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苏·乌扎拉(1975)
Дерсу УзалаUP:2021-05-13
《德苏乌扎拉》(俄语:Дерсу Узала、日语:デルス ウザーラ)是一部由日本与苏联合作拍摄的1975年电影,书籍改编而成,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所执导。
德尔苏·乌扎拉简介
这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电影。1902年和1907年,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两次率领勘探队到乌苏里地区探险,都巧遇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德尔苏.乌扎拉为勘探队充当向导,并挽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的生命,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德苏对大自然相当了解与尊重,藉由他的示范 与见解,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伟大与残酷,人是可以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但当大自然被破坏时,人们将是第一个遭殃。
德苏是一个神枪手,但后来在一次打猎时,德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因为身体衰老而退化,看不清猎物了,十分沮丧。他随阿尔谢尼耶夫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是,城市文明德苏却无法习惯,城市和他过去赖以生存的地方,那片纯朴的自然大地是完全不同的。猎人离开枪,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环境,仿佛鱼儿离开了水。“城里没法狩猎,不狩猎就没有貂”“我突然想念空气。”他象是被囚禁了一般,闷闷不乐。德苏执意回到山里,回到那片密林。但是,猎人没有好的视力,便是最大的悲剧。猎人不能猎杀,自己便被会猎杀。勇敢的德苏虽然带着阿尔谢尼耶夫送给他的新猎枪,但是他却死了……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获得奖项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22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Director (Migliore Regista Straniero) / 大卫特别奖 - 第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Golden Prize / FIPRESCI Prize
简评
经历人生起落的黑泽明花了五年时间拍摄制作的电影,在英雄气概上不知是克己还是人生经历使他温和了。在俄罗斯投资下,这是一部反华片,在中国的领土,被说中国人是侵犯当地民族的红胡子,其实俄罗斯人才是殖民者。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这是黑泽明的暗语,他热爱大自然,告诉我们“太阳是人,月亮也是人”。两人迷路的景像非常绚烂,多个颜色的组合变化,直至两人变成剪影,此时暗示我们太阳迷人美丽,大自然变化无常,而它们同样有致命的危险。工业文明的进程破坏了原生态的属性。
重看,我想把它称之为世界上最美妙的电影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黑泽明电影。而且因为看之前回顾了他的生平与创作,更感受到这部电影对他的重要性,被时代拒之门外,自杀未遂之后的那种失落,化为了与自然的相生相克,记得第一回看德尔苏和长官在冰上与太阳和风搏斗时,感动得心头一酸。同时,德尔苏乌扎拉何尝不是黑泽明内心的写照,有着一身求生本领,拥有自己的世界,但因为衰老,因为错杀老虎的命运(咦老虎,没能拍成的虎虎虎),因为恶人的迫害,走向悲伤的结局。
有点不太像黑泽明的电影,不同的国家和背景。看资料,他也是在各种束缚下拍摄的,不像他在本国拍摄那么简单。更别提剧本的改编和审核等等,拿人手短,没办法,肯定有一些他不满意的东西。抛开这一切,这是个好故事好电影,与狼共舞和它类似,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本性,伴随着历史发展滚滚向前的车轮,从而引发的各种美好和冲突。电影很吸引人,和七武士一样,观看一气呵成,丝毫没有疲惫感,一直被电影吸引。对德尔苏的结局其实有些心里预期了,但没想到因为那只步枪而被人杀害。当然细想的话,也是合情合理的,一切都变了,不在是他能适应的了。总之,黑泽明的水准还是。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黑泽明的第二部彩色片,日苏合拍,抛开时代原因造成的部分与中国的争议,深入远东西伯利亚以及乌苏里地区的自然景色之美。没有集体主义的渲染,没有政治的过多宣传,意识形态的介入几乎为零,重点放在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以及主人公与德尔苏跨越了种族跨越身份的友情,和谐、真挚、动人。伟大的艺术作品其感情、内蕴能使人产生极大共鸣,这种共鸣足以超越语言乃至一切文化差异的障碍,德尔苏·乌扎拉即为如此。
万没想到是这么的好看——我就是着迷于那种在天地之间、随处充满了不可见的危险之中挣扎的电影。在看过泽皇的这部片,以及赫尔佐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之后,真不觉得冈萨雷斯的《荒野猎人》有什么可以吹嘘之处。《德尔苏·乌扎拉》还有一种小心翼翼的童话感,仅有的3组坏人(红胡子、骗走乌扎拉的人和杀死乌扎拉的人)全都没有出现过,整部电影里呈现出的是一种扭曲的温情:男人之间的承诺、探险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妻子对丈夫的决定几无保留地包容…这不是泽皇的风格,尤其对比前作《电车狂》中他始终拒绝的粉饰。泽皇自杀未遂之后的第一部电影,乌扎拉的衰老和死亡,我觉得更像是泽皇对自己内心恐惧的一次赤裸展示。
黑泽明塑造了一个近乎神一般善良的果尔特猎人德尔苏,尤其在上半部,他绝妙的枪法,让大家给小屋留些粮食方便路人,他为男主搭起救命的芦苇小屋,近乎全知全能,收获了友谊也服众了。下半部德尔苏依然贡献了涉水指导大家救人的场面,可惜当他发现自己眼神不好后(交待自己被人骗光钱财时,可怜巴巴地令人心碎,人物命运走了下坡路,在误杀老虎之后,德尔苏更加不再神采飞扬。他接受男主的邀请后短暂体验了城市生活,但最后还是回归山林,谁能想到一把象征友谊的新猎枪却害了德尔苏的性命。导演埋葬德尔苏几年后故地重游的方式,交代了以上剧情,期间对于东北亚茂密森林、黄昏下芦苇荡、湍急的小溪的展现,色彩饱满,自然但不乏梦幻,如同油画一般的质感,令人心驰神往!还有德尔苏和男主之间真挚的友谊,超越种族zz令人动容!鹅方的勘探是为了占有吧!
