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1998)

FestenUP:2021-02-26

《那一个晚上》(丹麦语:Festen)是丹麦导演汤玛斯·凡提柏格于1998年发行的电影作品,是他第二部剧情长片,故事灵感来自于凡提柏格听到的一个广播节目。该片荣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奖,且在丹麦电影奖罗伯奖入围七项奖项且全数获奖。

家宴

评分:8.3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 / 莫根斯·卢克夫
主演:乌尔里奇·汤姆森 / 赫宁·莫里岑 / 托玛斯·博·拉森 / 帕普丽卡·斯汀 / 碧尔特·诺伊曼 / 崔娜·蒂虹 / 赫尔·多勒里斯 / Therese Glahn
类型:剧情
片长:105 分钟地区:丹麦 / 瑞典
语言:丹麦语 / 德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家变!(港) / 那一个晚上(台) / 家族庆典 / 家庭聚会 / The Celebration
上映:1998-06-19(丹麦)
IMDb:tt0154420

剧情

一群儿女从各方团聚来庆祝他们父亲的60岁大寿。晚餐时,大儿子突然宣布的消息以及这个光怪陆离的夜晚将会是所有宾客最难忘的经验。

奖项

奖项奖项受奖者阶段/结果
第51届坎城影展金棕榈奖《那一个晚上》丹麦提名
评审团奖《那一个晚上》汤玛斯·凡提柏格获奖
波迪奖最佳丹麦电影《那一个晚上》获奖
最佳男主角乌尔里奇·汤姆森获奖
罗伯奖最佳丹麦电影《那一个晚上》获奖
最佳男主角乌尔里奇·汤姆森获奖
最佳男配角Thomas Bo Larsen获奖
最佳女配角Birthe Neumann获奖
最佳剧本汤玛斯·凡提柏格、Mogens Rukov获奖
最佳摄影Anthony Dod Mantle获奖
最佳剪辑Valdís Óskarsdóttir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那一个晚上》丹麦获奖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那一个晚上》丹麦获奖
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那一个晚上》丹麦获奖
瑞典金甲虫奖最佳外语片《那一个晚上》丹麦获奖
欧洲电影奖年度欧洲发现《那一个晚上》获奖
挪威亚曼达奖最佳北欧剧情片《那一个晚上》获奖
荷兰鹿特丹影展观众票选奖《那一个晚上》获奖
圣保罗国际影展国际评审团奖最佳影片《那一个晚上》获奖
吉宏国际影展最佳导演汤玛斯·凡提柏格获奖

本片是第一部遵循激进美学运动逗马宣言所拍摄的电影,一般称作逗马1号,其与逗马2号──拉斯·冯·提尔的《白痴》成功打响逗马宣言这个电影运动的名号。

简评

世上真相和权威所做的斗争千千万,可爱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正义和真相似乎总是徘徊在垂死的边缘,理智、欲望和激情并不总能在一个人的灵魂当中和平共处,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也总能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美其名曰为“坚守”的事情。人们极力挣扎、维护,无所不用其极,拼尽最后一口气也要和正义的疯子划清界限;中间这个界限,想来想去,无非就是一张“面子”,还有脸皮之下那一堆怎么也不愿示人的垃圾。也许我们可以将父亲描述为一只气球,本来充满了气,无论味道如何,还都鼓鼓囊囊;随着那层皮到处漏气,人们开始闻到味道,球体也开始逐渐萎缩;直到最后,气球周围臭气熏天,气球本身已经不复往日模样,《家宴》也许就是一个寓言,其背后所隐藏的普适各处的明争暗斗和艰难困苦、其中心所昭示的无聊但凶猛的维护与质朴而讷言的追求之间的对抗。

真的是太精彩了!子女参加父亲七十大寿,克里斯蒂安当众揭露父亲长期猥亵自己和姐姐并导致姐姐自杀的丑闻,继上一次看《罗塞塔》被摄像机摇到头晕,《家宴》也成功制造了嘈杂的混乱感。镜头语言太过迫切,要诉说的罪行和愤怒太多太多。穿插的那一段众人高歌种族主义歌谣的片段着实让我吃惊到怒气冲天。全片没有一个镜头是废话,片尾克里斯蒂安晕倒后在黑暗里和自杀的姐姐拥抱的画面诡异又温馨。最使我后怕的是猥亵犯父亲的妻子,这位母亲亲眼目睹父亲猥亵幼年的孩子们却从未说过一句话,在宴会上当众污蔑儿子,这不是母亲,是魔鬼。(BTW,不知九号秘事第一季第一集是否有灵感来源于此,《家宴》真的太优秀了。)

