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2010)
评分:8.2
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编剧: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主演:Giuseppe Fuda / Bruno Timpano / Nazareno Timpano / Artemio Vallone / Domenico Cavallo / Santo Cavallo / Peppe Cavallo / Isidoro Chiera / Iolanda Manno / Cesare Ritorito
类型:剧情
片长:88分钟地区:意大利 / 德国 / 瑞士
语言:无对白
影片别名:灵魂的四段旅程(台) / 四时之乐: 人.羊.树.煤 (港) / 第四次 / The Four Times
上映:2010-05-16(戛纳电影节)
IMDb:tt1646975
四次简介
这是一个卡拉布里亚岛的小村子,依山傍海,从山麓间,你可以看到远处的伊奥尼亚海。这是一个好似时间停止的地方,这里的石头有权改变事件的发生,而山羊们则会停下来思考天空的由来。
这里住着一个已经时日不多的老牧羊人,他病了,他坚信他找到了续命的良药,他从教堂的地板上收集灰尘,每晚就水喝下。
在一个羊圈里的一小片黑土地上,一只山羊生下了一只小白山羊,生命最初的不适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它的眼睛立刻便睁开了,它的蹄子已经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整个村子的生活都被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而充满了希望。小羊在逐渐成长,它变得强壮起来,开始玩耍。
一次疏忽,它独自离开了在休息的羊群抛开,它在厚厚的植被中迷失了方向,直到精疲力尽,在一株雄伟的杉树下歇脚。
这棵巨大的树随着山间的微风摇摆。时间流逝,季节快速地更替,这棵巨大的杉树失去了枝叶摇摆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轰鸣。
杉树倒在地上,他被砍倒了,被肢解,它白色的木材被用当地古老的技术转化为木炭。我们最后一次见它,是它随着烟雾和尘埃消逝……
如诗般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对于一个被遗忘的永恒之地的诠释,揭示了和谐的真谛。这是一部完全没有用到任何特殊效果的科幻电影,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未知的奇幻世界,讲述了一个由四个生命互相交叠的奇妙故事。
第63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欧洲电影奖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第55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提名)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第16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获得奖项
- 第16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欧洲电影院线奖 -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音效 / 最佳制片人 - 第55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音效 / 最佳制片人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欧洲电影院线奖 / 狗狗棕榈奖-评审团奖
-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导演
- 加布里埃拉·曼弗雷 Gabriella Manfré制片人
- 苏珊·玛丽安 Susanne Marian制片人
- 马尔塔·唐泽利 Marta Donzelli制片人
- 格雷戈里奥·保内萨 Gregorio Paonessa制片人
- 菲利普·伯拜 Philippe Bober制片人
简评
/ 一个老人、一只羔羊、一颗杉树、一堆黑炭,弗兰马汀诺用极端自然的光影和丰富的声音细节呈现出了生命的四次轮回。在他的镜头下,没有一个特写的人,所有生物一律平等,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不用特效便完成了对动物的精妙调度。相比《生命之树》更极致:全片无对白,不依赖特效,四段故事的时间都精准到分别是 40、20、15、10 分钟。说实话,也比《生命之树》更有趣,观影过程丝毫不会让人觉得乏味、走神或者疑惑。
