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1962)

Le procèsUP:2021-05-25

审判

评分:8.6 导演:奥逊·威尔斯 编剧:奥逊·威尔斯 / 弗兰茨·卡夫卡
主演:安东尼·博金斯 / 让娜·莫罗 / 奥逊·威尔斯 / 罗密·施奈德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 奇幻
片长:118分钟 / 107分钟(美国电视版)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西德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The Trial
上映:1962-12-21
IMDb:tt0057427

审判简介

改编自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小说,以《触目惊心》(1960)成名的安东尼.柏坚斯饰演异境人物「K」,一朝醒来便发觉警察在旁,说他要接受审判,但无人告诉他干犯何罪。为了表示清白,K试图挑战司法制度,但悲剧人物始终逃不过卡夫卡式幽闭梦魇。影片卡士庞大,威尔斯依旧粉墨登场,还有法国 大美人珍.摩露,负责拍摄的是布纽尔的御用摄影师。影片以黑白菲林呈现超现实的封闭时空,威尔斯在影像实验中继续潇洒前行,从庞大的布景和众多的群众演员中,说明了他如何精心筹划出电影的无边国度。威尔斯自言这是他的最佳电影。

简评

德勒兹提到了奥逊·威尔斯善用的看不见尽头的楼梯(俯视、仰视角度)和没有尽头的走廊与比邻的甬道(广阔的角度,纵深的视野),无限的妄想狂式的螺旋形和无极限的类精神分裂式的路线在《审判》中的完美结合。能把卡夫卡的作品用电影表现成这样实属不易,我们发现一切都是相邻的,办公室接着法庭,画室通往法庭,教堂也靠着法庭,它们都由秘密的后门连通起来,而你一无所知。但我们却永远摸不着法庭,因为这只是预审,没有谁知道初审在哪里进行,更不要说终审了。所有你接触到的法官、律师都是最小的。而即便如此,你也必须小心翼翼。对于受审判的人来说,不存在真正的无罪开释,只有表面的无罪开释和无限延宕两种选择。表面的无罪开释意味着无休无止地在法律程序中循环。法官手中的书不是法典,而是黄色册子。法官根本不需要研究法律,正义也只是偶然。

很多重视技术的影人看来,电影只有威尔斯以前和威尔斯以后之分。诚然,本片在视觉设计上无可挑剔,绘图式照明,奇诡宏伟的场景,疏密有致的剪辑节奏,表现主义的镜头序列,出神入化的景深镜头,都将当时电影媒介特性发挥到极致。但威尔斯在此片表现的全部才华,都服务于营造观众心理的、感官的恐惧效果,还是好莱坞风格的演绎。尽管没看过原著,但我仍认为卡夫卡式恐怖,是人处于对现实感到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伴随的不安,过于清晰的电影表意技巧(尤其指刻意的音效、极端角度、零碎的剪辑)不足感染,而应保持银幕空间的混沌、真实和连续性。故此我和巴赞达成了共识,威尔斯用“强迫性的镜头分解麻痹了观众对而空间的自由读解”,取代了“知觉真实”。威廉惠勒、布列松这些极简主义之辈来拍,估计比威尔斯带来震撼更多。

文学改编包含阐释和音响/视觉化两个步骤,两者全部在卡夫卡身上破产。卡夫卡不可被音响/视觉化,因为他的角色靠字符行动,没有面庞和肉体——即使是朗读为音响形象都显得那么异化——德里达是对的?;他(它?)同样不能被阐释,任何阐释都会形成其文本的破裂——德勒兹是对的?至于威尔斯:广角镜头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创造景深(公民凯恩)以及欧几里得空间。本片中本片打光手法极为反常,key light强度放大并经常将角度偏向垂直,正面“拍”在角色和场景上,反倒削弱景深的营造,影响对物体性质和距离的判断。如此极限的光影配上百变的镜头角度,打碎并重构了单画面的空间,随时可以将其旋转,翻折。

