜欢她说服别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念与决心。他们之间的喜欢就差一层纸了,然而他们谁都没有表白,于是在毕业后,他们也就失去了联系。
他们之间的重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时凯蒂在一间电台工作,而胡贝则是美国太平洋战区的海军长官,正尝试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彼此,不管他们之间的背景他们各自的脾性。不久,凯蒂就被胡贝的朋友对已故总统罗斯福的讥讽感兴趣,并不能理解胡贝没有一点感性细胞以及对政治的不关心。与此同时,他内心的平静也被打破了,由于她不对社会抱有感恩以及她的不可理喻的姿态。他首先向她提起这件事,不过他们也同意一起解决这个分歧,至少在一段时间内。
当胡贝找到一份好莱坞银幕作家的工作的时候,凯蒂认为他是在浪费才华,认为他应该在更严肃的领域上写作。不顾她日益高涨的不满,他们搬到了加州。在那,他毫不费劲的成为了成功的银幕作家,他们这一对也享受着富庶的生活。而凯蒂政治化的行为却在一步步危害着胡贝的声望以及地位。
中了凯蒂的主席的诡计,胡贝跟卡洛儿 安娜好上了,他的大学女朋友,他最好的朋友J.J.的前妻,就算此时的凯蒂已经怀着孩子了。在孩子出生后,他们决定要离婚。凯蒂觉得他已经不是之前他所爱上的那个男人,他总是想走捷径逃脱,不管是在婚姻上的出轨还是在情景喜剧中的写作。而胡贝,也累了,不想活在凯蒂所设置在他身上的形象以及不想再看到凯蒂对他在政治上的妥协的失望的脸庞。
几年之后,他们在纽约的Plaza酒店再度重逢。胡贝,依然容光焕发,现在像其他的一票无名作家一样,为情景喜剧写作。而凯蒂已经再婚,此时邀请他和他的女友一块去她家做客。但是他坦白他不能,他也询问了他们的女儿Rachel的近况,并没有想见女儿的意思,只是想确认以下她的新老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凯蒂还是一如既往,跟踪最新政治动态。过去的已经过去,而现在二者共同拥有的(除了他们的女儿外),是令人怀念的感情以及他们之间相处的回忆。
参见
- 麦卡锡主义
随着票房成功大卖,这部电影被多个奖项提名并且其主题曲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歌曲"The Way We Were"在美国电影协会百年最佳百首爱情电影歌曲之中排行第六。而这部电影"The Way We Were"则是被认为是最浪漫的电影之一。 电影原声是金唱片,登上了Billboard 200 的前20,而其单曲变成了百万销量级的金曲,在Billboard 最佳100首荣获冠军,而这部唱片销量也是2百万以上。于1974年,Billboard将"The Way We Were"作为1974年年度流行英语冠军。在1998年,这首曲被格兰美名人堂收录,而在2004年,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百首美国电影最佳曲调中排行第八。它也被美国唱片业协会以及美国艺术颁奖协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收录在世纪之曲里面。
获得奖项
- 第2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歌曲 / 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31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电影歌曲
提名: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 第19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Actress (Migliore Attrice Straniera)
简评
.戴锦华对于本片的解读中特别提到了电影开场对于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而配上Streisand娓娓道来的“The Way You Were”,过去的眼泪好像又要回溯眼眶。你和我来自背景悬殊的过去,在短暂纠结的现在相爱而离别,而对于未来只有遗憾的祝福,将这样悠扬的爱情故事巧妙地放在美国的时代政治背景当中,Arthur Laurents的编剧成就了一切。当我坐在影厅里,后排的阿姨也轻轻跟随主题曲吟唱起来,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它成为一代人爱情电影的canon。当我穿越城市街景,愿意如同Katie一样奋不顾身地去爱,然后注定失败,在我可见的未来中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了。因为我失去的太多,所以曾经拥有已经足够。
