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寒冷(1996)
UP:2021-07-26极度寒冷简介
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的一项行为艺术引来众多媒体、同行及过路客的关注。该行为艺术的前三部分,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葬、立春日作象征性的火葬完成后,齐雷宣布为与社会的冷酷对抗,他将在最后一部分,即在夏至日用尽自己的体温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冰葬)时,真正结束自己的 生命。
齐雷女友(马晓晴)和朋友们得知后,竭力阻止。他们不知的是,执意要赴黄泉路的齐雷不过是幕后推手手中的一枚棋子,他所实施的行为艺术只是另一项包含阴谋的更大的“行为艺术”的一部分。
简评
死后的未知世界令人畏惧,但死后的现实世界令人向往。人们如何看待我的死,就像如何看待春夏秋冬、吃饭喝水一样,是对于一个普通议题的讨论。有人迷恋食,有人迷恋性,那么就一定也有人迷恋死;死亡是迷人的,当我死后,世界干预不了我,我也不能对世界如何,我只能看,只能像一个幽灵一样静静地看。
立春立秋冬至夏至,最后他还是死在了立秋。吃肥皂那段的长镜头,现在想起来还是反胃。只是想去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看看它有什么不同,到底发现也不过是零星的人会一直记得,亲眼见到后应该会失望吧,但这其实也很正常。感觉这样的行为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太残忍。有时候在怀疑演员和角色的关系,演员演完了角色,角色会不会成为他,或者成为他的一部分,这辈子都摆脱不了的那种。女主好有灵气啊。影片里的人讲话都那么好听,很有感觉。精神病医院那段是真搞笑啊,正常人完全证明不了自己不是精神病。“等他死了留下来点遗作,指不定出了名,能挣大钱。”
生命和死亡是什么,这一永恒的问题,艺术真的能回答吗?角色和演员的重合性,像很多其他传奇的人一样,赋予了影片不一样的色彩。影片对自然光的运用,窗户的光、隧道口的光、门外的光,那些过爆的光和过暗的室内,以及对声音的处理,都让这部影片显得尤为现实主义。贾宏声的脸庞和眼睛与艾德里安·布洛迪极为类似,只是他的眼中多了一丝厌倦、绝望和极致的孤独。
看到一半的时候切出看了故事原型的简述,瞬间觉得王小帅这次的电影变得乏味起来,太空洞,可能我不懂艺术也不懂死亡,但类似于“死亡是为了被他人记住”式行为艺术破坏了它题材本身的美感,自此,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一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后我没有产生情感波澜。但那篇讲述原型短短的帖子让我感受到了原型扑面而来的赤城,仅仅几行字的描述,我就觉得他很美了。
病到极致就是一种正常,正常到极致就是一种病,歇斯底里,大吼大叫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发泄,现代人太缺乏这些了!艺术家又是不同于这些的!或许,只有真正死去还能奇迹般活过来的那一刻才是真的解脱吧!或许,这种人适合活在童话世界里,像我们这种人早就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童话,也就别说这些了!只会混淆大众的视听!
极度寒冷的心,极度冰冷的灵魂。吊诡的配乐加重了本片的死亡气息,贾宏声似乎天生就适合这类角色,即便是被阴谋所笼罩的故事背景,他超脱的气质足以傲视一切。上帝视角加重了他内心的孤独,最后的死亡并不是行为艺术。原本可以写成一篇意识流的遗书,但终究沦为了控制论的囚徒。
这种片子带给我的感受和小时候在路上看到的马路边呕吐的青年和公园坝坝头边走边撒尿的吸毒女人和老城墙老县医院旁边的老房子一样令人不适 各种感官都无法描述//我真的要说有病 老林的操控自带恐怖感//贾宏声好像就没笑过 本色出演一样//马晓晴是不是那个年代文艺片女主标配?
王小帅没有拍出真正的“死亡”,影片沉闷,更像是纪录片。死亡,艺术,都是黑洞,尤其对青年人来说有一种幻灭的,如黑夜一般的引力,但我想不应是以某种行为触碰死亡,也不是将自己行为艺术中的观念留给后人阐释。如果我们在所谓为艺术献身之前并没有真正理解何为艺术,何为死亡,那么我们对于二者的践行都值得怀疑。
我们本身充满对死亡的好奇和渴望,我们好奇不同的死亡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我们渴望死后在人世间留下的各种痕迹,影片中的奇雷为我们进行了一场死亡行为艺术。当我们寻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时,死自然地成为了出口;当我们寻找到了所谓的意义时,意义不复存在,死亡再次成为出口。let it be,我热爱的贾宏声。
《周末情人》和《极度寒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俩确实就是最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最好的男女演员,而且也都被“凝结”在了那个时代。,我发现,在第六代导演里:王小帅拍的是人的内心和灵魂,贾樟柯拍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娄烨拍的是社会氛围和个体情绪;他们每人几乎都没有变过,这也让他们及其作品都变得更加有魅力。
我不是很明白。他以假死抽身来观察没有他的世界,看到了本以为是同行者自私虚伪的一面,也看到爱人和姐姐因他痛苦和担忧的一面。明明可以再次回到这社会,回到自己真正该在乎的人身边,却选择了以真正的死亡来告别这一切。我着实不懂最后的死的目的。还是这只是王小帅为了贴合故事原型而硬凑上的?
关于王小帅我想评判他是否已经成为了他们年轻时那代人以及他自己最讨厌的人。整个对谈从头至尾基本没有营养。还有胡波200万印象。在贾宏声生日的后一天,呈现他死亡的艺术,生与死的意志同时纪念。如果说第一次多少掺杂有社会实验的因素,第二次就是真正面对脱离所有社会关系的纯度更高的个体。对于他来说,电影和现实一样并无多少区分,他的确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