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盈门(1981)

In-LawsUP:2021-04-20

喜盈门

评分:8.2 导演:赵焕章 编剧:辛显令
主演:王书勤 / 温玉娟 / 王玉梅 / 洪学敏 / 于绍康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0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In-Laws
上映:1981
IMDb:tt1021003

喜盈门简介

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某北方乡村。
  陈家这日正为仁武(马晓伟)与薛水莲(温玉娟)的新婚欢天喜地,仁武嫂子王强英(王书勤)见新婚排场及新娘子行头均强过自己当年,一面怨婆婆(王玉梅)偏心,一面吵着丈夫仁文也要水莲穿的涤纶绸裤,后又见小姑仁芳(洪学敏)也有涤纶绸裤料(仁芳男友所送),她更认准了婆婆眼里没她,吵闹着要婆婆一视同仁,婆婆无奈欲借钱买料好求媳妇定心,善心的水莲拿出自己的钱帮婆婆解围。这是强英无理取闹的第一步,其后她更做出试图拆散仁芳与男友、分家时强夺硬抢、分家后虐待爷爷(于绍康)等事,以致顺从听话的仁文也不再能将她忍受;但也是水莲体人顾家的开始。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辛显令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于绍康 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简评

仁芳和对象吵架和好那场戏,巧用了拖拉机后视镜,将两个面对面对话的人放进了同一个镜头里。同样的镜头,李安在断背山两位男主初见时也用过,一直觉得那是神来之笔。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处理都很妙,吃饺子那场戏的一连串桌面地面人面的切换竟营造出了悬疑紧张感,兽医站打架的破碎眼镜错位视角更是制造出了滑稽荒诞和哭笑不得。不得不感慨:唯局限,能创造突破。离了局限,就谈不上“突破”。这里受局限,就从那里突破。文艺创作中的思想内容技术等皆如是。

其实没有人觉得大嫂是苦的么?进门10年生儿育女,老公的工资要拿30元上交,小叔子小姑子的吃穿用她都要管。自己10年什么都没有。其实如果真的是农村人的话,对农村生活了解的话,应该会知道实际情况是大嫂更苦。二媳妇太理想化了,如果她也生儿育女,工资上交,养老人,要不就忍着苦,要不就也得争。剧情还是理想化,真实的农村复杂多了。但相比现在的剧已经非常接地气了。

那个年代的戏,人物精神面貌都特别好,一个个都精神百倍目光如炬声音洪亮,一方面是演员的表演方式另一方面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人确实比现在精气神更足吧。那个年代对媳妇的标准只是一味的贤良孝顺,大媳妇虽然嘴凶心狠,但放在现在,她为了自己争取一些利益也无可厚非,当然虐待老人肯定是不对的。小时候觉得马晓伟特别帅。现在看着也是漂亮小生一枚。

大嫂王强英简直就是这个故事戏剧性风暴的中心,这个家庭的矛盾基本都是她的所作所为带动起来的,也因编剧让她做了挺多违背传统伦理道德之事,她成了这部电影中反面人物。回想起来,有些中国家庭影视故事里也是类似角色的存在,比如《家》里的陈姨太。—— 王强英呆在娘家,她母亲不要她自己回去,要等陈仁文登门下跪赔礼道歉再说。后来,陈仁文终于来娘家了,考虑到此前他照顾儿女不周,也影响到工作,心有怨念又不知怎么办?本来还以为他要按情节铺垫那样来跪求王强英回家帮忙照顾儿女,结果他却是来要求离婚的,而后在娘家于一众乡亲面前和老婆、丈母娘还上演离婚闹剧…… → 这段不按套路出牌的剧情个人觉得挺不错的。

本片有一些轻喜剧的段落,但总体上还是偏向正剧多一些,尤其是以比较激烈的农村家庭矛盾为剧情重点,还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嫂应该是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类“恶婆娘”角色,片中一度有点神憎鬼厌的感觉,她的母亲也不是省油的灯,果然是“有其母必有其女”。片中爷爷扛着铺盖卷雨中过石板摔倒、大嫂把两个孩子推倒在地、孩子打翻尿盆被爸爸狠狠打屁股这几个镜头似乎都是实拍,没有替身或借位之类的,相当真实;大嫂做梦被缩小、坠入深渊的梦境,特技颇有时代风格,很有意思;片中的农村,山明水秀,桃红柳绿,如果不是人物台词里有挣工分、扯布料等时代印记,说本片讲述的是90年代农村的故事也毫不违和。。

