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81)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UP:2021-01-05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评分:8.9 导演:默里·勒纳 编剧:
主演:艾萨克·斯特恩 / 戴维·戈卢布 / 宋庆龄 / 伦纳德·伍德科克
类型:纪录片 / 音乐
片长:8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79年斯特恩在中国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史坦在中国
上映:1981-02-23
IMDb:tt0080762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简介

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此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默里·勒纳

简评

1979,漫长的黑暗行将结束,甚至有幸存者说道:我听的都是外国音乐(照应一下,今年陆续见到有上海人说:去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旅游!)。然而历史事实怎会毫无痕迹,断代的青年演奏者、校长的自述,都是清楚的、令人心痛的证明。在reopen一周年之际观看这部电影,对多国免签的消息不断传来,不禁感叹今夕何夕?而浪潮又要重来几番。

音乐交流的背后是中西方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碰撞,正如艾萨克所说:我不认为莫扎特的天才与时代有什么关系;乐器是演奏音乐的载体,是伟大而有趣的灵魂造就了伟大而有趣的音乐,而不是用机械教条分析出来的所谓“时代背景”,每一次演奏已有的音乐,都是一次独立的艺术创作,而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

很感动。音乐家教刚改革开放时候的人们音乐要是“自由地创造出作曲家心中想表达的”,还有上音副院长诉说文革场景,用低沉的英文一点点道来,镜头直逼面部表情特写。音乐家几乎就在教我们的学生一件事,感性,他用感性帮助那时的人们打破一种固化思维和压抑姓。音乐应该是有感情的,色彩绚丽的。issac说到一个国家,最好的了解方式去去和你的同行交流。他发现音乐学院的8-11岁学生extraordinary,但17-21岁的学生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断档十年。

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无论是音乐还是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都是非常动人的,也能够从文革后劫后余生的人们的脸上看得散发出来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小提琴家在彩排和正式演出时台下的观众的脸上洋溢着一种真诚的喜悦,希望总是美好的,之后不久,中国也出现了很多蜚声国际的古典大师。作为对比,接近四十年后纽约交响乐团访问了朝鲜,过程同样也拍摄成了一部纪录片,而两部片中的中朝两国国民展现的风貌却截然不同,我在想如果我们文革没有结束,恐怕也不会相差太多吧。

这部纪录片反反复复出现的,是一位又一位颇具天分、但被猛、快、响的审美观念熏陶了很多年的乐手,在斯特恩的示范和引导下,如何将手中的音乐迅速转变为具有人性化吸引力、个性化表现力的声响(甚至有些瞬间是直击心灵的)。这是所有反映改开初年的历史影像中最精彩的一部,因为它记录了非音乐世界所不能保存和传递的那些珍贵的讯息。

当音乐成为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再是个人的爱好,这个纪录片记录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的生存的复杂性。来中国之行的音乐家疑惑,为什么1年极大的年轻人拉的都有些问题,好像被什么卡住了,但是8-11岁的小孩演奏的特别特别好,上音的谭校长说因为文革。那些年听古典音乐是违法的,在专访里,他也讲述了被关到有着化粪池臭味的地下室,整整14个月,还要被红卫兵打、羞辱,十几个教授都自杀了……想想前几天被隔离在陌生人的家里都受不了,真是不足挂齿啊。

从外国纪录片里get了京剧的魅力,在观赏我国艺术表演时,还是外国人和领导有排面。所有乐器表演里觉得演奏大提琴那个孩子最可,人琴合一的专注与享受,查阅后是叫王健,后来的成就很高。而比音乐家更闪亮的是那时中国观众的情绪,那真是可成就舞台表演者的互动反映。,那些在小街小广场组棋局的也算,你若耐心体验下就知道多有趣,我们的民族魅力在民间。

1/30/2021 1979年的中国,基本是展现了当时普通中国人中最精英一批的面貌,想知道里面每一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市民更有欣赏西方音乐传统的上海几乎找不出一架达到演奏级别的钢琴,但是北京有一架全新Steinway。文革的摧残导致音乐人才的断代,小学生都是世界级水准,成年学生因为十年浩劫都不行,听唱片都是犯罪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一流,成年学生追求技巧上的精进却不明白音乐到底是什么。谭抒真说相信文革不会再来了,因为现在的人wiser,还是觉得他乐观了。有一个镜头扫到一个睡觉的哥,就对音乐没啥兴趣何必白占一张票子呢,多少人想去还去不了。

到今天,Isaac Stern的演奏即便是对于没有接触古典乐的人而言依然美妙,但纪录片呈现这种七十年代末的伤痛与饥渴太强烈,放在今天多么令人陌生——原来我们曾有那么热切的改开的初期。谭抒真用英文讲出自己过去教授西方音乐的遭遇,以及对于未来人们的信任,认为历史不再会覆辙重蹈,如今观者多么希望如此。

斯特恩把自己对音乐对演奏的理解能说的浅显易懂,又很慷慨的传授给素未谋面,政治理念也大相径庭的东方人,这样说太市侩,他一定没有存着“主义”的想法,音乐也不存在“主义”。那个年代的国人,腼腆又急切的向外张望,热忱又忐忑的展示自己,双方在音乐的交流上都毫无保留、力求完美,让人动容。是一部让人感动,结合当下时政又唏嘘的好纪录片!

“梨子是什么味道,尝一尝就知道了”整个国家和它的子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精神面貌,借两个人物作为片名,实则是两种意识形态下截然不同的“拉小提琴方式”。整个访问的过程像是两个猿猴互相给对方“梳毛”,不一定有所获但双方是舒适的。突然惊现出的“蜜雪冰城甜蜜蜜”原来是民乐合奏版的Oh Susana。

上海音乐学院那一段最让我有感触,我看到在洗漱池边娴熟地给自己扎辫子的小女孩,看到那个垂着头锁着眉的拉大提琴的男孩,看到那些一遍遍跟着老师的钢琴音阶练唱的小小的瞳孔,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感动。我总觉得一直以来我们值得被更好地对待,被像一个真正的人去对待,我们不是一代代的机器,我们能够做得很好,可是当下我们又处于何等的位置?

获得奖项

  •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纪录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