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2007)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UP:2021-08-06

《爱情誓言》(法语: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是一部2007年法-义-西合作拍摄的电影,由埃里克·侯麦导演,亦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电影灵感源自奥诺雷·杜尔菲(英语:Honoré d'Urfé)发表于17世纪早期的田园牧歌式小说《阿丝特蕾(英语:L'Astrée)》。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评分:7.1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奥诺雷·迪尔费 / 埃里克·侯麦
主演:安迪·吉雷 / 斯蒂芬妮·克雷恩考尔 / 塞西尔·卡塞尔 / 韦罗妮克·雷蒙 / Rosette / 若塞林·奎夫林 / Mathilde Mosnier / 罗多尔·保利 / 瑟奇·伦科 / 亚瑟·杜彭 / Priscilla Galland / Olivier Blond / Alexandre Everest / Fanny Vambacas / Caroline Blotière / 阿兰·利博 / 玛丽·里维埃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5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牧羊人之恋(港) / 爱情誓言(台) / 男神女神的浪漫史 /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 /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上映:2007-09-05
IMDb:tt0823240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简介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名叫瑟拉多(安迪·吉雷 Andy Gillet 饰)的牧羊人和名叫阿斯特蕾(斯蒂芬妮·克雷恩考尔 Stéphanie Crayencour 饰)的牧羊女相爱了,两人的爱情炙热而真诚,他们都视彼此为今生的唯一。不幸的是,由于听信了谣言,阿斯特蕾误以为瑟拉多另有新欢。伤心欲绝的阿斯特蕾发誓再也不愿见到瑟拉多。
  失去了阿斯特蕾的瑟拉多悲痛万分,只想匆匆了却此生,没想到,企图投河自尽的他被仙女救起。求死不成,瑟拉多重新感受到了自己对于阿斯特蕾的爱意,可是永不相见的誓言已经许下,面对这铁一般的桎梏,瑟拉多能够重新见到阿斯特蕾吗?又将有多少艰难险阻在道路上等待着他呢?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埃里克·侯麦

简评

侯麦还是那个侯麦。以前他喜欢在电影结尾安排情节的反转,引向视角的抽离,达成抽象的反思。在他最后一部电影里其实也一样,只不过他是在以整整一部影片作为他电影生涯的「反转」,也就可以理解他是拍得如此古典,如此抽象,与眼前的生活如此抽离。侯麦完成了一种形式上的自恰,不过他最后呈现的内容并不新颖,灵与肉,柏拉图与自然法则,他或多或少都曾拍过。不同的是他更换了表达方式。侯麦的电影以大段的对话和独白著称,他的人物用自我解刨的方式谈论爱情,细腻而真实。但在这里,自白被替换成了角色口中的诗歌和音乐,以及莎士比亚式的戏文,而相爱的两个人甚至很久不曾见面,更不用提交流。侯麦让他们分离,让他们困于承诺,又用本能引领他们走出困局,最终重新认识彼此。侯麦就像那个牧羊女,她命令牧羊人永远活着,而侯麦,则是要爱情永远活着。

最后一部由侯麦指导的影片,跟前作风格差别很大。如果说前作,尤其是四季系列,都是有钱有闲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囵圄的爱和稠密的思想交锋,都是戏谑的,轻快的,速食的;那么这部男神女神则是庄重古典的,严肃神圣的,悠久教条的。片中的性扭曲和稍显古怪的裸露如果以古典品味鉴赏,则构图画面风格很高更,不知侯麦是否参考了这位画家。

我竟然很喜欢看这个如此“荒谬与愚笨”的爱情故事。侯麦以简单的手段表现出了高超的视觉修养。谱写出了一部非常浓厚的田园牧歌色彩的作品。颜值超高的男神和女神,油画一般的田园风景,如同童话故事一般的爱情颂歌,充满着哲理和思辨的爱情对话。作为侯麦的遗作,我觉得这就是侯麦自己的童话爱情故事,天真烂漫,纯洁、充满想象力。

暮年的侯麦不再坚持画面和台词,甚至不顾表演和思想,显然这部影片想展现的是一个概念,一个最古典的命题,“存在”。诚然,类似的主题已在《冬天的故事》中得以展现,尤其是那段莎翁的舞台剧,“让她活!”,但本作包含的元素,“成为女性”、“古典形式”、“乔装的真实”,仿佛是侯麦对于第七艺术之存在的宣言。这样一部影片符合遗作的定位,它寄托了导演无法实现的梦想,也是《侯麦传》中数次提及的呐喊:活在过去。