。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剧情其实很简单,苏联勘探队伍的两次出行都遇到了德尔苏且得到了他的帮忙,并在这两次勘探过程中造就了男主与德尔苏的友谊。如果不是由像黑泽明这样的大师来拍摄本片的话,估计小导演真的很难驾驭这样简单又凝重的剧情。有趣的是,片中德尔苏有骂过中国的坏蛋,说他们肆意捕杀猎物又不把陷阱填平,后来还遇到好的中国人,说是要去抓坏的中国人(及红毛)。本片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德尔苏敬畏自然,他觉得自然万物风火水动物都如人般是有思想的,而城市这样的由钢筋水泥筑造的“森林”却让他不适,在城市里他不能开枪,不能搭帐篷,森林的规则在城市里用不上,城市与森林的矛盾让德尔苏决定回到森林,也许这样的矛盾,会一直延续下去。
#PCC #ClassicFilmSeason 故事上看是一个违反大自然法则的老猎人不能接受社会法律回到森林中死去的故事,而内里Dersu更像是被迫社会化的环境的化身,最后不属于自然也不属于社会,因“社会”而死于自然中算是个好归宿。从开场的回忆就带有浓浓的宿命感,甚至不久就设计了另一个老人的逃离来预示Dersu的结局。影片大量的篇幅都用于塑造自然环境,只有最后五分之一的时间来讲逃离回归与死亡,喜欢这个收尾。视觉上也是多用于服务内核及环境,大量的镜头焦距都对应的是环境而非人,日月冷暖光下的剪影太美了!听觉上很纠结,一方面大量的音效都是帮助输出内核的,如燃烧的柴火声,狂风声溪流声都提醒着我们自然是电影的主角。另一方面远近景切换时带来的音色差实在是无法接受…(因上座率低被王家卫作品挤到了小厅…)
。中苏交恶时期文化部门曾实名抵制过的禁片,时过境迁,如今看来黑泽明已经尽量避开政治和历史争议。背景是沙皇统治末期,故事展开的乌苏里地区正是当年被沙俄侵占的争议领土。主角一行对该地地形开展测绘,其间对当地原住民秋毫无犯,并与赫哲族猎人结下深厚友谊——抛开有色眼镜这样的情节作为个例无须刻意解读,但观看时难免想入非非。黑泽几乎是放弃了熟悉的班底在异国拍摄陌生题材,故事和主旨也由甲方准备好,由此可见导演功力。离开促狭多山的日本与人工搭建的拍摄场景,西伯利亚广袤无边的平原与森林让他大显身手。黑泽确乎是空间利用的大师,巧妙利用树林中的崎岖地形和纷乱枝干分割构图、营造景深,而丝毫不觉凌乱;演员在逼仄空间里从容移动却始终不脱离镜头,何等炉火纯青的调度水平!
有的人天生属于大自然,德尔苏便是如此。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让所谓“场景宏大”的特技片《后天》汗颜。黑泽明镜头下真实的风、火、雪、水,远胜《后天》用电脑堆砌出来的风暴冰雹。同样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你会发现《后天》中这两者割裂的很,连自救都是烧书式的自high,而泛灵论的德尔苏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这部片子有意识形态的嫌疑,但是黑泽明也同样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总比文青装逼式的大叫大嚷自high要好。美中不足的是,这部片子没有商业片《后天》紧凑,太太太文艺了。
黑泽明讲故事尤其是刻画人物的本事在这部影片中展露无疑。不多的着墨就把德尔苏 乌扎拉这个人物的性格360度无死角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几场危机戏拍得尤其好,让我的心跟着剧中人疯狂地紧张跳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代的所谓文明社会和大自然是如何格格不入。一个自然之子一旦裸奔在“文明”社会里,眨眼功夫就被消灭了。对于像德尔苏这样的人最好的结局是什么呢?有没有一个选择让我们既可以亲近自然又可以享受文明带来的安适而没有任何一方面自身隐含的危险?也许,我们没有答案是因为我们的文明还不够高级。
“谢谢你,德尔苏,没有你,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人怎么能装在箱子里?”影片讲述上尉队长阿尔谢尼耶夫在森林中与德尔苏•乌苏拉相识的故事。德尔苏代表了一种自然生存、纯洁无垢的原始生活精神,其本人的表演也树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荧幕形象,当这一形象出现在自然中时,他就像永远不会消灭的森林之灵,令人暗然失笑。当他在禁忌和城市中窒息时,人们不禁对城市这一我们深谙的生存空间感到愤恨,然而就像德尔苏最终死在森林中一样,像他这样的人也许总算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