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1992)

IndochineUP:2021-11-16

《印度支那》(法语:Indochine)是一套1992年以大时代为背景的法国爱情片,由雷瑞·瓦尼埃执导。这部影片是雷瑞·瓦尼埃所拍的第一部史诗片,内容表现的是1930年代法国人在最后一块法属亚洲殖民地法属印度支那度过的最后岁月。

印度支那

评分:8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 编剧:埃里克·奥塞纳 / 路易·加德尔 / Catherine Cohen / 雷吉斯·瓦格涅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 文森特·佩雷斯 / 范林丹 / 让·雅南 / 多米尼克·布隆 / 亨利·马尔托 / 杰拉德·拉缇戈 / 休伯特·圣-麦卡里 / 安德烈·瑟韦林 / 梅珠 / 朱雄 / 蒂博·德·蒙塔朗贝尔 / 埃里克·阮 / 郑盛 / 阮如琼 / 埃德加·吉夫里 / 光海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Argentina: 148 分钟(cut version) /地区:法国 / 越南
语言:法语 / 越南语
影片别名:情证今生
上映:1992-04-15(法国)
IMDb:tt0104507

印度支那简介

法国占领越南的最后年代里,法国贵妇艾丽亚娜(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在越南南部经营橡胶园,她收养了父母双亡的越南公主卡米尔(范林丹 Linh Dan Pham 饰),两人相依生活。艾丽亚娜爱上年轻的越南殖民军海军军官詹·巴普蒂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但后来詹却与卡米尔陷入爱河。卡米尔誓死要嫁于詹,并离家出走追随詹去越南北方的龙岛。路途中,卡米尔因误杀一名法国军官遭到追杀,两人开始逃亡。途中,他们生下了儿子艾蒂安纳,最终两人被捕,儿子交予外祖母艾丽亚娜抚养。詹拒绝回国受审,愤慨自尽;卡米尔因大赦出狱,当艾丽亚娜前去接她回家时,卡米尔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家,成为一名坚定的越南民族独立共产党人。数年后,当艾蒂安纳再次见到作为越南代表团成员参加日内瓦谈判的母亲时,两人已然淡漠生分。
  本片获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凯瑟琳·德纳芙 第50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非英语片(提名)雷吉斯·瓦格涅 / 埃里克·休曼

简评

在给印度支那带来近代化的同时,法国也为印度支那带来的近代化的自由思想,这种思想是法国人在殖民同时没有想到的,所以就有电影中养女的青梅竹马刚到巴黎没有多久就参加街头运动被驱逐出境的桥段。一战之后,欧洲两大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大量民族国家建立,但是殖民主义者在亚洲还在继续维持着大量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结合了在一战之后开始起势的共产主义运动,而旧帝国的力量又已经衰弱,时代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旧时代终将过去,只是早晚而已。

最终(1954年)统计了将近百年印度支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962年至1954年)不再是法国的了,女主在曾经的印度支那发生的一切故事,也随风飘散,有些人有些事则永刻心底。最后,小伙那句:“你才是我的妈妈”,感动到了……那个时代成长的越南人受法国影响巨大,不少人移民现在都生活在法国。

隐喻非常明显了,法国人给你带来经济基础 教你礼仪文明 带你走入工业时代上流社会,控制欲与爱意交织。让你继承种植园 土地和财富,但你最终仍然选择叛逆离去,选择你自己的种族和家园。印度支那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混血产物,在满是精英人士的酒店大厅里,找不到自己的母亲。很多越南人特写镜头,东西方审美交融的图景。德纳芙的每一部电影都不太好看,但她本人实在是太好看了。

1、建立在二战背景下越南土地上法国殖民统治者与地下越南共党的大背景下,意外使得法军和越南女孩与越党产生了联系,以窥殖民者和被统治者对待人的态度2、殖民者对劳动力的掠夺一如资本家,共党对无辜反抗逃亡人的藏匿与救命之恩3、友邻说母亲和女儿的隐喻,到后面女儿自我意识觉醒居然还是爱上了法国人,孩子还是归法国人,你才是我的母亲3、越南布景和服装以及法式布景与服装,4、音乐和镜头运动以及整体节奏与越南电影都很像,如《情人》。

印度支那,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亚洲东南部的半岛,东临南海,西濒印度洋,因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而得名。我不太关注越南的法属背景不在乎影片中的越共,甚至我不看重那成片成片的橡胶园。我想知道法国女人艾利安将法国海军军官尚巴提让给了越南血统的养女卡蜜尔是内心会有怎样的倾盆大雨,怎样的失落与悲伤。而卡蜜尔放弃优越生活,在尚巴提死后毅然加入越共时,她真的决绝到不见儿子一面吗?一切都是浮生若梦,男人和女人,印度支那和法国,都在世事沧桑变幻间瓦解崩溃。艾莉安才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岁月嗟跎,韶华渐逝,人生的苦痛纹路在她不动声色的眼神和表情之间延伸不尽。