温特伯格如果我先看的这部那我对你印象会多好哇,这才是所谓道格玛95,果然一个导演早期作品才是最有诚意的。。。喜欢死了!!!手持镜头+边缘模糊+变焦+大量特写+监控一般的俯视镜头营造的原始粗糙诡异的颗粒感(比划),快速且故意杂乱的剪辑,,,故事线居然有点让我想起九秘S01E01沙丁鱼游戏,当然这部的拍摄效果和呈现方式都比后者高级太多……总之太好看了吧,这种氛围感,,,感觉温特伯格适合实验与呈现而非观念输出式的反映,只需要把一切呈现在那里,然后戛然而止。

令人目眩的逆向鸿门宴,和睦美好的家庭宴会就在一场又一场的敬酒祝词中被剥离外壳,最后分崩离析,暴露出藏匿于过去的极端罪恶与不适。细细想来这部道格玛元作仍有诸多回味:父权制的权力压迫与弱势群体的革命性反击,关于好莱坞垄断商业片市场而自上而下地掌控全局、高成本视觉奇观电影迫害国家电影与小众电影的隐喻,前卫大胆的之于伦理、阶级、种族、革命种种异象的展示与剖析。作为一场很“北欧”的室内剧而言这非常地掷地有声,摇晃的镜头与难以辨认的肢体更加凸显了人自身琢磨不定的存在,人与人微妙的关系在禁闭空间下必须进行的言语交流中被强硬地颠覆与重构,过瘾!

。①传统情节剧:一次家族聚会揭示了表面光鲜的豪门家庭的各种家丑(父亲强奸子女、种族歧视、骨科、渣男等)。②营造写实质感&动荡激烈的气质:数字影像&褪色画面、实景拍摄、手持运镜、零画外配乐、同期声、刁钻的构图角度和景别、空间跳跃感强的凌厉剪辑。③以微弱的烛光表现心理蒙太奇;宴会这么多人却调度(广义,包括剪辑等)地很清晰,厉害。④对写实质感的着重也牺牲了一些传统情节剧本可以有的影像力量。

分享会后才来打分的,已经忘记当初第一次看时的感觉了。但目前的感觉是,不堪反复观看>_<。挑它作分享,主要是因为Dogme95这个话题,它延申出那个时代的电影制作趋势,以及一小部分人的美好愿景。DV机以及打光限制(因为Dogme)造成的很差的画面质量并不会影响我的打分。故事中还有一些深意其实我尚未完全搞懂,比如黑人男友的作用,比如小儿子滑倒的同时女仆从浴缸冒起。这次分享会,对Dogme95做的功课带来的见识,是最大的受益。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这剧作是如此的优秀,这手持摄影是如此的生猛有力,明明都是用心良苦却伪装的自然简单,你也不得不承认道格玛95是一个如此自我矛盾的运动,手持dv机,反对技术不是带来更加松散先锋的个人表达,而是回归了最传统的古典戏剧结构和演员表演,道格玛的代表导演们实际上都是戏剧化的典型代表。说实话我之所以不喜欢«狩猎»很有可能就是没了道格玛95手持dv机的粗砺感,这部如果按狩猎那拍法估计也挺没劲的。唯一激进的内核便是道格玛这一批导演的意识形态,抛弃简单的道德判断而去接近欲望乃至人性是他们的共同闪光点(也许这是北欧民族文化所致),将父亲不是当作阶级敌人消灭而是去展现他似乎人性的一面,这确实已经十分激进了。:这部和狩猎是一个命题的两面,一个演员这么多年过去演了两种角色真是有意思。

