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2016)
Jestem MordercąUP:2021-04-28
评分:7.4
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
编剧:马切伊·佩普日察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阿伽塔·库莱沙 / 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 / 彼得·亚当奇克 / 卡洛琳娜·斯坦尼 / 托马斯·洛索 / 迈克尔·茹拉夫斯基 / 米哈尔·阿尼奥 / 康拉德·布盖 / 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117分钟地区:波兰
语言:波兰语
影片别名:制造嫌疑犯 / I'm a Killer
上映:2016-09-20(格丁尼亚电影节)
IMDb:tt6104058
我是杀人犯简介
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展开。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马切伊·佩普日察
获得奖项
-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金爵奖-最佳导演
提名:金爵奖-最佳影片
- 马切伊·佩普日察 Maciej Pieprzyca导演
- 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 Miroslaw Haniszewski饰 亚努斯·贾辛斯基 Janusz Jasinski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Arkadiusz Jakubik饰 威斯拉·卡利奇 Wieslaw Kalicki
- 阿伽塔·库莱沙 Agata Kulesza饰 利迪娅·卡里卡 Lidia Kalicka
- 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 Magdalena Poplawska饰 特蕾莎·贾辛斯卡 Teresa Jasinska
- 彼得·亚当奇克 Piotr Adamczyk饰 亚历山大·斯蒂奇 Aleksander Stepski
简评
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波兰版的《杀人回忆》。一部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四十年后对于司法体制的拷问,很容易想到国内的“聂树斌案”,导演并没有在侦破案件和寻找真凶上花费太多笔墨,更多在于描写警方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人送上绞刑架。与其叫《我是杀人犯》,不如叫《创造杀人犯》。然而,电影的社会意义却远远大于电影的本身质量,松散的节奏很难吸引我入戏,推进故事的手法也是极其枯燥的,“凶手”那张愤怒、绝望又无奈的头颅,比电影的任何情节都令我铭记。除去电影本身的讽刺而言,实则是一部平庸的电影,只能说最后一个镜头的对视还是很震撼的。
表面上看是一部犯罪剧情片,实际上是一部探讨人性和体制的剧情片,男主作为一个警察,开始时人品还可以,最起码一开始他是真心想找出凶手,还想利用各种手段,悬赏和电脑技术,只不过当找到他心目中的嫌疑犯后,为了升官,奖励,荣誉,前程和上司的压力等等,开始泯灭人性,无视真正的凶手,把一切罪名强行扣到嫌疑犯的头上,最后审判中的翻盘希望,男主的认错,也被上司和体制的肮脏绞杀掉了!这片子其实应该增加破案经过的难度,毕竟只靠对人性和体制控诉来支撑将近120分钟,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即使增加进去肉戏也作用不大,幸亏最后20分钟剧情有加分。,删掉了!
影片的后半段让我想到了一部美国纪录片,叫《制造杀人犯》,这个还要吓人,因为司法机关诬陷了Avery两次,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比杀人犯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在保护我们的人其实是邪恶的源头,我们的安全失去了最后屏障。
没找到未删减的完整版,都比简介的时间少了6—7分钟,推测是主角跟情人的部分互动被删了,这也导致男主和朋友反目,和妻子离婚的情节有点突兀。全片徐徐展示了人性如何在一个体系的泥沼中挣扎,畏缩,深陷其中。节奏滞重,气虚血淤,看起来并不轻快
这讲的是政治,是那个真正兵不刃血的杀人犯的自我拷问啊。摄影很棒,两组镜头印象很深,男主角与妻子乔迁新居与情妇厮混的交叉剪辑;以及最后谋杀展览馆剪彩时始终对着男主角背影,直到那个栩栩如生的人头模型与其对视。
算不上侦探片,电影主要篇幅放在警方如何诬陷嫌犯并最终成功的造成翻不了案的冤案,印象最深的是苏联人员与波兰人员的对话:苏联没有吸血鬼杀人,波兰说可以借给你们……警官人性泯灭的过程跟波兰体制紧密结合,让我觉得惊奇的一面是警方至始至终对嫌犯没有刑讯逼供
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可惜配角都太工具人,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整体力度一般般。波兰的《杀人回忆》《我是杀人犯》
波兰对于历史的追溯,在东欧各国之中,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犀利的。这部源于真实案件的影片,很好地解剖着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也在剖析着人性。在恶的制度之下,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的善良终将湮灭于黑暗之中,而制度之恶会渗透于社会的每处肌理之中。
配乐很像鸟人但也配合得不错。 故事整体上做的还不错,但我都是在观众的预想之中了,感觉缺一些男主在准确地发现抓错人以后就挣扎,是否真的去“制造”一个嫌犯。男主从找嫌犯变成犯人。它不错的地方还在于男主一直和犯人保持的良好关系,没让片子走极端
波兰警察升职记,但过程中充满了黑暗与鲜血。有不少很有想法的转场设计,视听语言的运用也特别娴熟。举个例子:男主因功获赏登报后和妻子在家里桌子旁亲热,此时屋边铁道的火车经过,然后镜头就转到了因为震动而摇晃的桌子上报纸标题的特写——“法律的胜利”;卧槽导演想说的一切在这一刻就很清楚了。不过有些桥段还是感觉比较鸡肋,比如男主和理发师的婚外情。而结局可以说是我最近看到过的电影中最棒的了,阴阳两隔的对视让这个简单的过肩近景镜头,显得无比有力。至于男主的长相嘛,简直是马克·华伯格和亚当司机的结合体,常常让我串戏。
波兰版杀人回忆。追寻真相的路上,很多诱惑和曲折,一个被当成杀人犯的无辜的人,数十个无法申冤的被害者被升职加薪,豪华别墅,彩色电视这些东西抛弃了,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实在丑陋,丑陋到可以颠倒黑白
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连环杀手。又是后苏联东欧体反思电影,和那部《窒息》大同小异。因有高干子弟遇害而加强侦办力度后,波兰警方第一次“照猫画虎”进行了犯罪心理画像和电脑数据分析,并引进了赏金制度,可惜这部分并没有好好地展开就马上进入反思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