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以拉谷(2007)

In The Valley of ElahUP:2021-08-09

决战以拉谷

评分:7.6 导演:保罗·哈吉斯 编剧:保罗·哈吉斯 / 马克·鲍尔
主演:汤米·李·琼斯 / 查理兹·塞隆 / 杰森·帕特里克 / 苏珊·萨兰登 / 詹姆斯·弗兰科 / 巴里·柯宾 / 乔什·布洛林 / 弗兰西丝·费舍 / 约翰·威斯利·查特曼 / 杰克·麦克劳克林 / 麦卡德·布鲁克斯 / 乔纳森·塔克 / 韦恩·杜瓦尔 / 维克托·沃尔夫 / 布兰特·布里斯科 / 格雷格·塞拉诺 / 布伦特·塞克斯顿 / 德文·布洛楚 / 佐伊·卡赞
类型:剧情 / 悬疑 / 犯罪
片长:121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以拉谷 / 进退维谷 / 震撼效应
上映:2007-09-28
IMDb:tt0478134

决战以拉谷简介

本片取材自真实事件。伊拉克步兵麦克•德尔菲尔德(乔纳森•塔克 Jonathan Tucker 饰)的父亲汉克•德尔菲尔德(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饰)某天突然接到儿子回国后失踪的消息。老兵汉克驱车来到军营亲自调查,从儿子手机的影像中一点点了解到了麦克在伊拉克所经历的心理创伤。没多久警方发现麦克遇害,并被肢解焚尸。汉克的妻子琼(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饰)得知噩耗后悲恸万分,不能自己。汉克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探员艾米莉(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二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并一步步接近事件的真相。
  本片获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汤米•李•琼斯),并获第64界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大奖及金狮奖提名。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汤米·李·琼斯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保罗·哈吉斯

简评

封死倒挂美国国旗,特朗普粉丝们流泪点赞!片名是讽刺政府把年轻人派出国送死,“他们为何要让孩子去挑战巨人”……退伍老硬汉一棍撂倒持刀壮汉,私自追查真相,不解释就干,压抑下反弹,很酷也很悲凉!军车撞死孩子毫不愧疚,回看00年代美国宣传和公知吹捧,讽刺啊!美国警察能令人瞠目结舌,联系官僚主义和暗箱操作,阴谋论盛行真的很有理由……称呼袒胸露乳的妓女为“女士”,是侮辱……女性职场平权确实挺难……女主追捕狼狈而真实,凶手平静还原凶案,毫无上一代那种战友情,更是残酷而真实……

一个在专业技能和刑侦判断力等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军警父亲,最终仍然失误:在判断儿子的杀人凶手时——认定军中伙伴不会干出这些事,而只可能源于现实中的利益勾结(与毒品犯罪相关),拨开这层可以清晰的看到军队和战争是如何将人异化的。然而,最值得咀嚼的是父亲所自傲的判断力是如何失误的,父亲对于军中经历的肯定与儿子的经历大相径庭,这同样导致了他在最关键的部分未能理解儿子——儿子在崩溃边缘打电话给父亲,父亲甚至没有问他发生了什么,就轻易做出判断,仿佛一切都是他经验过的,一切都会过去,而他自己就是佐证。这种经验的区隔远非代际差异可以概括,而是说明伊拉克战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症候,它无法通过以往的经验来把握——无论是韩战还是越战。

平淡如水的反战电影,这种电影也只有山姆大叔能拍出来并过审。士兵虐待战俘、杀害小孩、杀害自己的妻子、士兵相互残杀。对生命的漠视,甚至只当作了一个玩笑。从伊拉克回来后,士兵对生与死完全没有了常人应有的概念,从而酿成了悲剧…..这部片里汤米丽琼斯和《老无所依》里的表演很相似,全程充满无奈和悲伤。

在以拉谷,为什么那个叫大卫的男孩要挑战巨人歌利亚?难道那个男孩不害怕吗?在伊拉克,为什么麦克明知道前方有个小男孩也要开车撞过去?难道他不知道那个男孩也会害怕吗?退伍老军人汉克苦苦追寻儿子被杀的真相,到头来却已分辨不清,他的儿子到底是那个正义、勇敢的孩子大卫,还是那个邪恶、残暴的巨人歌利亚?是伊拉克战争中的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又或者两者都有?战争中没有赢家。等待救赎的也不仅是伊拉克。