极富时代特征和农村气息的一部影片。导演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了一个很传统价值观的故事:自私自利导致家庭不和只会闹得一地鸡毛而并不能带来什么收益。大嫂这个角色,演得真的很生动形象,现实中确实见过这样的人,只想着占便宜吃不得一点亏,要是觉得自己委屈了就闹得鸡犬不宁。二嫂这个角色反而善良完美的有点不太真实。孩子端出饺子给曾祖父吃时大孙子夫妻俩瞬间戴上的痛苦面具太让人难忘了。大孙子要离婚岳母拉着他不让走说他“欺压妇女”颇有点现在拳师的风范。虽然让女性在家相夫教子本分过日子的观念在当今语境下有点过时,但尊重老人通情达理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基本。看了大嫂他妈的表现,只能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塑造真的很重要。那个爱凑热闹搬弄是非的农妇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编剧辛显令是平度人,导演赵焕章是利津人,本片让我感到熟悉也就不奇怪了。“及早不及晚”、“拉吧”、“老爷爷”等词语富有地方特色,可惜时代所限(那时没有方言电影)没有采用方言。适量的套路是本片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套路主要在大嫂这个角色上,大嫂说话并非全无道理,可惜被塑造成反派,最后幡然悔悟大团圆。轻松愉快的节奏,通过恰到好处的四个女性角色对中国传统家庭进行准确的描绘,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展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1)2020-07-05

第二届金鸡奖荣誉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行各种规格的拷贝达4000多个,观众达1亿4千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这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最近看了很多80年代电影,那时候片头字幕都是先出编剧,足见对于编剧的重视。此外,电影音乐也格外重视,著名大电影厂几乎都有专门的电影交响乐团,该影片的演奏是上海电影乐团,指挥为姚笛,感觉这个组合在同时期很多片子字幕上都出现过,姚笛的名字也是经常见。拿了第二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片头设计巧妙,“门”字被放大成门的形状,在里面显示主创照片和字幕。也拿了最佳编剧提名,影片讲述同一屋檐下,婆媳、妯娌、姑嫂间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悲欢离合,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风格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较好反应了农村生活和家庭伦理。大嫂梦境中变小的特技很有意思

很多老片子的台词和表演会很有程式化的感受,毕竟很多演员和导演都是脱胎于戏剧,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我也在想:不会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生活中的言行就是如此吧?台词上与那个时代不同的一作个人认为是《有话好好说》。各种特效和音效的使用在今天看来虽然有点滑稽,但是也很活泼有趣,和看过的很多同时代的电影都不相同。

作为一部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能从中一窥当时农村的情景。人物表演有特别明显的时代特点,就是那种面部表情特别明显的效果,看《牧马人》也是这种表演感觉。人物挺面具化,好好“坏坏”界线明确。剧情上不拖泥带水,一场看下来没一点累的感觉。作为一部上世纪的电影,是比较好的农村题材电影,也能教人向善。

太好看了,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现实中可能角色性格定位不同,但无外乎刁蛮或者忍让最后破裂重合,“家人哪有隔夜仇”乡村大舞台永远是家庭伦理的主场。那个年代演员眼里是真的有光,老戏骨演技还有风景都是一绝,国产老电影真的不容小觑。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推动情节发展的也不过是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儿,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的一些弊病,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好多地方还处于人民公社阶段,靠挣工分吃饭物质条件的相对不富裕更让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庞大,而农村的这种物质不丰富出现更多问题,当时社会发生变革从封建时代的大家庭家长责任制转变到新时代小家庭,其中伴随着很多的矛盾,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那些不堪虚伪自私被展示的淋漓尽致。不患寡而患不均,妯娌间的对比攀比就体现在这些方面上,只想要自己多得一点儿多贪一点儿却不出力不体谅别人,只看得见自己的劳动看不见别人的付出,这样的人只会被人嫌弃被人唾骂,大家庭生活的弊端就是互相之间有很多东西不能说不能做,久而久之讨厌与日俱增矛盾总会有一天爆发。

获得奖项

  • 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音乐 / 特别奖 / 荣誉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