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狂想曲(1991)

八月の狂詩曲UP:2021-12-17

八月狂想曲

评分:7.5 导演:黑泽明 编剧:黑泽明 / 本多猪四郎 / 村田喜代子
主演:村濑幸子 / 井川比佐志 / 茅岛成美 / 大宝智子 / 伊崎充则 / 根岸季衣 / 吉冈秀隆 / 河原崎长一郎 / 铃木美惠 / 理查·基尔 / 本间文子 / 川上夏代 / 真木弘子 / 松本克平 / 夏木顺平 / 音羽久米子 / 堺左千夫 / 志村幸江
类型:剧情
片长:98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Rhapsody in August
上映:1991-05-25(日本)
IMDb:tt0101991

八月狂想曲简介

本片以长崎作为本片的拍摄背景。透过四个孩子的眼睛,记录了麻麻获旅居美国七十年的兄长邀请前往夏威夷,以圆兄妹团聚的美梦。然而麻麻的亡夫多年前被原子弹炸死,这事令麻麻梗梗于怀,迟迟未答应前往相聚,藉著美日混血的侄儿到访,一场缠绕四十多年的 仇恨,终于得到解结。全片清新怡人, 笑中有泪。

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黑泽明 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编剧(提名)黑泽明

简评

从电影角度,四星。机位架设,群戏构图,镜头剪辑对比,技术很纯熟、自然。尤其是奶奶第一次撑伞到田间接孙儿,奔向她们时的优雅姿态,到最后一幕,狂风骤雨中一柄被摧残的小伞与坚强的老者,及接连跑来的孩子们,这些镜头非常动人。老人,去日无多,所以她们看重情感与记忆,孩子,未来可期,她们敢于讲出真相,而大人,夹在这现实世界里想要忘记过去,又想要坐拥未来,贪心极大。片子有很明显的旅行观光指南意图,以及幸存者突然入戏,这些镜头的做作、说教之感明显,不失为一种遗憾。从中国人情感方面,三星,因为我知道,那时,每一颗被收回或被原谅的子弹都会射向我的同胞,所以我无法客观评价原爆。

超乎预期的好看,虽然故事相对平淡,但是从中透露的感情和反思是深刻而复杂的。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反思都不同,尤其青少年和其父母的对比,一边是尝试理性和感性认知,另一边则是自己的利益至上。真正经历过战争的老年人,当她和美国人说出“Thank you very much”的时候,已经和过去达成了和解,月下真的很美。最后奶奶类似PTSD的“回到过去”,在雨中狂奔,以及神插入的BGM,太震撼了。

人类最悲惨的灾难是复数,看似永不消亡!在罗店,在旅顺,在南京,在集中营,在广岛长崎,在朝鲜半岛,在中南半岛,在巴尔干,在全世界!让我们发自内心,祈祷人类的和平。我并不认为此片前半段是卖惨,渺小的人类面对犹如天眼般张开的核乌云,怎么能不感受到刻骨铭心的恐惧,而寻求林野和传说的庇护,随着老人的追忆带出一个个和森林有关的故事,我还是喜欢这种表达形式的,和《梦》很像,虽然没那么华丽。尤其是两个小孩代入逃婚情人那段,,这部电影确实有点过分煽情的意味,有些剪辑、调度,以及克拉克访日的情节(私以为结尾在孩子们与长者同时出现在学校一段也可),或许不太需要强调,但如果有日本人能反思侵华战争到这个份上,难道我们不也会因此感到欣慰吗?擎着巨伞领着孩子的老人令我动容!

战争里没有赢家,看到广岛长崎无辜丧生的人,那些支离破碎、备受煎熬的家园,会难过、会同情。与此同时,也会想起自己民族的苦难,想到同受一场战争所扰的国族之间的瓜葛,即使谈原谅、释怀太难,即使咒骂那些发起战争的野心家不足以平息愤怒,恐怕也还是要直视彼此血肉模糊的残局,努力做一个坚定的温和者,联合一切温和的力量,抵抗一切暴力的企图,让战争永不再临,才是一条往前的路。为所有无辜受难的普通人默哀。

也算是黑泽明晚年的作品吧,也将是我获得黑泽天皇勋章的最后一部。其实黑泽明早期,能够看出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导演意识,中期几次和市场博弈,资本挣扎,几欲轻生,最后在一帮小迷弟导演的簇拥下拍出了乱、影武者之类,集市场商业艺术之大成。晚期的诸如梦,八月、袅袅夕阳情,童真之趣味盎然,隽永清淡宛如日式料理的清淡,八月就是一个特别像一个简单的短片故事,却在电影层面的立意以及处理手法故事讲述上凝聚的克制。眼镜与那一首童谣,最后汹涌的暴风中,雨伞被打成一束蜷曲的样子,却很像一朵花,片中藏了很多细节,花、蛇、等,放在长崎的故事里,不琐碎且有关联的趣味,映照。大人的功利,小孩的天真,奶奶的淳朴真挚善良,刻画功力溢然于出,我也很开心,认认真真的在电影天皇的电影世界走了一遭,我也将再次启航,踏上新的电影导演世界。