作为侯麦的遗作多少有点返璞归真的意思,除了主要通过对话搭建剧情、文学性比影像性更突出、服化道奉行极简之外,并没有太多典型的侯麦元素,或者说侯麦在最后的作品里展露出了他本来的学者底色,舍弃了让电影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的流行色彩,而是以中世纪文学作品为蓝本,进行了类似于舞台剧式的改编,摄影和美术都很精致,有着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那种混杂着神性的唯美。只是故事在一种颇为复古的价值观下,和现代观念颇有抵牾,或许这是侯麦对自己既扬弃又坚持的产物。

为给侯麦遗作的敬意加一星。实在是不好看——原以为侯麦晚期终于开始试图跳脱沉浸于布尔乔亚恋爱与生活的写实镜头中的创作开始借最淳朴的古典气息抒发一种诗意的原始爱恋观,不曾想本片根本就是以奇遇、相伴与宽恕等情节在荧幕中释放并“升华”了一个负心自大、偏执、出轨且自我感动的男性形象:是侯麦隐藏已久的男性中心立场终于的显现吗?我宁愿不这么假设。画面上的美艳无法弥补剧情的单薄。镜头的主观性不可能被电影性的缺失消解。

古典神话里有许多情节在今天是不适用的,尤其是欧洲的古典文学作品,会为了舞台效果有夸大的惊人之举,或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剧情设置(似乎也有说法是在这类作品中的人物是理想化的,具备一种至情至性的纯真,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非常天真),今日之改编,务必丰富人物、合理化行动。对于侯麦这样的剧作者,故事性要排列在人物的动态展现、哲学思辨之后,与古典神话的相逢,恐怕并不会如金风玉露一般。

1.“男神”成为女性才能赢回爱情。,而有意将不同年代的美学杂糅在一起:牧羊人穿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服装,城堡则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样式,却谱写出了古典气质最纯正,最远离当代视觉趣味的田园牧歌。而这种美学风格(当然还有颜值)足够吸引我,能抵消掉于尔菲这个17世纪爱情故事观感上的乏善可陈。,却成了侯麦的最后一部电影。比起这部,我更感兴趣未完成的那个女占星术士与女歌手的故事,但我们都看不到了。:我相信自己在拍电影的时候,能够捕捉到从事其他艺术无法带来的幸福。大莫莫永远是我的本命导演。

侯麦生前最后一部电影,80多岁的高龄完成。当时他已经是个受人尊敬的导演了,也终于拍了一部改编小说的电影,可一个历史神话题材,还是用他质朴的方式去拍。2007年,特效、大片已经层出不穷了,可是这部电影里的宫殿居然都没有侍卫。演员的颜值一如既往的高。服装不像别的历史片一样去精美的还原,而是做的相对朴素,却因此产生了原始感。虽然是在广阔的草原拍摄,还是坚持用了4:3。

基础文本是皮埃尔·祖卡的创作剧本,而非于尔菲的原著。庞大原著的情节线被大量删减,祖卡的剧本也完全改变。缺少鲜明形式化设计之后的故事,不再像《帕西法尔》那样能将漏洞与人物缺陷转变为“儿童”向扮演游戏式的体验电影,反而在一种人物不在线和矫揉造作间不断徘徊,本身新浪潮导演就有着处理稀奇古怪的卓越能力,但在侯麦这部电影中,这项能力是消失的。人物并未达到侯麦所预想的神性与本真的状态,特别是这部只拍一条的情况下,演员总透着业余。因此服装上特意选取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衣物,摄影参照神话主题画作,建筑使用文艺复兴时期城堡也就变为了简单的表面构建,没有匹配的内里感情空间。追求场景的自然决定了现场收声,但额外添加的鸟鸣透出过满的感觉。首次使用两台摄影机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效果,机位跨越在侯麦电影中是个出戏的技术手段。

这是一段爱情罗曼史,是一封爱的寓言,是一首销魂婉转的田园牧歌。埃里克侯麦电影的画面,总是如油画一般,精致细腻,美好恬淡。看着一幕幕在眼前迭现,那些古典俊男美女,念着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柔情话语,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候阅读古希腊神话、维吉尔、但丁、彼特拉克作品的时光,不过是将脑海里的画面具象化。看这样一场电影,俨然就是《十日谈》里逃离瘟疫蔓延的公子小姐们,远离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伊甸园,在那里分享一些天方夜谭的痴男怨女的故事……

1227资料馆小西天胶片放映,侯麦遗作,整个影片感觉就像用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风格拍《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像是古希腊神话魔改版的鲁迅的《奔月》,我也说不好,总之就是觉得有一种土法炼钢式质朴但不低级的“土味”。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本片的戏剧性和文学性都极强,台词的念法“含莎量”极高,虽然有些地方显得蠢蠢的但又好像是一种刻意的反讽,甚至透露出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家哲学。结合侯麦此前二十多部电影不厌其烦地对爱情进行的讨论,这部《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呈现出了一种毕加索画牛的奇特简约感,很不“侯麦”,但又很“侯麦”。

获得奖项

  •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