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黑暗的故事(2015)

סיפור על אהבה וחושךUP:2021-01-21

《爱与黑暗的故事》(英语: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香港译《耶路撒冷的女儿》)是娜塔莉·波曼的2015年导演处女作。入选第68届坎城影展「特别放映」单元。

爱与黑暗的故事

评分:7 导演:娜塔莉·波特曼 编剧:娜塔莉·波特曼 / 阿摩斯·奥兹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 马哈姆·胡里 / 希拉·哈斯 / 吉拉德·卡哈纳 / 奈塔·里斯金 / 阿米尔·特斯勒 / 莫尔·科恩 / 阿里扎·本-莫哈 / 尤纳通·希雷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95分钟地区:以色列
语言:希伯来语
影片别名: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上映:2015-05-16(戛纳电影节)
IMDb:tt1135989

简介

电影改编自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同名自传小说(英语: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并由娜塔莉波曼改编剧本及演出母亲角色。

演员

  • 娜塔莉·波曼 饰演 Fania Klausner né Mussman
  • Gilad Kahana(英语:Gilad Kahana) 饰演 Arieh Klausner
  • Amir Tessler(英语:Amir Tessler) 饰演 Amos Klausner(小孩)
  • Makram Khoury(英语:Makram Khoury) 饰演 Halawani
  • Yonatan Shiray 饰演 Amos Klausner/Oz(青年)
  • 希拉·哈斯 饰演 Fania Mussman(年轻)
  • Neta Riskin
  • Asia Naifeld

简评

在爱与梦想所产生的希望,和丈夫的不理解,冷漠与战争的摧残下,女主逐步走向失控的绝望,导演运用了许多镜头语言在描述氛围,渲染她所想表达的情感色调,但是看下来觉得有些过于意识流,过于抽象了,这部片对于看过原著的人会比较友好,否则像没看过的观众就会有点难理解影片中女主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转变。总体而言,像是波特曼对这本书的一个二次深入解读,造成了影片在剧情上过于架空,强调情感上的共鸣,但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前提条件是剧情的充实性。

“我们的大脑像一颗花椰菜,而只有两只手这么大的花椰菜居然能装下天空陆地太阳和所有星辰,像奇迹一般。其中还有柏拉图的思想贝多芬的音乐契诃夫的喜剧以及恐龙和鲸鱼。还有希望和热情、错误与幻想。这就是我们的大脑。”你能在每个房间中都能找到天堂和地狱,吝啬一点,人们就会责怪彼此,若是一点点的同情加上慷慨,人们则会发现天堂。

一部氤氲着饱满诗意的电影,无论是画面拍摄,人物台词,还是镜头的流转和切换……爱与黑暗的情感气氛营造得真好,故事发生的宏大历史背景被淡化了。视点聚焦在处在家国及个人命运多舛的情境之中,一朵玫瑰的幻灭与凋零。很悲伤很美!波特曼女神真是太优秀惹٩(๑òωó๑)۶,自编自导还主演!而且处女作就这么厉害,期待以后还有更多好片!为你点亮所有星星

镜头其实很不错,从写意的角度,节奏和叙述方式都有一股朦胧的迷恋感。波特曼自导自演这样一部以小见大其实意在描绘犹太史的小说野心太大,但是功力不足。如果拍成安德烈卢布廖夫那种历史与人的宏大记述也许能从中窥见一些文学的影迹。重心大部分放在母亲这个角色上更像是时时刻刻里面女性主义的展现。男孩和丈夫还有犹太史被减弱,但波特曼的表演撑不起来,扇耳光的戏不对,她嘴唇上太多的小动作总是给人“表演”上的苦涩感,很多布景并不真实写实反而工整的有些将影片的审美拉到了难堪。如果用费尔南多的对实物的塑造会更有民族性吧。我对原著中母亲在海边选择自杀的想象在杜拉斯的电影镜头中找到了感觉,虽然当时没看明白她的拍摄但准确来说那是真的非常厉害的文学电影叙述。影片中几个地方动人,树下道德故事黑衣年轻男子代表母亲的欲望。几处想落泪

没有读原著,单从影片的呈现来看,是一个悲伤又私人的故事。主角有比较浓的娜塔莉的色彩,即便是她已经非常努力而虔敬地收敛锋芒,喜欢每个讲故事的段落,就像喜欢每个故事本身。剧情方面,喜欢儿子的故事,虽然也是几乎等量的致郁。整体感觉最出彩的是功能分明的配乐,尤其最后的类似羽管键的部分,把那种隐藏着的又不可抵抗的绝望烘托出来。也许,换一个时代,故事的过程会不一样,但是,结局,很大可能还是一样的吧。这才是真正悲哀和黑暗的地方。

