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鞭(1986)
The Magic BraidUP:2021-03-15
神鞭简介
清朝末年,天津城了出现一个恶霸地痞——玻璃花(陈宝国 饰),他无恶不作、欺行霸市。一日,卖豆腐的老实人傻二(王亚为 饰)和玻璃花较上了劲,争执中傻二甩开自己的辫子还击,玻璃花被抽得毫无还手之力,落荒而逃。不日玻璃花纠集了一伙武林高手来找傻二寻仇,憨二照样甩开自己又粗又长的还击,竟然打败了一众高手!从此“神鞭”傻二的名声传扬开来。八国联军入侵时,傻二加入了义和团,“神鞭”歼敌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
- 张子恩 Zi-en Zhang导演
- 徐守莉 Shouli Xu饰 金菊花
- 陈宝国 Baoguo Chen演员
- 张嬿 Yan Zhang演员
- 郑星 Xin Zheng演员
- 邱渝贞 Yuzhen Qiu饰 胡妈
简评
玻璃眼原来是陈宝国演的,皇帝演流氓,一演一个像。这部电影有三句台词很关键,一是辫剪了,神留着。二是什么新玩意都能玩到家,无论怎么变也难不住咱们。豆瓣上的截图只有这两句,看到这里就要问:什么是“神”?如果说辫子是形,神是知,而知只是顺应时势所起的变化,凭什么说一变就变成绝活?影片里给出的答案似乎是头悬梁锥刺股,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结论可能和80-90年代中国史学界转从新教教义中的自食其力和刻苦工夫来研究资本经济有关。其实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忽略了一句重要的台词:神鞭是从佛家回心拳变化而来。而这个变化的神就是回心,所谓回心转(转动的转)意,境随心转的心即是哲学中的知识之源,说它是知识之源只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心无滞碍的虚静状态,学而时习之的不亦乐乎正来自于此,学即觉悟,自悟悟的就是这个不亦乐乎。
这部电影当时是跟父亲在电影院看的,记忆很深刻!那条给中国人挣了很多面子的鞭子,没能让中华民族免受列强欺负!昨天晚上,六公主重播了,八十年代的片子,服装道具都是那么真实。第一次认识陈宝国,就是这个玻璃眼!后来再见他就《北洋水师》里的邓世昌了,当时还小的我,突然被这两个形象反差得目瞪口呆!虽然,那时说不出好演员的标准,但是对陈宝国既能演好人,又能演坏人,就认为是件了不起的事了!
二傻的鞭子功在近战固然了得,地痞白三爷再怎么坑也无济于事,但旧东西终究会被时间送进坟墓,清军入关后的祖传的功夫改为了鞭子,但是参加义和团见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后,祖宗的东西再好也会有落后的时候,至此二傻决定与时俱进,从“神鞭”变为“神枪”,让白三爷心服口服。
#.26晚于央六观看#前半段是彼时天津卫的武林世界,无处不在的是虚伪的面子和愚昧的根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一览无遗。后半段是风雨飘渺的中国,义和神拳敌洋炮,神鞭投江染血河;可终究请神附体是笑话,扬我国威成枉然。“天地宇宙,中国为中”越是响亮,剪下鞭子的那一道反帝反封建的咔嚓声便越刺耳。最后一场戏为了引出“鞭没了,神留着”这句宣教意味强烈、切合片子上映期间社会语境(改革开放,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心思想,虽说听来铿锵有力,但难掩收尾生硬突兀的问题。片子的视听层面,有如镜头语言是贫瘠的、粗糙的;武戏水平落后于同时期的香港许多;甩鞭子的拟音如今听来略显夸诞。表演上,药店大娘和地痞花爷两位角色的嘴脸最为有趣。
“打洋人”这个事,特别能调动民族情怀,哪怕不是真的,胡编乱造的也可以。说明了中国人曾经被洋人欺负的,已经到了骨髓了,至今都无法磨灭。从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开始,香港,台湾(不确定),大陆的打洋人的作品还真不少,一直到《叶问》1234,达到了巅峰。……看了《鲁豫有约》陈宝国一期,才知道小时候看的这部电影竟然有他,受苦很多,眼睛现在一直不好,就是当年拍电影弄的。……男主王亚为是个传奇人物,84年全国散打冠军,于是被选为男主角,之后的履历更是惊人,都可以搜到的。……本片的情怀不仅仅是打洋人,历史的厚度,承载的东西,要比虚构的《叶问》高很多,很多……
