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聂鲁达(2016)

NerudaUP:2021-07-02

追捕聂鲁达

评分:7.4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 编剧:吉列尔莫·考尔德隆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路易斯·尼科 / 梅赛黛斯·莫朗 / 埃米利奥·古铁雷斯·卡巴 / 迭戈·穆尼奥斯 / 亚历山德罗·高克 / 巴勃罗·德尔基 / 马斯洛·阿兰瑟 / 迈克尔·席尔瓦 / 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 杰米·瓦德尔 / 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 / 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 / 马尔西亚·塔格莱 / 安帕罗·诺格拉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片长:107分钟地区:智利 / 阿根廷 / 法国 / 西班牙 / 美国
语言:西班牙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流亡诗人聂鲁达(港) / 追缉聂鲁达(台)
上映:2016-05-13(戛纳电影节)
IMDb:tt4698584

追捕聂鲁达简介

这位来自智利的导演这几年曾执导《神父俱乐部》以及《智利说不》,这次的题材同样选择了其所擅长的领域,可以期待一下。本片围绕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由于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入智利共产党,遭受了政府的迫害与通缉,最终躲入地下离开智利。

第69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帕布罗·拉雷恩 第74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视角巧妙,第一反应想到《他人的生活》,都是由追捕者的角度来看待作家其人,所不同的是这片正话反说,虚实相生,最后正如片中所言,追捕者以为自己是故事的主角,其实只是映衬真正主角的配角。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由此也颇有几分魔幻和诗意,但这种对迫害者的蔑视,似乎又反过来淡化了作家处境之危险——事实上,他对待追捕者就好像对待自己笔下的人物,仿佛那只能引起怜悯而无法伤害他。

情节虚实交错,引人入胜,精致的视觉呈现与袒露灵魂的旁白交织,华丽又清新,诗意流淌,但是这个诗意多少有些陈腐和烂大街,是波拉尼奥他们那些“本能现实主义诗人”那些荒野侦探要打碎的诗意,太过悦目平滑安全的诗意,那种加了文艺滤镜的效果。诗人对诗歌、艺术、酒、女人、舞会的热爱让下层共产主义追随者质疑,组织派来的贴身保护人员出身贫苦,无法理解那些所谓小资产阶级的作派。共产主义到底是文艺工作者支持的那种对于更加公平更少苦难的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还是仇富野蛮粗鄙贫瘠的上纲上线?在诗人拥抱贫苦女孩的那一幕看到人性中的悲悯,结尾警官在生命终点抛弃因对身份的渴望而穷凶极恶的自我,转而拥抱人民,觉得自己是人民的一员。叙事形式很精彩,视听感受也不错,在追捕诗人、追捕美好的日日夜夜中,被你吸引,为你着迷,最后成为你。

其实是不错的片子,就是这画面调色在某些段落看着太怪了,还有配乐铺得太满了。不过有一说一,后面他们穿过安第斯山脉雪地那段拍的是真漂亮,还有之后盖尔加西亚饰演的警察终于发现自己被耍了(划掉)是虚构的角色的时候,聂鲁达开始朗诵他的诗歌,然后终于念出了警察的名字,那段也很不错,应该算是本片高光时刻了吧。结尾盖尔加西亚的独白也很精彩!

本片在追捕聂鲁达这位为20世纪智利最重要的诗人和政治家的过程中,重塑了另外一个自我。镜头剪辑流畅如诗韵律率,或如幽灵一般紧跟角色的行动轨迹,或者如鬼魅一般在背景不停转换,视觉不断裂化的进程中,最后的霓虹光影人物真假难辨。导演文学叙述的技巧应用于电影美学,具有很高的建设性。

从我浅薄的阅片经历来看,这部电影很独特。黑色电影的霓虹和夜戏,拉美的昏暗酒吧和奇谲雪山,这部电影真的有着诗一样的节奏,小说一样的气质。开头的男厕所政坛聚众那场戏也很有趣。这部电影的画外音独白很有意思,奥斯卡的“亡灵叙事“,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在回忆自己灰色出身、觉察个人孤独的同时,讲述追捕聂鲁达的经历,用寻找的眼神写作一本警察小说,或许可以叫”智利制造“&”警察与诗篇“。从城市警察变成荒野猎人,这场追捕终结于光怪陆离的公路游戏,以及互相理解、“共同创作“的过程。看似是因为以诗人的角色进入这场追捕和逃离的行动,毫无恐惧感;但当他追忆时又是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为尘土一般的人写最忧伤的诗。逃离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面向,追捕也是一种姿态,无关“抓到“。一个诗人的伟大更在于他愤怒的诗篇。