我终于看到了足本,整整2小时36分钟。太精彩了!以前看的删节版,细节不够丰满。西方人视角下的印度支那,缅怀过去的荣光与浪漫,将法兰西与印度支那的殖民岁月做浪漫化处理,用男女之情比拟。从亚洲人的角度就显得虚伪、不实。殖民主义对印度支那人来说是滔天罪恶,难怪小公主走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反婚私奔追求真爱、搞地下党干革命,最终搞成了民族独立、赢得国家自由。在那个年代,投奔共产党是唯一的选择。文森特佩雷斯真帅气啊。然而即使是这样,中年贵妇也不为所动。爱情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的冲动、不管不顾,令人动容。“印度支那的景色,像血一样流入她的眼睛。”“你的印度支那永远没了,它死了。”台词很棒。

前半段太烂了,烂到我一度以为这是90年代的邪典电影,夸张的表演、莫名其妙的人物塑造、生硬的转场,我都在想要不是演员有些名气或者那个劳什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估计这电影早就像找都找不到的一大堆越南电影一样,被埋在的角落深处了。但是当女儿开始寻找情人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整部电影唯一一个与历史有关的情节出现了,他们从城市和橡胶园来到了海边、河流、矿场、戏台,这些让女儿狗血的法式爱情成长的地方,她终于抛弃了原本优渥的贵族生活,虽然母亲依旧把孩子带回了法国,但这片土地独立了

很早就知道这部影片,但因片名不愿去看,现在才明白其意思。一段风雨飘摇历史环境下的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法国殖民已成为过去,你剥夺我的自由,我放弃带有痛苦、不幸、残忍色彩的回忆,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为自由而勇敢地走下去。影片拍得很美,展现了越南地理人文风情,法国人的情感充满了浪漫,只是艾莲这个角色稍带悲剧色彩,其爱情满是克制、波折与无奈,所爱之人一一离其而去,所拥有的只剩下满是伤痕的回忆。

没看懂,就是单纯觉得男主好恶心。女主爹要他离开女主,他就狮子大开口拿钱走人。女主打他一巴掌,他居然也甩了女主一巴掌。他对殖民地大众的劳苦无动于衷,也不吝于惺惺作态,施舍出一点同情。就是这么一个虚荣、伪善和懦弱的男主,散发出该死的魅力,让女主抚养的越南女孩放弃养母的怀抱,置生死于度外,毅然投奔被流放的情人。我格局不够,真的看不懂。要说越南女孩精神弑母,反抗宗主国,选择自由,似乎也勉强说得通。但是男主也是一个法国人啊,合着殖民地人民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宗主国的大网吗。

昨晚终于看了《印度支那》。画风上,欧洲人拍的东方,和《面纱》《太阳帝国》一个类型。也说不清为什么,也许因为胶片的质量,也许因为欧洲人对东方人木纳脸谱化的表现。也许因为布景上,欧洲人眼中的东方审美,始终是滤掉了更多细腻和复杂的东西,最终剩下色彩和图案。整个电影里法国人和越南人的行为模式都让人匪夷所思。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牛逼的反思殖民主义的片子,并且来自殖民者本身的视角。就这一点,法国人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导演更深入东方的热带。可能因为他们的一部分与印度支那真正的骨血交融过,也实实在在的失落过。德纳芙就是贵妇本妇,虽然在法国人眼中,东方情趣只是点缀,但里面的色调,服饰,家具都十分好看。情节不细究了,我只能解释为为了隐喻而杜撰的故事。

海报那个镜头后劲太强,感觉突然懂了这部电影的意图中感动人的那部分 。文化冲突之下,抓马情节看得人心烦,我就当这种心烦是对殖民统治的憎恶感。每个角色既是角色,也是历史关系的隐喻。其实,我觉得男主角没有太大的存在必要,如果不是需要第三代的出场,他的角色作用完全可以直接移到女主身上。海报的创意很好,所以后面追忆似水年华又用了一次。不再年轻的德纳芙魅力更甚,尤其适合这种有时间感的角色,长了一张冷脸述说历史,却让你同时感受到温柔与力量。

间或出现的独白体现了一种殖民者视角下带有负罪感的“怀旧”,母亲—法国、女儿—越南的对位也不能更明显。殖民者角度的殖民地叙事无论怎样都避不开“矫情”“虚伪”之嫌,因此关注点需转移。殖民者的追忆究竟是一种纯粹私人情感上的真诚,还是又一次庸俗的对过往罪恶的选择性忽略?这才是真正复杂而难以参透的地方。这样的道德困境渲染了模糊暧昧的人性底色,而本片在这一点上做得十分成功。

获得奖项

  •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