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2019)
The ComposerUP:2021-12-17
音乐家简介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西尔扎提·亚合甫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女演员迪纳茨·努尔赛伊提 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西尔扎提·亚合甫
获得奖项
-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委会奖 / 评委会特别荣誉奖 /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女演员
提名: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 /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
简评
这是一部以冼星海人生最后也是最艰苦的一段历史传记的形式介绍音乐家冼星海在那段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爱国、爱家情怀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和温情以及音乐才华的情感历史巨制,其涵盖的社情、民情、人情之丰富和深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最难能可贵的是编剧、导演、摄影、配乐和剪辑把这么复杂的情感历史传记制作得如此完美,情节和情感都非常写实。几位主演的表演不露痕迹,也充分显示了专业性。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什么叫家·国情怀。当电影中几次《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时那种情感的冲击力足矣震撼每个观众的心灵。
叙事上有个巨大的硬伤,你们是不是忘了,这是第一人称的回忆,很多都是小姑娘后来长大才知道的,正常要不断的跳进和跳出的,这样表现就不对了。现在这种表现方式只能是翻日记或回忆录,却不这样拍。感情该爆发时不爆发,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弥补电影塑造心理靠演员的问题,可以靠旁白补足这巨大的优势既然没有!还有作为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作品,可以不配乐,让剧中音乐自然出现就行了,实在是太不理想,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这么伟大的人!倒是那个小姑娘演的真不错,太可爱了。
背景音乐和人物情感渲染过于泛滥,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原来如此的冼星海,他的家国情怀穿越异国他乡,穿越音乐艺术,伟大而不朽。另外,胡军是适合中的不适合,他的外形还是过于刚硬。但从他的演技,背景,经历之外选不出第二人选。
后半段眼泪没停,70周年建国纪念片,用冼星海来表达我爱我的祖国,该是最合适不过了。胡军很厉害,全程俄语,袁泉不多的几个镜头,却深情款款。战争真是害人,他最后也没能活着回到祖国。那个时候,或许在俄国会比中国生活的要好些。那个年代的跨国友情和亲情真动人。
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一代音乐大师冼星海,战争时期在阿拉木图漂泊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极具温情,抒写了音乐家最后的人生时刻,思念祖国的感人情怀!小演员迪纳茨努尔赛伊提可爱中透着温情,唱“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的画面催人泪下!胡军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
由中哈两国共同拍摄的电影,演绎了音乐家冼星海因组织任务出访外国又因战乱而长期滞留外国的故事。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需要好的音乐作品鼓舞人心,《黄河大合唱》如此,《阿曼盖尔德》亦是如此。冼星海即使自己有家难回有国难投,在寒冷与孤寂中依旧创作出了许多艺术作品,慰藉与鼓舞着哈萨克斯坦人民挺过战争的难关,或许这就是艺术的意义,也是音乐家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影片的视觉构图很赞,很具艺术性的一部电影,当最后想起了冼星海创作的《保卫黄河》之时,非常令人感动。
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这么低的评分?这部电影是老师留得作业,一开始觉得会很没劲,但看到后边是真的很精彩。这部影片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冼星海的伟大,后半部分十分催泪 整整哭了有半个小时,实在太戳我泪点了。演员演技也很细腻 很不错。希望能多些这种题材的好影片并且让大家欣赏到。
#你是这样的人#祖籍番禺,澳门出生,留学巴黎,回到延安,辗转苏联。电影《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在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既有音乐家惺惺相惜的无国界友谊,不为人知的家国情深,又有战争年代的异域风情。看完才发现原来冼星海的人生经历这么丰富,在阿拉木图,他创作出了哈萨克民族英雄交响诗《阿曼盖尔达》,修改了《黄河大合唱》。胡军的演绎也非常到位,是一部值得看的主旋律电影。
剧情宛如ppt,用了太多刻画在不那么重要的镜头上,看得出导演想锦上添花,但在主线不明核心散乱的情况下不幸变成了画蛇添足,比如到最后我也没明白酒鬼小提琴手的作用是啥。但胡军演得非常好,除了最后在舞台上有点不对劲之外基本还原了冼星海的人设。配乐也非常棒,完全对得起剧名。
大家对冼星海的印象只停留在那首《黄河大合唱》,虽然对艺术家而言有一部代表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显然我们对冼星海了解的还是太少。我知道冼星海二战期间病逝于苏联,不过想想朱德的女儿,也就是《红樱桃》的原型朱敏,当初也是因为苏德战争的突然爆发,流离失所到了集中营里,就连苏联都有大批的精英或战死,或死于病痛和饥饿,所以即便才华横溢如冼星海也难以幸免,在战火的面前,每个人都卑微如风中烛火。属于严肃历史片,不过说实话胡军的形象跟冼星海不太符合,反正是没有那种艺术家的气质。故事是相对比较沉闷的。
还不错,胡军表演已经尽力了,可惜他本身与冼星海的气质就相差甚远,再怎么靠演技弥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故事叙述完整,很喜欢这种平淡叙事的风格,但有个近些年电影都有的毛病,着力点有点散,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每个都表达得有点不尽力,差了点感觉,更像纪录片而不是电影,可能电影时间限制了发挥。再补充一句,瑕不掩瑜,看出制作团队还是很努力了,不明白票房为啥那么低,可惜。
央视六套回放。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听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以前只是知道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病逝于苏联,通过此片知道,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其实是隐姓埋名以流浪音乐家的身份辗转于哈萨克斯坦国。本片选取的是他在阿拉木图的那段艰苦经历,得到哈国音乐家和人民的帮助,思念留在延安的妻女,一心想回到祖国。在延安窑洞里,夫人用笔和直尺为他手绘五线谱纸,自制土咖啡给他喝的情景很感人,在延安的土舞台上指挥简陋的乐队首演黄河大合唱的情景重现让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