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聘请了职业杀手(1990)
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UP:2021-12-16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简介
在为公司勤勤恳恳工作了十五年之后,亨利(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却落得了一个被解雇的悲惨下场。心中充满愤懑的他在生活里也四处碰壁,绝望之中,他想到了自杀。可是,无论他使用什么法子,都无法成功赴死,就在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间聚集着黑道分子和杀手的小酒馆,他决定去那里试一试。
亨利雇佣了一名杀手(肯尼斯·考利 Kenneth Colley 饰),让他来取自己的性命,然而,在此之后,亨利意外的邂逅了名叫玛格丽特(Margi Clarke 饰)的美丽卖花女孩,两人迅速擦出爱情的火花。生命有了继续下去的意义,亨利不想死了,然而,他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初和他签订了合约的杀手,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他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杀手的暗杀。
第4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阿基·考里斯马基
获得奖项
- 第47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äki导演
- 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演员
- 玛吉·克拉克 Margi Clarke演员
- 肯尼斯·考利 Kenneth Colley演员
- T·R·鲍温 T.R. Bowen演员
- 伊莫金·克莱尔 Imogen Claire演员
简评
吉姆·米洛斯在評論賽義德的《音樂闡述》時說到:"(音樂)面向他性,面向一個事件或一個富有意義的時刻,使人在經歷這一暫時障礙時的所見所聞成為類似華滋沃斯式的崇高體驗。"考里斯馬基片中的音樂表演現場總游離於叙事線之外且通常會用半曲以上的大塊面呈現,連刷七部後回望,或如米洛斯所說:"這種體驗將聆聽的自我引向另一個自我,處於認知裂隙的邊緣,使直接性被懸置并得到擴大。散發著誘惑力與控制力的注意力目標彌漫在當事人所處的時空里。情感危機和嚴重的個人創傷表現出同樣的思維特徵。" 《我聘請了職業殺手》
补全Aki Kaurismäki主要作品,第五部。不同于导演其他影片的觅活主题,本片在讲一个寻死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多舛人生,以及一个狠角色的将尽生命,前者置之死地而欲生,后者置之死地而从快,通过这组对照实验摊开了一个复杂生死观的问题。这部电影,有人在看生活的否极泰来,或许也有人在看存亡的一念之间。
温暖很重要,但是很多电影很多歌曲给的温暖过于浅显和单调,像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一样,或像是自欺欺人一样地在逃避复杂的世界,不具有审美性。今天看了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很难得地被它温暖的内核所打动。小人物被裹挟在在层层残酷现实的漩涡中,在绝望中遇到了卖花女,陪伴打败了孤独,小人物们选择对抗这荒诞的世界。而杀手最后却向自己开枪,这一枪,是向死而生。电影干净的画面,简短的对话,时不时像潮水般涌来的浪漫音乐,人性有美有丑,绝望之处上帝却向你开了温暖一枪。极具审美的温暖。充满了力量的温暖。
芬兰导演用法国演员拍了部英式黑色幽默。这片太对我胃口了,就是我喜欢的款。台词镜头极其简洁,很吃气氛营造。总之它的影像风格和叙事节奏都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喜剧。里面的爱情不要太浪漫。皮埃尔利奥德演技好啊,只是眉头一皱怎么和哈利戴恩一毛一样。没有一处逻辑是通的,可都是能忽略的假定性。
