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1973)

Sanatorium pod KlepsydrąUP:2021-09-29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评分:8.3 导演:沃伊切赫·哈斯 编剧:沃伊切赫·哈斯 / 布鲁诺·舒尔茨
主演:扬·诺维茨基 / 塔德乌什·孔德拉特 / 伊雷娜·奥斯卡 / 哈利娜·科瓦尔斯卡 / 格斯塔·霍洛贝克 / Mieczyslaw Voit / 博泽娜·阿达梅克 / 卢德维克·伯努瓦 / Henryk Boukolowski / Seweryn Dalecki / Julian Jabczynski / Jerzy Przybylski / 维克托·萨德茨基 / Janina Sokolowska / Wojciech Standello / 塔德乌斯·施密特 / Szymon Szurmiej / Ja
类型:剧情 / 奇幻
片长:124 分钟地区:波兰
语言:波兰语 / 意第绪语 / 希伯来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沙漏 / 沙漏疗养院 / 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 The Sandglass / The Hourglass Sanatorium
上映:1973-05-24(戛纳电影节)
IMDb:tt0070628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简介

哈斯的彩色电影,《萨拉戈萨手稿》的姊妹篇,个人觉得他的风格更适合彩色,此片要比《萨》更为出色。这是一次内心的历险。故事背景设在二战前期,一位年轻人乘坐一辆奇怪的列车去看望住在疗养院中垂死的父亲。但这个即将拆毁的地方唤起了他许多过去的回忆。他被过去的士兵、殖民地的雇佣兵、昔日生活中的女孩,以及他的父母所包围...
  获奖:波兰电影奖最佳产品设计奖
  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提名金棕榈

第2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沃伊切赫·哈斯 第2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沃伊切赫·哈斯

简评

看完只能说大受震撼,原来舒尔茨小说集中的多个不同的人物,诗意的对白在影片中的戏仿极其成功,怪异丑陋的鸟群,蜡像馆中的殖民地与帝国历史,一次荒诞的解救与自杀,最后还是父亲在每个梦境中与儿子的短暂交流,每次是父亲说着我在忙呢,而临死前他才说出了真心话“约瑟夫啊,多来商店看看吧,多来看看父亲,而不是顾着追逐镇上的女孩吧”。成为了列车员,继承了塑料眼珠,在一片坟墓中,儿子约瑟夫成为了那辆怪异火车上的列车员,最后是铜绿色的坟墓前闪烁的蜡烛与雕像,约瑟夫跌跌撞撞地在飘落的雪中离开,不知下一次又是谁会推开他曾进入的那扇门,经历奇绝的梦境,在反刍的二手的时间中徘徊,寻找梦境,死亡还有难以言喻的关系与历史。

影片将镜头对准的是在波兰反犹太运动下被驱逐的犹太人,低机位长镜头,将鸟儿、蛛网、废弃的床和家具等等物件儿,组成了一艘破败的道路,引导男主寻找父亲的同时,将游荡的犹太民族和其历史串联起来。他最终化身一名盲人列车员,在黑暗中,寻觅着犹太民族的未来。“他有时在夜里回来,是为了在黎明前能走的更远”。明面上的线索实在是有够隐晦,直接捕捉到的是大量的犹太符号,还是要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

以母亲的房间作为原点,以爬行穿越不同时间线,以拉镜头+横移长镜头以点带面地穿越和展示时间线内的不同空间,在记忆的时空中往复循环,寻父也象征着寻根,通过重游记忆宫殿寻找自身的历史主体性。奇观化的场景是隐喻的手段,而台词则是解谜的钥匙,时间、知识、生病、赊账、沉睡等等。结合影片时代,我理解为影射着冷战时代波兰的政治环境、历史定位。影片前面部分,虽然场景破败却有着色彩丰富的打光;到了结尾,画面越来越灰暗,死亡、腐败气息越来越浓郁。循环的命运、走不出的疗养院,让人感受到创作者(或导演或小说作者)消极和无望的心态。这类隐喻性强的影片在我看来成也隐喻败也隐喻,隐喻虽然拥有丰富解读空间,但是依靠隐喻象征支撑起叙事,时间长了也会增添疲惫感而缺乏投入感。

很少接触的幻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切都像是梦境又充满真实(确实也是这种主义的定义),摄影、剪辑、美术、表演每个方面都无可挑剔。演员在用自己的台词对话来告诉观众如何去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带有批判色彩的隐晦表达,同时也带着一些宗教色彩比如主角叫约瑟夫在追求真著。台词非常诗意,可能看的字幕版本比较好,看的非常舒服真切的能体会到台词中的美感。从我自己的阅历和角度出发,很难定义这讲的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故事,似乎就像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历史和个人回忆的结合,但是所有结合在一起又是那样美的一部电影

