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1967)
《周末》(法语:Week-end)是法国导演尚卢·高达于1967年执导的黑色幽默电影,本片获选为第18届柏林影展正式竞赛片。
周末简介
1968年,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成功。 这一年,电影界前辈、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洛瓦提出了整个电影史应该以"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两个概念来划分的论点。在他看来,38岁的哥达尔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早在1965年就已经说过:"今天的艺术就是戈达尔。"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宣称:"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
其实,除了处女作《筋疲力尽》获得1960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狂人比挨洛》获得196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论奖、《中国姑娘》获得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外,戈达尔导演的其他几十部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声誉,大多数观众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焦躁不安。 或许,戈达尔生来就是电影的敌人。
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接对着一部摄象机谈话,长达7分钟之久。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个仅仅穿着乳罩和短裤的女人,坐在半明半暗的一张桌子上,直接对着一部推近拉远的摄象机说话,详细的叙述她参加的一次狂欢。这个段落也持续了好几分钟。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使他们沉湎在白日梦中,甘心情愿的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让-吕克·戈达尔
获得奖项
-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导演
- 米蕾叶·达尔克 Mireille Darc演员
- 让·雅南 Jean Yanne演员
- 琼-皮尔里·卡尔弗恩 Jean-Pierre Kalfon演员
- 伊夫·阿封索 Yves Afonso演员
- 朱丽叶·贝尔托 Juliet Berto演员
简评
浸入式的长镜头,前卫的风格,鲜明的色彩,妖艳性感的剧情,疯狂而严肃的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诱惑力。一部回味无穷的影片。对虚妄幻想的讽刺,对人性阴暗的讽刺。电影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电影。戈达尔用他的镜头,对西欧中产阶级以及美式资本主义进行了犀利而又严苛的嘲讽。在长达八分钟的塞车镜头中,戈达尔展示了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影片中的车祸场景要比好莱坞的追车场面真实的多。让我笑出了声的是车祸发生之后,一个女人从车里逃出来,大喊一声“我的爱马仕包包”。
标着喜剧也太不可信了,竟然是我最爱的那一挂。从断了气直接跳到周末我有些没适应。从开头的3p自述(前后的打鸡蛋竟然还有所照应)就看得出气质。侵略,占有,损害是共通的。讽刺阶级,也讽刺阶级斗争,哲学艺术原住民第三世界通通溜了个遍。这种拒绝一切的激进挑战到了最后一刻,与之相比杀害动物的罪名反倒轻多了:“这里面也有你丈夫的一部分”“我一会去多拿点”。你找到了一部在垃圾堆里的垃圾电影,你怎么看它。
「真的拍出了給無產階級看的電影」看到評論中有此一瘋言真是笑噴了。無產階級每天長期勞動,為了生計奔波,還要看這種電影的話真是有夠悲慘了。這完全是知識分子的自瀆,不論是導演還是熱愛這部電影的觀眾。我不是高達的粉絲,也不熟悉什麼電影史,而我作為平常觀眾,只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非常慵懶,把基本社會學的書照唸下來,完全不加消化。而所謂的反電影更不是挑戰什麼電影形式,只是導演從來沒有劇本,也沒有計劃過的分鏡。電影是可以拒絕敘事,拒絕形式,但絕對不能像這樣胡亂堆砌丶口齒不清。
以剪辑为标志的戈达尔却拍出了最有意思的一些长镜头 这里的超长堵车场景绝了用按喇叭的环境音取代所有细节对话和争吵而其中的滑稽感则可媲美塔蒂更预演了后者的traffic 和钢琴场、一切安好里的超市镜头一样都属于舞台呈现式。不断争吵的情节尤其在声音处理上也有相似尝试,比如开头一场里背光男女详细讲述色情双飞的巴塔耶故事配上黑色电影的悬疑音乐响到足以盖过叙述。fauxtograph这种静态嵌入和车祸时的影片错格很恶趣味哈哈。路怒症的picaresque公路之旅历经艰险渡过车毁人亡火光冲天的战场遭遇各种人物构成世界阶级历史叙述-搭配说教旁白 最后搭工人的卡车到达乡村娘家杀了不愿意分享遗产的老妈血染剥了皮的兔子。里面的虐女和虐杀动物令人不安且没必要,但全片绝对是导演最佳之一 通过食人完成对人的电影的终结