隐隐约约感觉看懂了些,是爱与黑暗的故事,还是理想与现实的故事?看完后想起了一些本科的时光,想起那段有点努力而脆弱的时间。我常常也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脑子里总是有数不尽的问题。我也经历过低谷期,于是在硕士后选择了轻松的课题组,想缓一下理清自己。在这些时间,也发生了一些让我有点无法承受之事,但由于学习上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小了,我得以有精力去锤炼自己,也是成长了不少。认清理想与现实,恐怕是我硕士期间最大的课题。娜塔莉所主演的母亲,过于在自己的世界了,她似乎在寻找自己的soulmate,但是,生活是生活,哪有那么多soulmate。婚姻中合适的那个人与soulmate,绝大部分人都不能统一吧。还是要回到生活,去热爱生活,所有的一切经历,只不过是个人人生的一个阶段,酸甜苦辣过后,也依旧要保持那份热情呀

纠结于分数。这是一部平平无奇却又美轮美奂的影片,女主鲜艳夺目,小男孩的敏感、聪明与内敛乃至自我怀疑恰到好处,其他人不功不过。但遗憾的是过于文艺的强调、碎片化的处理很难引发共鸣,更为令人失望的是耶路撒冷这个背景被浪费了,如一个网友所言,这个故事几乎可以发生在纽约!情感是细腻的,但又是隐私的,我们能看到美,看到脆弱,却看不到理解。3分给影片不能更高,但1分给个人偏好。(女主脆弱的理由真的是。。。无法接受梦想无法兑现?现实一地鸡毛?文艺不等于矫情和弱智)

.0完全依靠感官来构建整个影片,从中可以看到娜塔莉波特曼主观介入电影素材的强烈意图。野心很大,导演对文本的充分理解表现在对情节以及对人物的表演的处理之中;但其痕迹或许是过于明显了,在观感上创造的支离破碎之感还是容易使观众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不过至少避免了完全复刻情节、而使其影像化的名著改编常见弊端。对于故乡及其悲剧性的历史,娜塔莉波特曼是有情怀于其中的;对于文本反身感情基调的处理,不管是从视听还是从旁白(并不觉得本片中旁白作为一种全知视角的表现形式出现有任何不妥当之处)都有其合理性。评分或许过于低了。

看完厚厚的自传体小说后,我原以为电影怎么也不能拍的比书好。电影也很让我吃惊。尽管篇幅有限只截取了几个重要情节,以三口之家为主,以母亲的自杀贯穿整个情节。剧本整合重点突出,以母亲为主线,她为我讲述的故事对应对我的教育,母子之间的关系。增加的一个情节:“在我的心里,故事是这样的。”那几个镜头说出了作者的心结,多年以后他开始慢慢了解母亲同情母亲想要救赎母亲像她的父亲一样。我明白导演看懂了原作者。女主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深入人心,关于抑郁症,目前她的表演最符合。又想了一下,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刚看完书很多情节还留在脑子里不会打五星。负责任的减去一星。

改编自以色列作家奥兹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娜塔莉·波特曼自编自导自演。在布拉格求学的范妮娅婚后生下奥兹,由于反犹主义在欧洲蔓延,加上其父生意失败,不得不回到耶路撒冷。此后,生活环境每况愈下,政治纷争影响民众安危,他们在地下室备受断绝水源、饥饿、瘟疫、炮弹震撼的折磨,范妮娅偏头痛频发,最终抑郁症导致自杀。老年奥兹在片中讲述他父母及上一代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感觉年轻导演驾驭不了,头绪纷繁观感沉闷,只有若干亮点留下较深印象。

女神的导演处女作,感觉还是相当好的,无论在摄影还是表演上,感觉她从大导演和作家身上汲取了灵感,最终讲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的故事。正如构图的遮挡,对战争的表现也是局部的。荒凉,粗粝的耶路撒冷,配合真实的历史影像,犹太复国的战争,跟个人,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男主成长中经历的稀松平凡的小事,仿佛也具有历史的隐喻,一念之恶,即为地狱,一念之善,就是天堂。《爱与黑暗的故事》原著待看~

爱与黑暗的故事,总有黑暗的东西将爱撕的粉碎,不管是什么,现实、政治、仇恨、琐碎、生活……,(对现实的)失望是梦想的本质!“我的妈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拥有一种朦胧美。却在滚烫和布满灰尘的耶路撒冷岩石上,折断了自己的翅膀”。“保护梦想不被破坏,保护希望而不会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尝试去实现。一个实现了的梦想会让人失望。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获得奖项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金摄影机奖
  •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金摄影机奖