“Dogma95”运动的开山之作,也是温特伯格导演的长片首秀,确实精彩!全片始终恪守道格玛创作的“纯洁誓言”,全程手持摄影,并毫无配乐,画面粗糙昏暗,影片显得异常朴素,且纪实感极强。片中老头儿的六十大寿愣是演变成了一场丑态百出的家变闹剧,儿女们在家宴上把老爹的陈年家丑扒了个底儿掉,到最后颜面扫地,分崩离析。频繁的交叉剪辑使节奏愈发凌厉,并把空间运用到了极致,基本上每一幕都颇具戏剧张力,让这样一场“家宴”变得波澜起伏。当中对资产阶级那丑陋虚伪的嘴脸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将他们内在的丑状陋态昭示天下,狠狠地鞭尸一番,其家族的肮脏内幕和摄影机那粗粝的画风真是再契合不过了。这不愧是道格玛电影里的招牌,值得夸赞!前段时间CC刚收了它,待到修复发行之后,再来重温一下吧。

导演/演员对剧本/表演很精准的一处拿捏便是在披露父亲罪行时不合时宜的幽默和伪乐。Helene看到遗书开玩笑说上面什么都没有;Christian用嘲讽的口吻敬酒;遗书里的Linda调皮地开场,提到Christian时,Christian夸张地笑了。人对于痛苦的表达有时就是这么反直觉,它不是直来的悲伤、憎恨或痛楚,而是妄图麻醉自己期以逃避,在发觉现实无法逃避之后,缓缓走进痛苦的折磨。剧本几处反直觉的设计(众人无动于衷、父母亲的反应)也是直击人性。孩子们长年累月的痛苦,最后竟然像一桩谈不拢的生意,敲个杯道个歉,这事就这么散了。

不仅是开天劈地的一部还是惊世骇俗的一部,看的时候直接闪回《龙纹身的女孩》,把家族丑闻这种低俗不入流的事件上升为纳粹主义的遗产是整部片子最令人振聋发聩的设计,古希腊神话的文本和意识流的拍摄风格再辅以无限反转情节简直就是以鬼魂视点来通关了一遍《奇异人生》,尽管设备有限但仍无法掩盖这部观赏性极高的影像风格。本片最卑劣最虚伪最可笑的角色,那位堪比麦克白夫人的母亲才是整个家庭最令人窒息的存在。以沉默埋没事实,以谎言虚构真相,以守序遮盖罪恶,这已不是家丑不得外扬的家庭内部问题而是关于伦理道德的人性崩塌,既然能容忍其罪恶的发生,那必然将成为死神的守墓人引导所有人走向毁灭。而迈克尔,这个家族荣誉的捍卫者是昆丁亦是杰生(福克纳),他无疑是男性权力的丧失者,也是新纳粹主义的继承者

上流家庭的伪装在家宴上被儿子揭开,曾性侵亲生儿女的60大寿父亲多年来在自己和妻子的共同掩饰下一直受人尊敬,直到女儿的自杀导致的儿子反水以及女儿当众读出的遗书。关于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人前人后两面性乃至人后罪恶滔天的作品并不少见甚至可以算作一种叙事流派和创作范式。而本片里加入的父权崇拜、种族主义倒是丰富了叙事元素以及加强了讽刺的力度。众人在小儿子的带领下合唱种族歧视的歌谣我认为是最精彩时刻。

杰作!道格玛1号作品,相信温特伯格的这一部电影在当时就像一声惊雷。道格玛95的魅力在于看似禁欲主义的戒律清规世界上帮助他们达到一种影像语言的纯粹和极致,但也对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个规则限制中挖掘电影的极限表达。这部《家宴》中可以看得出温特伯格对节奏的精妙把控,视角、镜头、剧情设计都可圈可点,手持摄影和同步录音的代入感极强,没有了戏剧舞台感的包装,真实的情绪得以流露和爆发,一场家宴中对父亲的拷问层层推进毫无拖沓之感。可以看到几乎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妙的设计,而又不显得突兀和不协调,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道格玛95条例下完成的一部“完美”作品,温特伯格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导演。《芬妮与亚历山大》

获得奖项

  •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第1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获奖:Estonian Film Critics Award
  • 第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Foreign Language
  • 第1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第1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获奖:观众奖
  •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1届戛纳电影节
    第5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11届欧洲电影奖
    第11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Discovery of the Year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第14届独立精神奖
    第14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Best Foreign Film
  • 第56届金球奖
    第56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