影像层面。K的选角并不是很合适,主演夸张的表演完全偏离了原著的精髓。布景很有意思,破败萧瑟与宏伟奢华并存形成反差,但这大概是导演的“意思”,与我的阅读经验并不是很契合,在我看来原著的荒诞感并不来源于场景本身,而是来源于人物行为与其所处现实环境的矛盾。镜头语言极佳,无论如何奥逊威尔斯以高完成度构筑了原著中的整个时空,而原著文本中的时空其实是相当碎片化的。整体来说,改编及呈现做的相当不错。编剧层面。相比原著,看得出导演在剧作时做出了自己的取舍,即对原著偏政治化地进行解读、提炼,并保留了张力相对强的情节,联系到影片上映的时代背景(冷战、白色恐怖)及票房需求,也无可厚非,只是这对于“卡夫卡式体验”的打击恐怕是毁灭性的。或许电影化或戏剧化卡夫卡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亦实亦虚。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原文还是电影是在抨击方式社会背景下“法律”这个东西。从被告的视角将故事慢慢讲述。被无声定义;被不同目光审视都在各种逼仄的空间下进行着,主角K到底犯了什么罪?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到了电影最后一秒。但电影没有给出解释。我想,也许他活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是他最大的罪。无人为他辩护,孤独,就算倾诉也没人在意事情真相。 看完后心情很微妙。感觉抓住了什么但一切又都很飘渺。//.28下午看星新一的《気まぐれ星のメモ》里其中「映画の『審判』を見て」后才看的这部电影。

与@安东妮奥妮 看的x5。在很多重视技术的影人看来,电影只有威尔斯以前和威尔斯以后之分。诚然,本片在视觉设计上无可挑剔,绘图式照明,奇诡宏伟的场景,疏密有致的剪辑节奏,表现主义的镜头序列,出神入化的景深镜头,都将当时电影媒介特性发挥到极致。但威尔斯在此片表现的全部才华,都服务于营造观众心理的、感官的恐惧效果,还是好莱坞风格的演绎。尽管没看过原著,但我仍认为卡夫卡式恐怖,是人处于对现实感到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伴随的不安,过于清晰的电影表意技巧(尤其指刻意的音效、极端角度、零碎的剪辑)不足感染,而应保持银幕空间的混沌、真实和连续性。故此我和巴赞达成了共识,威尔斯用“强迫性的镜头分解麻痹了观众对而空间的自由读解”,取代了“知觉真实”。威廉惠勒、布列松这些极简主义之辈来拍,估计比威尔斯带来震撼更多。

奥逊威尔斯的改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作,也在影片的几个瞬间达成了对《公民凯恩》的超越。原作中的寓言置于片头来讲述,扭曲的镜头以及极端的黑色在银幕上展示出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极端恐惧。如同原作体现的“现代主义”一样,威尔斯从当初用广播剧形式演绎《黑暗的心》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和这个词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想在这部电影里他的目的可谓是圆满达成了。卡夫卡的荒诞与康拉德的深邃皆被继承,单就解读为“对极权主义”的讽刺则会有些不妥,事实上在这部冰冷的影片之中,哪怕连讽刺也是模糊的,因为根本无需一些具体形式来为它的现代性做什么多余的解释。结局将k的处刑由刀砍改为炸死,使得这一故事的恐惧感又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层次。

这个电影很牛,几乎集齐了所有高端片的特点。文学改编,老长,黑白,超现实,自我世界的主角,荒诞的外在,争辩,自白,死亡。看的我汗毛倒立。其实相比公民凯恩这种教科书标准片,其它的电影更加有意思。演员惊魂记男主,长得就有点像卡夫卡。开头的连环画,结合后面的故事看就很有意思,摄影很诡异很配影片这样的风格。可以对比于耶斯特劳布的卡夫卡。不看高清有些对不起它。把那种被无故指控的恐惧表现的很到位。非常超现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群演人海战术对于塑造“审判”场景非常有效。大家都有这样被众目睽睽的噩梦。既然要怪,就怪的彻底一些。背景音乐和爵士乐太多,感觉威尔士比较不太能接受安静的影像,但实际上也很难全时间注意电影。凭这个开头和结尾,与于耶斯特劳布不相上下。即使是经典故事片的导演,也会在部分添加趣味的形式。

