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鸟踟蹰(1991)

Το μετέωρο βήμα του πελαργούUP:2021-04-19

鹳鸟踟蹰

评分:8.8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帕特罗斯·马可瑞斯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托尼诺·格拉
主演: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让娜·莫罗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43分钟 / 126分钟(希腊)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希腊 / 瑞士
语言:法语 / 英语 / 希腊语
影片别名:鹳鸟的踟躇 / To meteoro vima tou pelargou / The Suspended Step of the Stork
上映:1991-09-13
IMDb:tt0102439

鹳鸟踟蹰简介

故事发生在希腊边境,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世纪末的绝望的电影。它关注的是在东欧共产主义没落和苏联解体后,当代的边境、难民和变迁的问题。
  一位政治家离开议会从家里出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新闻工作者Gregory Karr正在报导停留在边境的移民和难民的情况,他在人群中碰到一个人非常像那个失踪的政治家。他还找到了一个被作为国境线的河流一分为二的小镇,看到一场超现实的婚礼,新娘和家人在河的这边,新郎和亲友在河的那边。那个人的身份一直没有确定,而那些不幸的难民以及被分割的村庄使Karr理解了他对人情世故的绝望。

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简评

。今年第200部电影!安哲的片看多了果然就没了最初的惊艳,开始倾向于用冷漠的理性去加以分析。这部倒没啥好说,安哲一贯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来自首都的拍摄团队、讲英语的让娜莫罗、台球和披头士歌曲等,作为更摩登洋气的元素,与背景舞台的偏僻荒凉、流亡者的凄苦无依形成冲突,在诗意的悲凉基调中保持叙事节奏和悬念。记者和马斯楚安尼分别以外来者和潜伏者身份体验边境生活,其心路历程构成故事的明暗两条线。作为颇具人道关怀的题材,安哲以几场超现实场面(被界河分割两岸的婚礼,挂在电线杆上的小黄人…)展现了群戏调度水平,深化了影片的诗性,却也模糊了其现实指向性。把99年12月31日当成世纪最后一天属于常识性错误了。

在安哲的长镜头中观察人物的交替和情节的延展是件非常让人享受的事。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两次通过拍摄小队的监视器完成了镜头中的"剪切",非常有意思。还有我最喜欢的记者和女孩相遇的舞会,大段的镜头移动中不断展示两个人的位置关系和观察互动,而中间长时间的静止镜头里,镜头中心的两人和前后景的跳舞者,难民构成一副十分精致的画面。类似的空间设计在婚礼的场景里展示得更加极致,新郎新娘隔水相望的画面极具美感。因为其主题与社会,政治有深刻的联系,有一些诗意/哲理与现实主义交融的色彩,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些门槛。不过哪怕只是观看,就已经是很棒的体验了。

边境,河水,沉默。台词、动作、声音都被极大的简化,在简洁的画面中却有着浓烈的情感与痛苦,透露着诗意。无声的隔着河的婚礼,只有河水流动,人们沉默着欢呼祝福,新人沉默着示爱,听见枪声四散逃开;失踪的政治家、卖土豆的老人身份扑朔迷离,与“妻子”河上相会,她留下一句暧昧的“那不是他”;难民渴望交谈,渴望突破边境,用割腕自证不懦弱,高喊着“我们必将胜利”。战争和政治给自由上了枷锁,剥夺了人们自由行动、出声的权利,人之间陌生、异化,精神和爱情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因此艺术上的简化、沉默化是某种必然,是最恰当的表达,因此那位记者踟蹰了两次想要跨越边境线。

.25@资料馆 真好看呀!安哲真的是个电影诗人!用他的镜头语言,用他克制的台词,用配乐!印象最深:记者和政客夫人沿着路走,记者脚一迈,迈到了正在拍摄的取景框里。在舞厅,记者和年轻女孩第一次相遇,女孩一直盯着记者,盯到他回盯,盯到他走出舞厅。还有那场无声、河水伴奏的婚礼,想哭。以及最后结尾镜头,太震撼了!那一排排的电线杆和修理工,像一个个隐入尘烟的政客,也像被吊机高高吊起的仓促的生命。安哲,respect

(资料馆)①用纪录片导演身份踏进边境,主角长久的沉默之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浩浩荡荡弥漫着诗性的、人道的情感洪流②许多次超越常理的表达,比如报数的边境将士突如其来的内心独白,在现实主义诉求之外内心景象与现实交叉③长镜头,火车满载着难民,表情木讷衣衫褴褛,手风琴曲是弦外之音④咖啡馆里难民冲突,吊车上悬颈的男子,冲向火车高喊“一定要胜利”的小男孩,地理的边界难以跨越,人心的边界更甚一筹⑤寻政治家的过程又是一次“寻父”,也是自省,政治家世界末的忧郁正是巴尔干半岛上混乱现实,也许也暗示了安哲对于政治的不信任⑥跨越国界的婚礼,沉默中进行,枪声中离散,分隔两地的新人像两只鹳鸟踟蹰在各自的岸上,这场景有史诗一般的悲伤⑦又见黄衣,有希望的隐喻,结尾老政治家消失在边境,也许去寻找新的希望⑧多引用但丁《神曲》