非常不能适应前面那段长达30分钟作为铺垫的校园酸臭剧,甚至影响了对后续剧情的定调。大段文戏充满了美国式的轻浮:由角色的宣言、玩笑、对峙来直白隐射政治背景,不给政治留白,也基本不把政治冲突的意象摆上台面。这让一切政治显得非常刻意,反而让人怀疑女主的真实立场。两人感情的戏码反倒是能够加分的地方,但“光有爱是不够的”这种为了修补家庭理念而发出的感慨或许错失重点。问题的症结不是双方三观不一,而是两人无法直面生活从来就是被暴露在意识形态围剿中这一事实:一个人做不到在生活中找政治,另一个人为了爱的幻象想方设法地在政治中找生活,而压抑信仰。常言的爱情从来都是政治的,而超出政治的爱情又从来就不是两性关系。
背景是特殊年代,所以一直在强调故事的政治背景,政治环境下的关系的隐喻,离散分合不甚清楚,一直在翻转,往日更像一部爱情片,如今更像一部因为爱情为背景的政治电影,在爱情的外壳中找寻一种时代记忆或政治的狂热精神,沦陷于那种政治中的个体是迷人的,所以这段关系让彼此无法脱离政治因素来看待彼此,他们的爱也许并不来自于身体,而是内心向往的政治的匮乏,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不同政治理想的人只能互相吸引,而无法深度结合。
不是为了上课,这部电影我绝不会主动看。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难以置信我花了两天来看这部接近两小时的片。好莱坞一生之敌。故事线和采取的镜头语言老师已经讲完了,只谈谈想法。往日情怀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矛盾:阶级悬殊、犬儒主义(甚至可能还没有到犬儒主义者能达到的敏感程度)者与左翼斗士,而往日情怀TheWay We Were名字和海报上其乐融融憧憬未来的模样也分外讽刺,尽管我不清楚原初用意。在观看这部片子时候,无数次气血上涌以及忍不住翻白眼——凯蒂,说真的,有必要吗?为自己觉得是正确的、正义的、刻不容缓的事站出来的人为什么要容忍一如既往完全不理解还诋毁的人的伤害?或许是试图将对方动员成与自己并肩而立的呼吁者,但如此长久的卑微搁置反复讨好,值得吗?终于影片结尾二人裂缝不可弥补且已分道扬镳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等得很苦。
处于新好莱坞电影时期,讲述了二战时期的美国,反应了很多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有对法西斯的影响,有对共产党与后来好莱坞“麦卡锡主义”甚至好莱坞十君子案的影响,同时作为1973年的美国电影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冷战色彩在其中,在美苏对峙格局下感受到一种暧昧的味道。同时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当时的时事政治与影片内容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影片的一大特点是不同于其他爱情故事中用,用少见的女性的视点来展示这段爱情。一个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并为之奋斗的女人,与一个在美国普通生活下的男人的一场跨越了政治、分歧、阶级的深厚爱情悲剧。片中不仅有对历史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放映,同时也有这很强的商业娱乐性,例如烧开水壶的声音被男主误认为战争中的防空警报,但始终这部影片爱情作为主题,政治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内在矛盾,一种奇特的观感。
