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1983)

Rumble FishUP:2021-07-22

斗鱼

评分:8.1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SE·欣顿
主演:马特·狄龙 / 米基·洛克 / 戴安·琳恩 / 丹尼斯·霍珀 / 尼古拉斯·凯奇
类型:剧情
片长:94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雷鸣小子 / Rusty James
上映:1983-10-21
IMDb:tt0086216

斗鱼简介

美国的塔尔萨,17岁的詹姆斯有一个绰号叫“摩托车手”的哥哥。“摩托车手”是一个传说中的神奇人物,擅于打架斗殴,并是一个天生的青年帮会的领袖。一天晚上,詹姆斯和女朋友帕蒂约会时碰到了号称“打架大王”的威尔科斯,“打架大王”向詹姆斯挑衅,两人打成一团。詹姆斯不是对手,多处受 伤,在这关键时刻,消失了两个星期的“摩托车手”突然出现了,赶走了“打架大王”,并照料詹姆斯。厌倦了过去生活的“摩托车手”同黑社会脱离了关系,行踪不定,但仍享有很大的名气。由于经常逃学,詹姆斯被学校开除了,帕蒂也同他分了手。一天,詹姆斯在一家动物商店发现了“摩托车手”,哥哥将一些红、蓝两色的暹罗斗鱼指给弟弟看,并告诉他:这些鱼如果被关在密闭的容器里就会相互厮杀,直至死亡。“摩托车手”要将暹罗斗鱼带到河边去放生,这样它们就不会自相残杀。但就在他走到河边的时候,却被警察开枪打死。詹姆斯遵循着哥哥最后的指示,带着暹罗斗鱼,骑上摩托车,直向大海而去。

简评

迷茫又漂浮不定的青春,漫无目的地消耗着光阴,找不着方向,没有归宿感。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黑白光影效果表达出了一种压抑无助的情绪。很多镜头非常有设计感,鱼缸里的彩色鱼,墙上的剪影,低机位拍摄。一看就知是出自名师之手。配乐很特别,几乎都来自与场景有关的声效,很应景。

全片从头到尾都是黑白画面影像,只有结尾部分那几条鱼是彩色的,也算是通过那几条鱼来呼应了下主题,本片为观众展现了两个小镇青年的青春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的碰撞,时代车轮的前进并不会因为个体的意志而改变,片中演员除了尼古拉斯·凯奇之外都是生面孔,不过那时的观众应该认为他才是生面孔吧

那些人就像斗鱼,为打斗而生,其实斗鱼色彩斑斓,也不是喜欢打斗,只是小小的鱼缸给不了他们足够的空间,最后他把斗鱼放归河里给鱼儿和自己一个自由。在我看来摩托小子是疯了的,恰巧他的精神病却在那样的环境下被底层青年崇拜,在这些人眼里他无所不能,潇洒风流,来去如风。结尾这自由精神被视他如眼中钉的警长击毙,他得到了安息,他的弟弟也走出了这迷宫。

220907 【B】以青年人物为拍摄对象的[斗鱼]的影片主题恰好与新好莱坞浪潮以及嬉皮士运动退潮过后,九十年代号召回归家庭与主流价值观念的浪潮遥相呼应,即关于追寻迷茫反叛过后的醒悟与和解:由放下乃至厌倦了公路电影中至死方休反叛精神的青年帮会领袖为其渴望叛逆的仰慕者带来反思与回望。时刻想及一些上映时间在新千年左右给我留有深刻印象的黑白色调电影,它们的魅力总有着相似之处:故事无外乎是以人物为中心,氛围时而庸懒时而轻快同时含有人物情绪特征的表达;很难形容的是,此类影片在向观众共享人物状态时粗粝却美妙的干燥感。

镜头感很好,堪称一流。但是剧情有些太平淡了,全剧的矛盾冲突简直就和日常生活差不太多。镜头场景之间的切换很跳,特别是对白,设计的快跟实验电影一样,都快没有逻辑可言,配在一个正经故事里让人觉得虚假,不断的重复那些话很没有意思。全片用斗鱼和鱼缸作为象征,暗示着小城的封闭和帮派生活的无望。感觉其实和x档案挺像的。