安哲罗普洛斯“国境”三部曲首篇,个人第一部安哲。安哲绝对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集大成者之一,对空间和长镜头的熟练运用,费里尼式的“大路”情节与从头到尾萦绕着的旋律,还有直接从现实中提取出的视觉化的幻境与超现实图画。从河岸边的婚礼开始急转直下,之前情节剧一般精妙丰富的铺垫喷涌成国境与灵魂的对立、打破隔阂的绝望、所有人都被沉重的历史包袱所禁锢的孤独。一个小小的难民镇,带来的是新的国界,交织着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与东西文明的绝对矛盾。电影不是传递思考,而是思考的无力与西方政治文明出路的艰难,因为每一个面对那条蓝色线条的人都只能如鹳鸟一样犹豫而不敢再踏进一步。荒芜的世界,绝望的凝视,考验观众极限的长镜头。不要问我家是什么,沉默是留给天地的最后宣言

1、边界之隔———逃离的悲剧。一河的国界障碍、隐形的地区划分,将流离失所之人既无法回归所属民族的仪式化生活,也无法解决逃离后的异国融入,如同那位政治家的数目《世纪末的忧郁》,他们是世纪末的“弃民”,那到底,是谁抛弃了他们?2、河畔婚礼———荒诞的时代。新郎新娘隔河相望,挥手式告白、想象式共舞,伴以人群无声的欢呼,喜剧的元素,因时代造就了悲剧的故事。3、苍穹之下———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自温克尔曼对于古希腊艺术的评价,安哲的“诗电影”便是如此,冷峻优雅的讲述,却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苦痛绝望。

安哲镜头下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人口中的风筝,穿越层层阴霾和云层,路经无数的边境和国界,飘过无数的河流和冰面却无法找到最后的终点…世纪末的彷徨,世界中的剧变,无数条国界线将人们和村庄分割,难民,边界,将土地化成一块块流淌的悲伤之小镇…暴力冲突,种族分离,将边界化为新的边界,迷惘惆怅,不知所措的人群在河边相望…吊臂上的尸体,随河水漂浮的收音机,失踪的政治家,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成为未知的谜底。纪录片的拍摄成为电影自反性的写照;身穿黄衣的接线员用电线联起虚无的联络;三重现实反照着孤独冷漠与无助,依旧沉稳的镜头载着安哲镜头下的每一个人物进行自我的放逐。

安哲的电影看着总是让人很舒服,长镜头也没有刻意炫技的调度。结尾戛然而止。看完电影难以想象出完整的情节,几乎都是片段的回闪和一些困惑。政治家的身份如水一样变化,如同安哲的镜头。影片中的隔断出现在很多地方,婚礼上体现出来的地理上的,政治家夫妻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也包括男主作为记者与这个地方一切都体现出的隔断,不断的寻找相遇那些陌生无法又确切身份的人等等,到头来还是只做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拍好了片子,在这里没得到什么,迷茫而又震惊的往向奇观。附加一句,安哲的电影有时人物会有一种在舞台上表演舞蹈的即视感,男主与难民女子的相遇,那些超现实主义的画面的人们…..

“我祝您幸福安康,但我无法完成您的旅程,我只是个过客,我感受到的一切令我痛苦,而我身不由己。总是有人可以说:这是我的,我,没有什么是我的。是否某天我能骄傲地说?现在我明白:没有就是没有,我们都没有名字,必须去借一个。有时,您给我一个地方可以眺望,将我遗忘在海边吧,我祝您幸福安康。”安哲的电影让我明白: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不是叙事的工具,完全可以凌驾于剧情之上。通过大笑来逃避现实的军官,忧郁的记者,坚贞的恋人,失望的政治家...诗化的镜头能够来到诗化的感受。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希腊是一个欧亚大陆边境国家,是一个容纳着来自罗马尼亚、伊朗、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的,信仰东正教、伊斯兰教的大批难民的国家。国家边境一定是合理的对大部分人有帮助的起正面作用的事物,但是什么样的人会因边境感到悲伤呢?祖国没有能力庇护他们,新国家难以接纳他们的难民。他们的悲哀是实实在在被具象化为边境的,政治家和记者的悲哀则是来自目睹和思考中构建起来的虚无感,“边界虚无主义”。在边境时而抬起一只脚时而沿岸游走的国家边境虚无主义者,就是踟蹰的鸛鸟。悲哀却不悲壮的交响乐+少台词+灰暗的远镜头,致郁。

  “鹳鸟踟蹰”开始于电视导演亚历山大到希腊边境摄影取材的一次行程。他的所见所想都纠缠着对比雷埃夫斯港口事件产生的疑惑:亚洲的难民遭到希腊政府的拒绝,无法登陆,最后选择投海自尽。电影一开始就是死亡,直白突兀得让人猝不及防,一时间难以应对。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开始不自然的去寻找继续生活的理由。爱伦坡为了制造忧伤的气息,把美人之死放在诗里,因为“各种忧伤的题材中,基于我们对人类的普遍认识,什么最为忧伤?”溺毙于海上的人为何选择最为让人忧伤的方式作为一切的结局,是最令亚历山大不解的。低空盘旋的飞机在海上层叠的波浪上吹出圆形的波纹,尸体在海上浮沉。那一刻持续了几秒钟,却凝固了一次旅程的终点和另一次旅程的开始。仿佛他们不再需要逃跑和施舍,终于在浩瀚的海洋上找到了栖息的家园,将整个的世界抛在了身后。

获得奖项

  •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