我们所熟知的聂鲁达,是热情洋溢的共产主义者,是曾经流亡海外的政客,是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拉雷恩镜头下的聂鲁达则赋予这个人物更丰富的意义,他既热爱人民——他曾为异装成女人的男妓朗诵诗歌、为衣衫褴褛的乞丐披上外套,同时也是人民的宠儿——共产党人保障他逃亡途中衣食无忧、妓女贫民替他隐匿行踪、甚至是农场主也愿意庇佑他逃脱追捕。

全篇都是超现实的写实电影,从第一幕政界人士的厕所-大厅talking开始,就已经告诉了观众要以娱乐来消解严肃。本来说很难看出全片结构(自由烂漫不受拘束)有意思的是,前半部分遣词造句的艰深对应了理性,后半部分的抒情刻画对应了感性,这也与传记本人作为诗人的身份不谋而合-内容一眼望穿并无大碍,但精神上的表意永远可以丰富多彩,永远可以充满奇思妙想。是另类的传记片,甚至可以说是该类型的佼佼者,看不出太多歌颂或讽刺,有的是一种曼妙的从容,投身于自设立场的状态(即导演本身的观点)只要一场盛大的追捕,重点在于盛大而非追捕。A面聂鲁达,B面追捕他的警探,实则都是他自己,直到尾声之前二者才在生死之间同框,最后都被赋予了“生”的权利-正因如此“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

看完了电影《追捕聂鲁达》。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无他,我喜欢聂鲁达,所以在看这部片子时就自带一层粉丝滤镜。整部片子讲述的是聂鲁达通过安第斯山逃离智利的故事,这在他的个人自传《我坦言我曾历经沧桑》里有专门的写到。他的自传极好,相信读过的都会爱上他。电影的场面设计和光线渲染都极佳,如诗如画。就如JoshuaLi:“唯美的光影浸透了聂鲁达的浪漫诗意,不同时空中的连续动作则为它的诗意增添了一抹迷幻”但我不太喜欢电影的旁白,虽然非常有磁性让人舒心,然而过多之后就会掩盖电影影像本身的作用。片子表现聂鲁达天真的像个孩子,有人说这有解构聂鲁达的意味,我却觉得聂鲁达本就那样。如果他没有一颗伟大的童心,我想还没那么多人爱他。另外我对于受到过政治迫害的文学家一向是充满同情和亲切感的,那些政治的阴影只会使得光明更加抖落。

从容不迫的聂鲁达将气急败坏的反派警察奥斯卡耍得团团转,暗示智利人民和共产党团结一心战胜资产阶级政府黑暗统治,有趣的是代表智利共产党的聂鲁达处处展现资产阶级腐败气质,代表政府的警察奥斯卡却出身贫苦大众。真与假、虚与实的哲学讨论贯穿全片,从电影后半段开始人物逐渐与聂鲁达的文学作品相互交织,让人不禁生疑:他们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究竟是聂鲁达塑造了奥斯卡,还是奥斯卡幻想了聂鲁达?这场追捕到底是否存在?以聂鲁达为名的电影却以反派奥斯卡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令人眼前一亮,并开启部分上帝视角,让独白融入主角间的对话,真假更加难辨,叙事风格却变得俏皮有趣。鱼眼镜头、光斑、滤镜的运用加上侦探小说般的旁白,可以看得出来导演想要这部电影像精装诗集一样精美,但过多的修饰反而削弱了它的机智幽默,或许些画蛇添足。

帕布罗传记片的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吗?追捕聂鲁达,完全是以追捕者的角度和口吻来展开的。人物的立体感也是通过语言描述来形成的,情节的帮助微乎其微。它能带给观众真实的聂鲁达吗?追捕者真的这么斯文吗?那么多被残害的共产党人,怎么可以把这场追捕刻画得如此诗兴大发?

虚实之间,镜头的文学性很强。棚拍的特写和街道实拍的远全景放在一块,既没有很跳脱又多了一些打破电影之墙的意味,时时刻刻提醒观众你们在戏中又在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中,另又像纪录片里所用到的历史再现的手法结合在电影里,只是有些是模仿史料的形式,而这个则是相反的路线。电影里没有未来图景,却始终在未来的时空里,与当下交错。

你的存在是别人的,于我陌生如异物。你是谁?是谁?奥斯卡·佩卢恰努。静默的名字在雪地驰过,如一匹马从遗忘到遗忘的足音。逆光镜头像蓝火花的一眨,奥斯卡•佩卢恰努从此孤零零地变成另一个沙威,我是妓女和政府的私生子,我是人民的儿子;独自虚构一场盛大的逃亡,想象着最险恶的敌人巴勃罗•聂鲁达,想象着阴影的幽灵隐没于何处。像梦,像海沫,像悠长的分离与重逢。

获得奖项

  • 第29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9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提名:五佳外语片
  • 第74届金球奖
    第74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1
  • 第20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20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非英语片
  • 第22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22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