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2018)

NapszálltaUP:2021-12-09

演员表影评剧照
日暮

评分:6 导演:拉斯洛·奈迈施 编剧:拉斯洛·奈迈施 / 克拉拉·罗耶 / 马蒂厄·塔波尼尔
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 / 苏珊娜·伍艾斯特 / 伊夫林·多布斯 / 比约恩·弗赖贝格 / 尤莉·贾卡比 / 朱迪特·巴多斯 / 列文特·莫尔纳 / 乌尔斯·瑞恩 / 莫妮卡·巴尔赛 / 马尔桑·恰尼克 / 桑德尔·泽绍特
类型:剧情
片长:142分钟地区:匈牙利 / 法国
语言:匈牙利语 / 德语
影片别名:日落红尘(港) / Sunset
上映:2021-02-09(中国大陆)
IMDb:tt5855772

日暮简介

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拉斯洛·奈迈施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费比西奖拉斯洛·奈迈施 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导演奖拉斯洛·奈迈施

日暮剧照

日暮日暮日暮

简评

制作水平很棒,扑朔迷离的信息与浅焦跟拍,紧扣人物也令观众惊骇,不动声色的画面中充满了山雨欲来一触即发的危急恐慌感。女主探寻自己的身世,见证了帝国的陨落和新秩序的建立,这有她的觉醒成长的意味在,色彩用得也精致,昏黄近似油画的画面中映照了帝国的日薄西山,也渲染出了女主孤魂般的迷茫。剧情的副线埋得很深,不确定是否全部理解到,主线进行中还不断被打断重组,所有人都像是深藏秘密的双面人,话里有话的台词使本就诡异的情节走向更加迷幻,像是全员恶人的勾心斗角,平静表面下波涛汹涌。不过到了片尾一场,本来很懵的女主突然变得莽撞,在危险的地方四处乱窜,电影变得像是解密游戏,她见证到的都是屠杀场面,是导演的奇观展示,没头没脑一通乱打更是让片子的整个背景框架变得匪夷所思。纯属剧本拖了后腿的炫技片了 ★★☆

导演尽他所能为我们营造跟随女主角身临其境经历历史的氛围,画幅,浅景深跟拍,长镜头全用上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观影全程问自己一万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tm话都说前半句。女主角的演技我服了,本来露正脸时间就不多,一露正脸结果还全是夸张的惊恐脸倔强脸,海报里那个角度拍的太像艾玛沃特森了,导致我没看电影前一直以为这部片子女主是艾玛。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是这部片子我还挺喜欢的。表面上是找哥哥的过程实际也是女主角革命意识萌动的过程。沉浸效果不好跟我不懂奥匈帝国历史有很大关系,影片中隐喻很多,但大部分我都不懂惹。所以就三星半吧。

浅焦长镜头+人脸大特写+各种打侧光,上次有这种疲乏的体验还就是《索尔之子》呢,上次尚且还带着对视听语言“猎奇”的心态,用心观影,这次直接在电影院昏睡过去,放弃观影。因为对奥匈帝国历史不能说没有了解、只能说一无所知,所以我只能理解到帝国为了保全维也纳的体面而牺牲布达佩斯,结尾女主都直接投身一战了,是不是能代表一种被牺牲者的反抗呢,这是他们这些人对“正史”一种短暂的参与呢?另加一星给声效。

连看两场太累了,中间一大段睡去。还是坚持了索尔之子那一套拍摄方法,美学上极端且一致,可惜太闷,需重看====时隔两年趁着复映重看,充足睡眠+咖啡,终于全神贯注看完了,仍然是索尔之子那一套第一人称视角手持,但明显野心更大了,想以第一人称来亲历欧洲的历史巨变。但我觉得这一套是很管用的,普通人真的就像这第一人称的视角一样,你不知道周围一切行为的因果和动机,只能稀里糊涂被历史的洪流推着走了。加分了

这种电影胆气惊人,几乎通篇的近景跟拍在刚开篇极易将观众晕跑,但作用也很明显,将摄影机的视点紧紧锚定在女主身上,让观众只能跟随女主的视角去一点点了解一件家族隐秘。这种局限视角(观众知道的信息比女主还要少)、精致画面与浓厚的悬疑气氛共同打造出了独特的游戏式的沉浸体验。影中的人物讲话总是在打哑谜,给出一个线索抛出更多疑问,女主勇莽地好似毫无人类情感,最后也没有明确告诉观众本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因为它根本没在讲故事,它是在用影像做一场游戏探秘。叙事层面将哥哥看作是幽灵,或者是女主的暗面人格就很说得通了。