战争把人变成士兵,把士兵变成恶魔。沉重的故事在迪老灰色的镜头下更加沉郁,好像他的镜头下流淌着光影搭配沉重的弦乐已经自成一派。“当旗子倒挂,说明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你们要找的是蓝色的车,在灯下会看成绿色”,太多这样具有双重意义的台词和剧情设定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技巧纯熟,完整的人物arc在最后收尾的部分和主题相辅相成,真的太厉害了。最后只剩一声叹息,战争从来就是地狱,可我们却不肯前行。

标准的反战电影,我们有时候只看到战争的胜利,却忽视了战争对军人心理的影响,片中的现代美国军人生活萎靡,颓废,甚至有的心理已经扭曲,以标准的军人形象也就是主角父亲,曾经的军人,和现在军人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后的国旗也正式这种形象的鲜明隐喻,开始片中的国旗是鲜艳的,那正式父亲心中的自己儿子的形象,现代军人的形象,最后片尾父亲回去换上了残久的儿子寄回来的国旗并且倒挂,代表老一代的军人形象。主角最后有一句台词,做为影片的点睛之笔,这国旗看起来好残破,因为久经考验。战争给人,给军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不惧怕战争,但也不希望战争。最后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感谢我们强大的祖国。

核心悬念做得与主题稍微有点偏离,由凶杀案引发的反战思考在主线上应该选一个时间点把死因和死法分离开,像这样黏在一起最后再一起揭开,更深层的主题就容易一闪而过,反高潮的处理也显得有点过于轻描淡写,算是个瑕不掩瑜的小毛病。剧作架构非常强,案件本身是个推理游戏,而内在的秘密需要真正的核心来解读,此核心根藏在父亲内心需要用钥匙来打开,几乎游离于情节之外的手机视频就是那个钥匙,一直断断续续地暗给,最后一个完整的甩出来,精准且力道极大。年轻人盲目热血参加伊拉克战争最后被战争异化的故事很常见,但根本原因出在父亲不自知的教化上却是有点偏门但打击精准的,最后的国旗倒挂已经很说明作者态度了。本质上这是一个由外力驱动导致霸权父亲被迫趋近儿子内心然后全面否定自己的故事,隐喻不言自明。

两个儿子都死在军队里了,还不是战死,老大坠机死,老二被谋杀,都死无全尸,老爷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接电话时竟然没掉眼泪,这也太MAN了,反正我觉得一般人摊上这事当时就要崩溃。但真正让人崩溃的是,调查后的真相是他的小儿子在经过军队的洗礼后,已经变成了魔鬼,冷血杀人,暴虐残忍,吸毒嫖娼,恶行满满,还是死在了他同样暴虐战友的手里。看完这片子,我衷心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当兵,更不会有走上战场的一天。至于美国人那么好战,就让他们自己去承受恶果吧!结尾汉克把国旗倒掉,明显的是在表达国已不国,战争邪恶的想法。影片质量不错,!

本片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早在海湾战争期间就有“海湾战争综合征”的说法,不知道影片表达的是不是这个。而且影片的逻辑、叙事手法非常严谨,情节环环相扣,一路引着观众一探究竟般地看下去。虽然真相揭晓的时候有点让观众大失所望,而且将凶案与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显得比较牵强。但影片的反战味道是非常浓郁的。

以亲情的线入手,牵扯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写下的罪恶心灵史。大胆的批判了美国政府对士兵人文关怀的缺失,业务能力的低下。反思了美国宣称的对外人道主义战争给美国人民到底到来了生命的深刻问题,即战争对士兵的人性璀璨,和对美国家庭造成的无法安抚的心灵创伤。然而影片的批判仅仅涉及到发动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没有敢于更多质疑战争内部丑陋的利益关系考量,导演对于人物细微的情感捕捉和情绪氛围的渲染明显不足

心碎的哭不出来。太压抑了。这个电影记忆中是在三亚度假时酒店电视看了一点没看懂凭借在演员的作品列表里淘到的。没想到如此优秀。片名和海报我一直认为是战争片没想到是破案类结果最后仍是落在了反战。而且不仅是对国家机器的控诉,妻子的只言片语中也透漏了父亲的严厉教育方式,女警官的工作环境也寥寥提及性别平权。太多场景和细节还有表演都太考究和得当。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也或许没那么意外。就像结局。

一部披着“犯罪片”外衣的反战/剧情电影,像人们展现了战争给前线士兵的心理造成的巨大创伤:把一个正直、善良、阳光的小伙子变成冷漠、无情、消沉,需要用毒品来“麻醉”自己的“怪物”;在一次和战友的酒后打闹中被刺死,令人唏嘘;整部影片剧情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吸引人看下去,十多年前的电影与现在的同类型影片相比,各个方面也不相上下;四星评价,没有问题,经典佳片,值得推荐!

获得奖项

  • 第53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3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文化奖
    提名:金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