严守已规的女主,时刻抱有强烈的政治立场。时刻严肃刻板的态度让她融入不了周围的环境里,周围的人也理解不了她。男女主间人生态度的不同是永远的隔阂,它会在某一刻爆发出来,它会毁掉一切。对男主人物刻画的不够让人信服,我们只知道他是个体育全能者,看不到扎根于具体事件的个性。对于周围环境对她的排斥也很薄弱,只是廉价笑话与严肃对话的冲突而已。最后摄影和打光非常的细腻,画面五光十色,人物在环境中很突出,有一种光线非常充足时的惊艳感。
轩叔《俏郎君》指路观影团打卡。将爱情嵌入政治历史看得脑壳生疼,但主题曲一响又把人抓住留下;一直在吵架,但每场退让与释怀的戏都很温暖动情;开始和结束,Katie两次穿过马路来到爱人跟前,那场景经典又美好。Wyman的词将电影概括得很到位了:有一些价值,是比爱恨大。只是如果要藉此暗喻现世景象,又未免太拔高。听过不少「恐怕父母也不能既往不咎」的故事,但真的是因为原则吗?还是因为爱恨喜恶吧?想知道现实有多少情侣是会因为颜色而分手的
影片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不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时间跨度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中间经历了许多美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尤其是反战的嬉皮士年代,因此它对一般对当代美国历史所知甚少的观众来说,显然是一场认知上的挑战。导演和演员都是响当当的角色,也非常适合影片中的人物(个人窃以为除了史翠珊不够美貌外)。虽然男女主也都在相处中不断融合,在影片三分之二处看上去拥有了和谐美满的爱情,但最后三分之一终因个性差异分手。多年以后,熟悉街头的相拥,寥寥几句话,爱和分歧都刹那释然。
如果~动动心~谈谈情~说说爱~结结婚~生生娃,门当户对大概是得顶真的。天呐,结了婚还要防出轨防情人,真是西天取经般地折腾和累啊。我对好友说,假设我恋爱,就保证会神魂颠倒~~而有的好友对我说,她结婚,也是到了年纪给父母一个省心在有限范围内选中某人再一时冲动才结的~~还有朋友说,男人怎么会像你爸爸那样在家务上比你妈妈做的那么好和细,还天天干。我只能摊开两手,怪我们四体不勤喽,反正我和妈妈有各自的用处所在。能者真的多劳吗,不知道(⊙o⊙)…(#^.^#)
勉强及格。史翠珊这张脸太犹了,这个时间看到她别有感触。自由主义偏左、积极投身社运的史翠珊,和现实主义的雷德福跨越多年的苦(?)恋,史翠珊都急的直接怼着雷德福问如何拿下他了,雷德福回应“你太着急了”。后半段让雷德福作为编剧进入好莱坞,算是近距离展现了好莱坞的反共往事(化妆舞会上马克斯兄弟排面拉满)。本片最大的好处还是史翠珊的表演,在她身上我看见梅艳芳、萧芳芳的影子,尤其她在学校做演讲那段,既有角色的理想主义之光,也有作为演员处变不惊的大气魅力,两个层面都很好。70年代较高对比度的色调特质也做出了一些复古的、时光凋零的苍茫(尽管环境的配色都挺花哨的)。雷德福戏份不少,但角色本身偏花瓶,无论他俩的恋情还是好莱坞的经历,编排的缺乏起伏,剧力稍显涣散
因为喜欢的一位同人写手盛赞这片所以找来看,前面真的是比较沉闷,情感表达审美也较为老派(毕竟七十年代初的作品了)。总体不感冒,但是结尾那个多年后的含泪相见还是挺扎心的,估计洋妞喜欢也是因为好莱坞爱情片里很少这种意难平挂?残缺和遗憾令人难忘是真的。但这片也确实挺特别的,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直白的展现政治理念的分歧会造成恋人分离的故事,所以说是爱情片,感觉更多是冷战背景下的寓言故事,因为三观和阶级差异而必然分离,这是不可调和的。政治色彩浓。开头那个在湖上荡舟和着芭芭拉史翠珊歌声的镜头非常美。
1、两个人的爱情却被阶级差距、时代沉浮、政治变迁所渗透、影响、改变,最终走向崩溃。2、人物形象“对称”而富有悲剧性,出身贵族、游戏人生的男主才华横溢但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出身贫寒、严肃较真的女主费劲心力才能生存生活但最终仍然坚持理想。3、洛杉矶象征金钱财富,纽约象征纯真理想,双城隐喻。4、视听上,有意识地给二人对称的对切镜头或稳定性构图,而随着二人关系的破灭,这种视听上的稳定与连接也不复存在。5、女主常常跑过马路寻找男主,而结尾是男主跑过马路找女主,并接过了她的传单——二人虽无法相爱,但男主对女主的坚持和勇敢表示敬意。6、经戴老师点醒,才注意到字幕衬底阶段机已经通过一段平行蒙太奇剪辑交代了男女主二人巨大的生活差距。果然好电影是在开头字幕阶段就开始铺垫氛围、交代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