作为知识背景和信仰基础同时缺乏的观众,也还是被整个故事打动,全片唯一看懂的隐喻是小羊走失的情节,只是不同于圣经中的记述,没有圣人耶稣的执意寻找,也没有特殊意义的反复渲染,这一点颇似《幸福的拉扎罗》,当带有“神性”意味的事物发生于人间,故事主角并不会收获更多眷顾与殊荣,反而意味着其即将孤身面对丛林法则的残忍…这一对比是基于老人死去与小羊降生的衔接,不同生命形式的互相延续给了完整故事更开阔的可能。暗夜中小羊的特写更让我坚信,这里也在讲人间故事,它眼神中的灵气说明它也会思考,而思考并不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在后面的伐木登高竞赛中,人力与自然的对比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公共景观的政治意味呼之欲出,个人觉得此举多少带了些敬意,而仪式化之后“烧炭”片段标志的实用性,或许才真正意味着精神的失落。
全程无对白,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一定有人觉得枯燥无味。我觉得只有想太多的人才会觉得有那么点儿意思。影片讲述了人、动物、植物和矿物的联系。镜头和你仿佛合一,你看着这一切发生又轮回。这是一部有张力的电影,但是那种张力很隐忍,就像蜗牛掀开了压着大石头的盖子。
探讨生命,老头——羊羔——杉木——炭烧,生命是个轮回,终究会化为云烟。导演和摄影很厉害,同一个机位的长镜头、不同时间的同机位镜头、大特写以及出色的画面留白,充满诗意。全片没有一句对白。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都会有生死,通过每一类的生死和价值去平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羊羔思考的镜头好有趣……
千万别拿以往的观影经验来判断这部电影,关于老人、小羊、杉树和木炭四次叙事主题的转化架空了自然和时间的概念,关于生命形式的探讨在细节上很出彩,不同时间相同的摄影机位,不同主题相似的构图和画面,比如老人脸上的蚂蚁和小山羊脸上的苍蝇,构图和环境就预示了相同的死亡结果。★★★★
#戛纳# 每个人都有四种生命—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类,因此我们需要认识自身四回。 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自然光和长镜头。07:51,空境不空,光线的变化。10:10,阳光下的灰尘。12:49,机位独特,透气有层次。17:18,非职业演员,拒绝台词,成套的动作流。26:17,铃声与人绑定。31:52,因为撵狗顺势把机位调过来。34:03,以狗来作为调度的支点,这狗简直就是最佳演员啊!46:50,万物皆有灵。55:14,看对羊羔的处理就能看出导演的心境,以加空镜解决,显得手段太匮乏了。
这个导演的风格基本成型,《洞》和《四次》的比较基本展示了相同的拍摄风格与元素:交叉反复的固定机位镜头,草原牧羊老汉,丢弃的现代报纸,宗教,无声的对白,沉默隐身的超生命体,生命的自然流动等等。病逝的老人、迷途的羔羊、垂云的的松树、使用完成的木炭,配合着四季轮回,只让人去感受、去体验自然的幽邈奥义。(但我不爱看)
如果只是无对白电影,那并不新鲜,《四次》的独特在于,它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台词(进而费力地在剧情、表演、镜头、音乐上做强调,以使电影依靠强烈的形式感而成立),弗兰马汀诺从根本上取消了观众习惯的各种电影语言:散文般的日常场景的松弛排列取消了故事和戏剧冲突、非专业演员和动植物的自然出演取消了表演范式、自然光下的直白影像取消了人造光对摄影机的干预、只用自然声响和同期录音取消了配乐在抒情上的霸权
#岛展#在片头聆听了山峦的脉搏,看到“生生相息”的自然哲学,朝夕可数的时光里,老人去世迎来羊羔的诞生。我第一次发觉“人”不再是让影像鲜活的必备要素,像拍人一样拍摄羊群,留守小羊等待成年羊群觅食归来。生生相息,自然里的一切,包括人都是和谐的一体,我们和羊又有什么分别。《四次》开启了无台词影像最质朴的一种可能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无对白,全片采用自然音效和固定机位,成就了这部用长镜头堆砌起来的电影,一切浑然天成。这是一部让我觉得震撼而又有点害怕的电影。 看完全片以后才能理解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四次》。这两个字是再明显不过的提示,绝对有“关键情节透漏”之嫌
尘归尘,土归土,所有事物绕一圈最终又回到原点。迟暮的牧羊人靠着用羊奶换来的教堂的灰尘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撞破的栅栏是巧合也是注定。新出生的小羊羔还没来及好好看这个世界,就在荒野中死去。树在漫漫时光后,在庆典中轰然倒下,烤的漆黑的木炭在火中燃烧,谁家的烟筒冒着浓浓的烟。一切物质都在轮回,在那个宁静的村庄里体现生命最简单的秘密。
影片结尾和开头是重复的、闭合的,在形式上也完成了四次一轮的循环。四个段落记述的对象分别是牧羊人、羊、树和木炭,四者皆物,物与物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以“关系”作为存在的证据,每一物都有自己的时间线,每条线又关系着别的物,物尽其用,时间交叠,这一切关系的总和就构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