4+ 突然意识到从硬盘里无意识选出八月狂想曲作为第八百部电影刚好和今天也有一些渊源,,作为最后一个迟迟不肯投降的轴心国,小男孩和胖子带着正义的光芒从天而降,化成了当地居民心中闪光眼睛的梦魇,黑泽明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只是将叙事停留在核打击本身及其延伸出来的被破坏的遭遇,而对于日本民族在被打击前作为侵略者所做的迫害行为并无谈及,总之呢,反战观点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全面的被赞扬,却又显得有些直白或者说是偷懒了

色彩出乎意料的好!天空、光影都太漂亮了!结尾相当的有意味,是突然脱离了现实叙事,进入梦境的速度和配乐。内容上,完全可以一窥日本人的心态,他们惧怕投下原子弹的美国人,一切以美国人的喜乐哀怒为优先。经过三代人的迁移,新一代人已经忘记原子弹了,但是电影借由奶奶的角色,又重新回溯了。但是就是由此传递仇恨吗?也不是的,美好的日子要过,不要再挑起战争才是对的,记住原子弹是完全没必要的。内容上有所偏颇,但是从电影角度来说,还不错。

影片讲述了住在长崎乡下的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四个孙子孙女对原子弹爆炸的看法和感受,具有强烈的反核色彩,影片虽然展示了核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和破坏,但说教的风格令人比较反感,战后第三代的子孙对于核战争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印象,没必要把战争带来的仇恨让后代人承担,后代人需要的是反省战争的原因,以及怎样避免下一次战争,而不是一味的祈求和平和宽恕,一味的反核,现实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是,那些大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都能长时间拥有和平,反而那些放弃核武器的国家,不但得不到和平,反而会得到战争和入侵。

老人沉浸在关于原爆的记忆中无法自拔,她在雨中的狂奔是拥抱死亡与回归死者行列的冲动。画面中呈现了两种相异却又交叉的运动:沿着水平方向前行的人物与垂直方向下落的雨水。这两种运动被紧密编织在一起,经由升格镜头与音乐的润色形成了某种神圣的气场。在为这一幕所勾画的故事板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这两种运动留下的痕迹,作为画家的黑泽明采用非常粗犷的线条描述着人、雨以及植被,形成的大面积色块彼此交叠,边界相互浸润直至模糊。电影的运动依然在场,只不过其被绘画性所裹挟,不得不清理掉自身的再现属性,退回到纯粹与抽象的形体世界中。

很难不联想到四方田犬彦提出的“摩灭”概念,“铭刻在磐石上的文字在漫长岁月中历经风雨摩灭,最终变成难以解读的稀薄痕迹,实在让人感悟伤怀。时间的力量磨圆了万物的棱角,荡平起伏、消隐名字,让万物重归无名,这样的时间之力让人畏惧”。反映在本片中就是长崎原爆后各国捐赠的雕像、纪念碑逐渐风化,祭奠遇难者的人们只能将一小片废墟当作逝者安息之地。上承《影武者》开场舞台剧式场面调度,以老少两代人服装的对比隐喻对原爆、战争的立场。

生硬,老套,说教,演员特别是几个孩子非常脸谱化。“这两棵杉树看起来像是殉情自杀的,我们是两个私奔者,何不住在它们旁边?”;横亘在天地间的巨大恐怖之眼;黑板上的兄弟姐妹都死了,有一些死于原爆,有一些年轻就死了,还有些死在远方。镜头里极其亲切的Nagasaki,30年间像是没有变过,三条电车,原爆点,稻佐山,荷兰坡,大浦天主堂,和平公园的雕塑和喷泉前“水水水”的呼喊,一切都在精致地安抚着浩劫。

。与小津、是枝裕和等家庭题材的老手相比,缺少真正能将观众拉进生活氛围的细节铺垫,且情节中包含的政治和道德指向浓度过高了,前半部的田园情趣逐渐被刻意的卖惨取代。当隐含的观点令人不适,这些情节顿时虚假得难以忍受。祭奠核爆逝者,谴责美国打着终结战争的幌子投弹却至今还在发动战争,没毛病,但以受害者自居且对战争源头避而不谈就是令人火大。说核爆幸存者“目击过最恐怖的事物”,拜托跟南京大屠杀和731比起来差远了好吧。结局以诗化的形式表现老人永远走不出那场惨烈的梦魇?很华丽,磅礴大雨有《七武士》的韵味,但爆发得猝不及防,与前面安闲的意境完全割裂了。如果这是一个治愈题材的话,这样结束等于是宣布治愈失败了吧。讽刺成年人的势利和狭隘一段是为数不多与主题无关的亮点。

获得奖项

  • 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录音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灯光 / 最佳音效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