相比之下比卡夫卡的原著更有重点一些,原著本身不太好作为剧本拍摄出来,它的魅力在于从头至尾的怪异。莫名的罪责,漫长的审判,无趣庸俗的男人,神秘诡异的女人,从头到尾断裂又有所衔接的氛围。电影不足之处可能在于把最后在教堂的剧情弱化,缺失了宗教元素带来的神秘和精神维度上的升华,电影更多的鲜明的批判,现代社会对一个真正的人和真实的屠杀。但博金斯的表演几乎完美,对K的诠释精准无比。但结尾如果能像原著一样用刀子捅我觉得更好,也许包含了奥逊威尔斯的想法,但尚未见高明。

我居然看出了迷魂记的感觉,大幅度的调度和快速变化的场景,前半部分看困了好几回,改编的不止审判,以卡夫卡式讲述,作为书的延伸却超越了审判本身。我几乎看过卡夫卡的所有短篇,日记,书信等,不论是城堡还是审判,中长篇中各型各色的人物所提供的信息,极大干扰了读者的理解,这近乎是合理的荒诞对话,引导人们走向探索本我,外界的法并不只存在于他人手中,更是在心中寻找法的根源。结尾的死亡正是主角胜利的象征,嘲弄外界法对人们的欺骗。男主的形象其实更类似城堡的测量员,从城堡的视角来看,他的反抗,他的死却是构成其中无理的一部分,完善了体系对“异变者”的处理。ps:假定男主被炸死

跟布努埃尔片子的本质差不多,那些奇幻、天马行空的设定都只是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除了几个俯仰拍和人物高低对比外,对空间的发掘也远不如想象中深入。男主被莫名其妙地审判,从头到尾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走上法庭也只被当成个玩弄的对象,这是卡夫卡典型的荒诞与疯狂,不过拍得较无趣,群众的疯魔化和男主困境的呈现也不够。也有不少印象深刻的场景,比如齐刷刷坐在机器前的工人们,把枪换来换去最后用炸弹炸死男主的两个行刑人,大概是表达体制的荒诞与压抑,讲得挺不清不楚的。男主作为疯魔体制下唯一的正常人成了被打击的对象,他能做的就是用任何方法给自己脱罪,也算是对抗这世界的唯一方式了吧。但太过注重于呈现男主对此的做法,导致一些内容缺乏更深的呈现,而男主要做什么根本不重要。那种对抗的精神,被演员表演得扭扭捏捏

《审判》一书祭出了最为卡夫卡式的象征之一:法的大门。它的典型性正是在于它的悖论性:一方面,门之所以成其为“门”,主要是因为它的背后向我们承担或承诺了“通向某处”的空间出路(即基于某种功能实现或工具逻辑的类本质);另一方面,影片所呈现的法的大门——综合了《审判》与《城堡》的双重设定——却始终保持着紧闭状态,从而不但没有为人敞开新空间,反倒是将人禁闭于空间。总而言之,“永远紧闭的门”已然自反式地异化为一堵“墙”;且从“门”到“墙”还不只是本质的“变形记”,更使某种注定落空、注定失却、注定徒劳的“诱惑”变得无比“正当”——这大概就是一条刻画现代性的叙事路径吧,无论卡夫卡还是威尔斯都先后踏了上去。至于电影本身,威尔斯同样祭出大量富有象征义的构图与场景布置,并最终在白板演示那里实现某种程度的作者自反。

获得奖项

  •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审判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