我们知道的:匈牙利在一战后接受了对战败国最苛刻的处罚,无数人和故乡告别,被动卷入战争的帝国终究落幕;我们不知道的:Irisz为何执着于寻找过去,为什么对帽子有着执念,流落于世间困扎自己处于的位置。成片带着很老旧的气息,叙事上有些破碎,不过不失历史片一个独特的角度。这个新人女主融合了高峰时期屈臣氏、Kristen和Cara Delevingne等等人的长相,所以补足了下观影时候的无聊。

[日暮]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剧情架构上。奈迈施重复了自己在[索尔之子]里用过的伎俩,希望通过不间断的跟拍主角的运动来把个体和历史融为一体。然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在这部神秘兮兮之作的后半段,我们意识到这个主角该是个象征性角色,代表着某种“见证人”一类的民族共同体。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不是人的角色漫无目的的寻找,却只能从模糊的背景里猜测究竟她看到了什么?在她谜一样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帝国日薄西山的悲壮美,只有一种个体处在历史变革中的莫名其妙感。而艺术不应只把观众扔进某种情状里,更有阐明解释的任务。于是真是可惜了这个好概念。

一部相对生涩难懂的电影,对普通观众不友好,场景和叙事的切换总是云里雾里,但本片的形式和手法极美,夜戏的镜头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就像是跟随一位神秘女子在布达佩斯探密的一场迷梦,尽管谜底总是那么含蓄。本片有大量隐秘的信息,形形色色的人们所佩戴的帽子象征着老欧洲极力维持的体面,场景的主色调从金黄和黑暗之间的来回切换象征着一个欧陆帝国在战前最后的辉煌荣光和未来解体的必然命运,女主以家族之名闯入帽店,又亲眼目睹了帽店在大火中崩塌,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真相吗?女主的哥哥到底是谁?他真的死了吗?或许就像那段对话一样:“你不需要他!”,你已然是革命的一部分,最后不可避免走向战乱与毁灭。

對我而言是一部需要再三咀嚼的作品,因為你第一次看完全不知道要專注在它的形式或是故事,光是形式美學就夠吸引觀眾的眼球、文本還如此地有層次;相較導演的前作《索爾之子》,運鏡來得節制許多,但因為如此卻也失去了前作所擁有的臨場張力,取而代之的反是短而精悍之下的史詩感?兩部作品分別設定於一戰前後,歷史充斥文本,亦可視為「諸神的黃昏」架構及主體的延伸,片尾深入壕溝的戲碼足以深刻於我心上,近年對所謂的「一鏡到底(長鏡頭)」感到疲乏,《日暮》形式與技術的穩健便緩解此視覺疲勞,以女主角大量特寫及跟拍捕捉出的表演更是神來一筆。

应该说是我喜欢的电影,虽然我承认其有明显的缺点,剧作上过于晦涩,很多地方都看得似懂非懂,长镜头的运用,狭窄的视野,主观视角,充满局限性的叙述,导演试图用一个女子在布达佩斯侦探小说似的遭遇讲述欧洲的堕落,文明的日暮,野心很大,创意很好,独特的作者表达在某些时刻特别出彩,另一些时刻却成了缺陷,纵然要说这部作品失败了,也是一次伟大的失败

近代女性主义于封建帝国主义时代末期的设想与实现。镜头靠第一视角叙事推动情节的确流畅也免去了冗余的结构与多线的游离,但叙事上的细节依赖却由于过分倚靠第一视角的手法而显得不足:电影大量依靠对白与表演来构建人物关系与设定,台词过分紧凑而密集反倒删去了大量的第三信息,缺失的旁白与单一背景使得观众与女主完全处于相同的位置来理解其经历与过去。诚然,RPG游戏与本格小说似的摄影风格华丽而流畅,只是信息量过于集中的镜头语言使得共情与叙事均显得晦涩而难解。

电影干脆叫《寻找我的恶魔哥哥》得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摄像机一直在对准女主那张脸近景拍摄,本来不难看的一张脸看到后面真是看得疲劳了。全片就看女主无头苍蝇一样而又毫无阻碍得在各个地方穿行去寻找她突然冒出来的哥哥,没人觉得奇怪,也很少遇到阻拦,每个人似乎都知道内情却一个个欲言又止到最后也没说出什么来,然后在懵懂中镜头切换到一战的战壕就戛然而止了,看得太让人抓狂了!再看看本片的获奖经历,只能说专业电影人你们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