波兰的美术底蕴完全超出我的认知,色彩迷幻程度太绝,真大师手笔。多重奇幻方式呈现,摄影运镜恰如其分的精准,布景打光也在探索着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走马灯式的回望国家的兴衰与前赴后继的国民,主人公穿梭于其中,手法缤纷多变,利用跳跃剪辑将毫不相干的场景连结起来,为人物设计出一条完整的行为轨迹,每次转场都恍如隔世,在科学与宗教、回忆与历史间交织出无数神秘领域,这是一场观众与波兰人民超越时空维度的对话,但又不限制于理性的思考解读。

观于欧盟电影展,天主教国家就是脑洞大,通向死亡的列车,由盲人列车员引路,最后主人公也成了列车员,别具一格的东欧犹太传统,波兰小镇,奥匈帝国开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王室争斗,两度穿越,倒叙个人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讨论时间和历史的关系,到最后回归主人公的成长史本身,要素很多,大开大阖。来时刚刚飘雪,前门楼子灯火辉煌,散场的时候已是灯火阑珊,只有雪还在下,观影恍如隔世,一如电影本身。

不要先归纳疗养院的象征意义,要先问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功能不是养病,而是确保父亲正在生病,让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变得无能为力。律法的坍塌使一切失序,于是病床(父亲)和餐桌(母亲)成为两个时空中转站,游戏开始。这场游戏是我与所有波兰人的记忆与想象对话的游戏。我带着不被束缚的绝对能动穿过中世纪-二战的迷宫,最后却走到一样的僵局,曾经律法掩饰了能动的“无力”,而现在不得不接受我确实无力这一事实,接替父亲被诊断为病人。结尾的后景—破败的疗养院是战后苏联模式的波兰,从前景爬进来的是不再健康的我,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广角跟镜头拍得好!!转场的设计也好,时空转变通过人的动作实现。声音舞台感太重了,也没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2019-10-14 00:22:13

三星半。先看的书再看的电影,所以还能辨识出来自书里各个短篇的元素和场景。(觉得要是没先读书我肯定会看得不知所云毫无头绪)导演将从原著中攫取的数个情境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在本身就是“去情节”的文本基础上把影片变得更晦涩了;以“疗养院”为主线,在对时间的反刍中完成并不连贯的各事件的串接。但舒尔茨笔下那种“掺杂着黑色汁液的浓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有点遗憾没看到父亲变成螃蟹被煮熟的一段)

没看懂……开头知道是关于时间的故事,但是这奇奇怪怪的又不算传说又不算童话的,加上字幕也不行,真心不知道想说什么。看了影评还是没多懂多少,看看原著小说能不能找到吧。画面、光影、运镜、镜头转换都一流,奇幻色彩和氛围浓厚,开头是我想象中古堡和鬼怪传说应该有的样子,到处是蛛网。商店背景日出的紫红色光影,用暖色调开始勾勒瑰丽的故事。暮光下的大象与蝴蝶。天堂鸟极乐鸟从书本到死前的标本。惨绿的墓地。

100kb的速度断续下载了一个星期,终于看上了。想看看疗养院是不是有治疗效果,但是现在已经好了看也挺好的的。|一场梦,一个走不出的地方,一个一直寻找的人,更像是一场放不下的回忆。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的,也没什么是绝对虚幻的。散落的句子、短诗,隐喻也没有特别难懂的感觉,很像是一部舞台剧。在个人感官上觉着和《现代启示录》的节奏有些像,。唯一就是感觉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句子。

+.这片中超现实并不是根植在现实之上,而是超现实部分作为主体独立出现。开头第一个拉镜头就开始暗示多个时空的剪接,摄影机在铺天盖地的广角镜下宛若透镜,无数次横摇中收纳扭曲的意象,这前半小时已制造完美的意境;从床底爬出进入时空的错层后完全屏蔽人物意识、逻辑,多重意象堆叠但每个意象的解析都浅尝辄止,又由于这完全摒弃逻辑的部分难以在现实部分找到模糊对照,略显走马观花。

奇幻片的导演都是疯子。长镜头的运镜确实厉害,时空变幻流畅转场,美术道具置景在奇幻片中确实精良,但是剧本和对白实在是太玄虚了,看得不明不白,可能懂波兰语和波兰历史后会好一些吧……等有时间再研究本片的时间线吧,这个导演的作品都应该看蓝光版。 ps:但是本片确实让人感觉到远古时神的力量,书籍与诗歌的伟大,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折服,有种读《爱情与其他魔鬼》的感觉。

获得奖项

  • 第25届戛纳电影节
    第2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6届戛纳电影节
    第2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