工作像是生活中的某种秩序,把每一个人安排在特定的点上,按照齿轮的周期循环往复的运动着,一旦失业,就丢掉了这种秩序。电影还是美好的,在生活糟糕的尽头为男主安排了一个不离不弃的美人,这种美好的结局像格林童话一样,只在故事中听说过。而糟糕人生中挣扎的人们却未曾见到梦想照进现实。不管是电影还是春晚小品最后的最后都得升华一下,他们怕看的人活不下去。
阿基就是跑到英国,用了名演员,还是北欧的范儿。雇人杀自己的故事总会有一个从死到生的转折,阿基的办法简单、直接、幽默——偶然的爱情,杀手的加入让故事产生了更大的波折,最后,在一个死与生并置的场所(墓地—教堂)与主人公的处境完成了交叉互换,耐人寻味。另外,左翼立场也通过一句简单的“工人无祖国”(这似乎在说明,阿基的风格不受拍摄地点限制,内容(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样如此)得到升华。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镜头语言,干净凝练,作为荷兰电影导演,拍摄的英语片,台词量不多,主要靠视觉语言,来完成全片叙事;该片充满黑色幽默气质,以诙谐方式,讲述了一个寻死废柴中年男,偶遇爱情重燃生活希望的故事;故事虽丧,但基调冷幽默,观看过程,是一种享受;荒诞故事背后,有导演对于国别身份认同的思考,作为外来者、异乡人,法国男人在英国的遭遇,实属悲惨,带有某种讽刺和批判的意味在,但这种声音,被导演藏进了冷峻、克制的镜头里,和有些类型化的故事当中;那句“劳动者,是没有国家的”,引发全场笑声;狠狠戳中当下中国某种现实境况;另外,考里斯马基的镜头调度也较具个人特色。PS:与此同时,感谢一个没有电话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显得那么艰难与稀缺,以至于构成了影片中,颇为重要的故事成立及情节推动发展的基本底层逻辑;
看的第一部考里斯马基作品,个人风格非常明显,整部片子充满浓浓的北欧抑郁忧伤感,对话不多,步调很慢,人们脸上充满着不解与疑惑;全片使用的颜色也十分有特色,红绿蓝黄,各种混搭,几乎没出现其他的颜色,各种光线与色块的运用,具有抽象的美感,但也充满了荒诞,再次加深了影片的整体风格;故事很有戏剧性,一个雇佣杀手杀自己最后却反悔的故事,中间出现各种转折与情节都令人意想不到;总归到底,还是表达了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处境之艰难、社会之冷漠,充满了讽刺,生活很荒诞,但这就是现实。
#阿基影展# 上海影城,。剧本上稍欠打磨,但还是觉得有受到触动的。煤矿罢工(在看到雇佣杀手的报纸上)、水厂私有化,阿基在保守党执政时期的英国找到了嵌入自己惯用元素的空间,也找到了好听的音乐。还是有突降、曲折却坚定的爱情,然后十五年日常被完全打破且不被承认的外国人和一个身患绝症把杀人当工作(可能也拿不到最后一笔全额报仇)的职业杀手,又构成了某种阿基电影里的两个男人的羁绊关系。最终杀手的死亡,就像是一个男人用绝望时刻的放手给了另一个男人活路,最终的逃亡来的有点悲壮。(然后我突然在想,这两天看的阿基电影里的“朱印”不是水壶、就是花、就是墙纸、就是女性的衣服,感觉可以再琢磨一下。)
挺有趣的故事,生活无望自尽失败,聘请职业杀手来杀自己,正在这时爱上一个白卷短发蓝眼睛的女人,生活又有光,他不想死了,但杀手那边不相信“解除合约”,有一次doi是在铁皮箱汉堡店附近的墓园里(男主端上来一个面包夹肉饼汉堡),癌症杀手追来了,他无法判断取消计划的真相,但男主和女主那么开心,他选择自杀,有点单薄
阿基的片子是有点极简主义的意思,和卡佛笔下的人物类似,大多数主角都是失业、酗酒、抽烟和孤独的,他们大多笨拙又手足无措地苦苦跟随着生活漂流,然而往往小小的一个波澜便能将他们所有的一切击得粉碎,就像本片的主角一样,三番四次寻求自杀而不得,最后颇为幽默地买凶谋杀自己,追逐的部分有点noir的意思,荒唐又真实,幽默又带点温暖的况味,回味无穷;男主不仅是《400击》里面小男孩,也是《波西米亚生活》里面的买画商人;
硬调的色彩太美了,冷幽默的创作基调贯彻到底。刚看完浮云世事不久,这部没那么“惨”,只是更迷茫。从迷失到找到落点有时只需要一个路过的卖花姑娘,荒诞突兀的转折点带着让人会心一笑的戏剧性。节奏的控制较之后作是生涩的。男主角的表演增色不少。但这部片在我心里比浮云世事更讨喜。可能是因为私心特别特别喜欢女主建议男主去酒吧取消合约然后男主呆呆地说“好主意,你真聪明”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