浓浓的德国表现主义的呈现。电影给出了很多问题,但并没有给出解答,留给观众太多的解读空间。黑白影像的全片,除了红蓝两色的那两条暹罗斗鱼外。因为电影里的哥哥是色盲,世界在他眼里就是黑白二色。兄弟俩躁动的青春,不止是斗殴泡妹子喝酒…偶尔的莫名愤怒,都可能把他们推入绝境。这电影,居然让我品出来“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

马特狄龙眼睛好看,因为好看所以我不赞成这种压着嗓子念对白的表演,放在从前中可能问题不大,但毕竟这不是年代类型,而且越开越多的青春类型更多的是调动本人的能量去除掉那些修饰性的东西,如果说由他进入故事,但到了灵魂视角时反而更被工具化了,这部电影看似纪录了青春与叛逆,让我感觉的更多的却是人却淹没在各种表现的手法之中,成为了一种展示性的作品。

整体调调和《最后一场电影》(迷惘忧伤)和《美国风情画》(嬉皮士)比较接近,对当时的类似于《西区故事》和《无因的反叛》的类型化的反叛 // 风格十分自我又欧化,费里尼/伯格曼式的屋顶美女/身体悬浮/无指针时钟,类似《公路之王》的懒散结构,米基·洛克“毫无生气”的念白 // 色盲、耳聋、斗鱼、杀掉倒影和兄弟关系…

为了一幅倒影中的面孔,科波拉不惜牺牲掉整部电影的色彩和质感,以捕捉近乎瞬间的美丽,因为只有在那镜头都难以挽留住的一瞥,才是无数斗志昂扬的少年奋其一生都难以抓住的彩色现实。只有在那一瞬间他才看清了自己的面庞,原来自己的脸是如此真实,每一个毛孔每一道皱纹,都完整映射在打破他美好幻想的警车玻璃上。他一直以来都在嘲笑哥哥分不清现实的色彩,原来他才是那个对色彩视而不见的异类。相信看到这里大部分观众都会认为科波拉跟他同时期拍青春叛逆片的导演一样,大费周章只为歌颂美国青年突破束缚追寻自由的反叛精神,或垮掉的一代所享受的混沌状态,而事实却截然相反,科波拉在赋予人物如此强烈的自毁倾向的同时,也否定了其自我毁灭的意义。在结尾看似代表自由的海边,科波拉用极度夸张的长焦镜头把无垠的大海压缩成了一堵墙,死死堵住了前路

电影简单却有十分深刻的论题,“我究竟应该去向何方”,曾经是街区传奇人物的哥哥突然流浪加州,又带着迷茫归来,父亲说他是生错了时间与地点,感觉过于敏锐并不等于疯子,但会让人疯狂,他就像话剧里演着错误角色的演员。弟弟问哥哥为什么不重振事业,哥哥说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的人怎么领导一群人。弟弟年轻冲动但有着一直保护他的哥哥,哥哥的遗愿让他成长,他明白了斗鱼为什么要放进河里,哥哥为什么要他去看海。在更大的世界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哥哥才21岁,却已经像25岁那样了。

弥漫着只属于青春的无所事事和自我毁灭的浪漫,年轻的时候觉得度日如年想快点长大,但是却对残酷现实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两兄弟都是有趣的人物,大哥神秘淡定,说话时有种超然物外的冷静与成熟,一心想放鱼回归河流,break free。小弟想变成大哥的样子。全片镜头都很考究了,做了很多实验性尝试,找了很多奇特的镜头角度,特别喜欢狂欢节的酒吧里那段,气氛太棒了。

没有了帮派,但仍有堕落的社会,于是能力有限的不良青年在江湖前辈的传说下厮混模仿。相比于风驰电掣与为所欲为,这部电影中的放荡不羁被划定在了狭小的空间里。在我看来这是本片的最大魅力,没有同情反思批判,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乖张的场面调度,在设限的意义范畴内尽情垮掉尽情毁灭,没准这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而哥哥的自我毁灭,最终成就了弟弟的救赎,失去“榜样”的弟弟,独自看到了大海。

获得奖项

  • 第3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3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Prize / OCIC Award
  • 第41届金球奖
    第4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电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