【A-】有点像《中国姑娘》+《狂人皮埃罗》的结合体,看了一半才发现电影许多的情节都是包含政治隐喻和阶级隐喻的。但整部电影太散了,戈达尔所营造的许多笑点形同一盘散沙,完全不及《女人就是女人》的高度。他需要一个小格局的故事来容纳具有爆发力的情节,可奈何这个来自《狂人皮埃罗》的故事框架格局太大,所以反而没有造就观众所预想的“笑果”。看完全片才发现,最大的精髓(也是所有的精髓)就是开头的8分钟堵车长镜头,拍的是真的精彩啊!太喜欢了,但后半段却泄气了。我只能说这部作品十分巧妙,戈达尔本人也十分细心,但个人对这种政治隐喻比较无感,要是没有开头的长镜头,说不定就直接三星了。
和后来那些PPT比起来应该算是戈达尔早期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集大成之作也是极度反观众之作,为了写作业逼迫自己看完了,令人十分焦虑且不适。无处不在的离间与自指,对电影院里的观众的直接的嘲笑。充斥着对文明的虚伪掩饰的讥讽与直接且逼真的暴力,对权威的解构和政治宣言的疯狂堆砌,以食人结尾几乎是对西方文明最大的嘲讽。明明几乎都是长镜头却总是频繁地切换着视角,将已经爆炸的信息直接丢向观众,“扔向观众的一颗手榴弹”名不虚传。另外很好奇那个著名的大堵车场景铺了多长的轨道……
如何定义本片的类型?B级片?CLUT?剧情?战争?有经验的观者可在本片中找到上述所有类型片的影子,恐怕还远不止此。尽管给本片定义类型显然要忤逆戈达尔创作的本意,但我还是愿将其称之为一部伟大的喜剧。如果戈达尔企图成为继卓别林后最有建树的喜剧家,那么在播放他影片的影院可能会发生如下怪景:一部分观众不时捧腹大笑。而另一部分观众则因神情紧张,一会儿便不堪疲惫地昏睡过去。“莫扎特对于初学者和孩子很容易,可对于名家很难。” 片中导演以此自比。我们总能在新浪潮电影中看到这样一股美妙的孩子气,而戈达尔更将这法式天赋发挥成某种极致。无论是用贝拉塔尔式的平移长镜拍摄筋疲力尽中的郊外公路,还是以政治隐喻转而对R&B和摇滚乐进行调侃,诸如此类,他一面刷新着人们对于创造力的奇想,又一面使人捧腹于那种近乎天真的高明。
一场周末的盛宴,充满了对于那个时代的符号式宣泄。作为青年人,本就该朝气昂扬,嫉恶如仇,支持你所支持的,将你不喜欢的都踩在脚下,或者是想尽办法去消除亦或是毁灭他们。狂欢不过是一群人的孤独,无论是否是集体无意识,无论是清醒亦或是沉沦,感性理性从来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谁人都如此。也许浪漫至死便是如此,那些绚烂的颜色是我对你许下的爱的誓言,如若我们的未来也能如烟火这般绚烂,该有多好啊。
厌倦了常规的电影风格和叙事,Godard启发于Julio Cortázar的小说拍了这部“离经叛道”的"周末”,在某种magical realism的形式中进一步挑战电影之于观众与社会的意义。“电影是/不是现实”的ultimate metaphysical dilemma,出现于这样一个末世般混乱的旅途中,对于阶级,殖民,帝国主义,人类劣根性...都是一路上的“风景”浮世绘。也许不是Godard最为poignant的作品,但是你不能否认它原始的rawness,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更显的独一无二。
也许是戈达尔最狂妄的作品,和短评里的朋友一样,后二十分钟想砸电脑,而前边简直就是天才之作。阴影中的女人讲述她3P光荣事迹,固定镜头记录楼下争执一幕,奇异的公路之旅,两个超长堵车长镜头,路遇各种奇葩的无剪切远景长镜头,还有车祸大狂欢,宛如美利坚,吃猪吃鹅吃人打架子鼓的法西斯狂人,还有最后两段的超长的朗读课文。除了最后的比小学生还没感情的朗读之外,其他的我都很享受,感觉这不同于戈达尔以前很多近景怼脸特写的镜头风格,看到最后我都没有记太清楚演员长什么样子,不过始终如一的是,戈达尔最擅长营造那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气氛。自我的尽头就是过度,《周末》也许已经满了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成为了戈达尔前后的分界线。PS:"我的爱马仕包"着实笑到,戈达尔也是娱乐至死的支持者吧。
“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使他们沉湎在白日梦中,甘心情愿的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郝杰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电影或许不是上乘的,但是值得拍摄的。有些人永远不会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反电影的电影,反小说的小说,反诗歌的诗歌,他们只会愤怒地大喊:这不是电影!这不是小说!这不是诗歌!这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应该是最令人发指的一部戈达尔,影片中的人物是强盗,是嬉皮士,是殖民者,是是法西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的狂欢经由戈达尔360°的长镜头在无休止的车祸现场演变为野蛮的历史缩影,大量意识形态演说在碎片化的叙事中被 拿来当做讽刺社会运作机制的载体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机械的镜头展示着阶级社会与内在社会的演化与本源,现代社会的荒诞和人的异化带着蛮荒之息入侵稳定的秩序,嘈杂的音乐则更像是颠覆现代文明的锋利语言,自由即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