评价一部电影好与不好,有个很简单的方式,如果电影超越原著,或者至少描绘出了原著无法表达的韵味,那就是4星之上的好电影,典型的如姜文的《鬼子来了》,电视剧《潜伏》等。如果这部电影算得上精彩的细节,全都跳不出原著的圈子,那就是个平庸的电影,典型的就是这部《神鞭》,最多三星不能再多了。
天津卫混混与身怀绝技的底层老实人产生了矛盾,邀请了各路人物还助拳,为我们展现了市井人物的风采,有人愿赌服输金盆洗手,有人嘴上说的一套一套的,享受着别人的吹捧,手底下功夫却完全不行。后来出于对洋人的仇视,主角又被裹挟到了义和团运动之中,他的辫子神鞭与义和团所谓刀枪不入的神拳,在洋枪火炮面前都不堪一击,有血性的同时也成为了白白牺牲的炮灰。
从小就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角色叫玻璃花,今天终于拜阅了。各种分析已经说的太好了,我就从小处着眼吧:从药铺老板娘到闹义和刀枪不入,造谣信谣,故事就靠这个被一步步推上高潮。而谣言在今天依旧大展拳脚花式翻新。我们剪掉了辫子,摆脱了饥饿,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时代再变科技再变但是人性没怎么变,如今我们进步了多少,真的很难回答。
记得童年时看过,但是印象很模糊,如今又重新看了一遍。我怎么也没弄清楚主角那根辫子到底是怎么那么神,那时的陈保国还有一点青涩,没有后来演白七爷时候的潇洒劲儿。80年代电影都有一股子野性,好像什么都能够探讨,清末是一个极混乱的时代,老百姓饱受苦难,却不知道苦从何来,多少人抱着事不关己看热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感觉老百姓们菜鸡互啄,不过是洋人和达官贵人眼中的笑话。80年代的时候,恐怕义和团就已经很受抹黑了,但是那股百姓骨子里不肯服输的精气神却始终没有丢掉。
遵从原著,但演绎得也没有多充分,可能因为配音的关系吧,感觉大家更像是无情的表演机器,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期待的辫子特效做得也挺粗糙糊弄的,还把傻二对战时见招拆招的智慧都给略去了,展现给观众的只剩下辗转腾挪打来打去,好在主演的功夫确实不错。对了,陈宝国的表演也很形象,为了演混混能把脖子抻得老长,喝咖啡那段不光拿底盘当了碗盖,还把方糖塞嘴里吃了,这个小改编一下就让这个角色就更滑稽了。说到改编,索爷的嘴部特写和他坐轿扬长而去说话声仍然滔滔不绝的设计挺有意思的,台词里还加了两笔是大老板和官员前后两次强调厉害的是大清祖先留下的辫子,大清元气沛然不衰,听起来更是讽刺,而后说明辫子功本来也是清军入关后演变来的,最后神鞭留在了被洋人打落那一刻,删去了后续那些纠结,让求新求变的主题更加突出,这些改编都很成功。
虽然故事情节不够曲折离奇吸引人,但影片蕴意颇丰。只要有反抗精神,有没有鞭子都一样。清军入关,汉人被迫蓄鞭,作为被压迫象征的鞭子能在神鞭祖辈的手中成为反抗的武器,神鞭被迫剃发,丢掉了武器,却没有丢掉身而为人的气节。义和团和洋人打仗的那段是影片的高潮,表现手法有些稚嫩,使得这最荡气回肠的一段有些拉胯,不过在八十年代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做到这些,已颇为不易。
补标。童年回忆,依稀记得剪辫换枪的结尾高光。重看发现是冯骥才原著,那题眼自然是80s“思想解放”的潮流,比如“辫剪了,神留着。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无论怎么变也难不死咱们,什么新玩意都能玩到家,一变还得是绝活。”这种台词,实在直白。如今看来,当年知识分子无非还是重走新文化运动痛批文化劣根性这条老路(最极端的自然是“河觞”了),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倒是男主王亚为的生平非常有趣,从全国散打冠军,电影当红之时转行,到中国国家拳击队首任队长,武警部队八次二等功获得者,公安大学研究擒敌教研的教授,算是把电影想说的落到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